春节那些事儿

芳菲岁月

<p class="ql-block">  在2022年最后一次疫情停课后,紧接着我们就迎来了2023年的春节,孩子们对此期盼已久,我们高新一小麓湾小学三年级5班的寒假年俗小组,在这个年里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习俗里,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每天都是有讲究的。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有些年俗渐渐消失或者不再适宜,有些风俗习惯仍然相传至今。但是了解这些年俗,则是了解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最隆重的节日的重要途径。让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习俗吧~</p> <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的风俗有守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爆竹。给压岁钱等。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p><p class="ql-block">从年初一开始便进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烧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迎新岁,拜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拜岁神。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恭祝新年大吉大利。《占书》中说,正月初一是“鸡日”。</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岁、祈年、拜年、占岁、聚财。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二</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灵,祭礼完毕,烧炮、烧纸宝,然后吃"开年饭"。这餐"开年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占书》中说,正月初二是“狗日”。</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拜神,开年饭等。</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三</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烧门神纸。</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四</p><p class="ql-block">大年初四传说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五</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北方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也有“捏小人嘴”的说法。传说正月初五是“牛日”。</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六</p><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送穷神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反映了汉族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送穷,启市。</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p><p class="ql-block">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即人类的生日。有些地区人日这天要放鞭炮、吃饺子,而大多地区则是吃长面,也叫“拉魂面”,寓意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也是提醒人们渡过了几天休假和欢庆新年的气氛,“人日”后不再休息,要好好的工作,好好的过日子。</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八</p><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八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也叫顺星节,为众星下界之日,天空星斗出得最全。这一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p><p class="ql-block">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顺星、游神、做斋头、放生祈福</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九</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祭典以表庆贺。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拜天公</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十</p><p class="ql-block">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认为“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设开灯酒宴</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一</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招待女婿及女儿</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二</p><p class="ql-block">从这天开始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搭灯棚,花灯酒会,做斋头,做醮,标炮</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三、十四</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发展至今,燃放烟花也是元宵节主要习俗之一。</p><p class="ql-block">而“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有团圆美满之意。</p><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赏灯、游灯、押舟、烧炮、烧烟花、采青、闹元宵</p> <p class="ql-block">节日即将结束,孩子们也将迎来新学期的挑战, 愿你们张开青春的翅膀,翻过高高的书山,愿你们迈开豪迈的脚步,跨过茫茫的题海。在崭新的学期里,祝孩子们拥有灿烂辉煌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