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自缢”事件,解析青少年自杀事件背后的心理成因

飞鸿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如果你是家长,你的孩子对你说:“活着真没意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你会如何回应?</b></p><p class="ql-block"> 请在评论区留言。</p> <p class="ql-block">  青春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可能是一场具有摧毁性的风暴,生理和心理的急速发展且不平衡,造就了这个人生独特的经历。</p> “胡鑫宇自缢”事件 <p class="ql-block">  昨天,[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出来了——</p><p class="ql-block">专家组通过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鉴定等工作,确认胡鑫宇为自缢死亡。在官方公布的录音中,有两段录音清晰地表达了胡鑫宇的自杀意愿。</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跳下去,过两天就会被发现,我刚刚真的很想跳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没有意义了,已经快零点了,今天可以的,因为我觉得已经没有意义了。今天就准备去死。”</b></p><p class="ql-block"> 或许事到如今,仍有一些人对真相嗤之以鼻。</p><p class="ql-block"> 因为从小到大,胡鑫宇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邻居口中的品学兼优生,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一个人会选择自杀。</p><p class="ql-block"> 图但从官方公布的信息中,我们是发现,胡鑫宇的自杀是有迹可循的。</p><p class="ql-block"> 从官方报道得出的数据,“胡鑫宇进的是重点班,入学成绩全1303名高一新生中排名第65名,本班65名学生中排名第58名”。</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他的笔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b></p> <p class="ql-block">  从以前的全校第一,变成要看老师脸色的差生。这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学生而言,无异是一道难关。</p><p class="ql-block"> “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也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这份心情”</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什么时候颓废了,就想一下去留问题,即要回家这个议题。”</p> <p class="ql-block">  全网关注的“悬案”,尘埃落定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各种猜测和玄幻莫测的阴谋论调,最终都回归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b></p> 青少年到底怎么了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少年到底是怎么了呢?</b></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先看几个案例:</p><p class="ql-block"> A是一名13岁初一男生,去年9月,因为一次作业没有完成,遭到父母的斥责后,不愿再去上学,整日在家打游戏。</p><p class="ql-block"> 父母打过、骂过,甚至将手机砸坏,但是博洋依然坚持不去上学,并扬言,如果再逼我,我就从楼上跳下去。A不愿意见任何人,拒绝就医,拒绝看心理咨询师,拒绝老师和同学的家访。每天的生活就是打游戏,睡觉,然后发呆!</p><p class="ql-block"> B是一名重点中学的女生,今年13岁,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一个月前,因为受不了班主任的“混账”言论,在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情绪崩溃,被校方叫了家长。</p><p class="ql-block">父母进一步和女儿沟通发现,B最近几个星期来,情绪一直很低落,并反复用美工刀割伤自己的左前臂,她说,有时候想死,有时候只是想让自己疼一下,感觉舒服一些。</p><p class="ql-block"> C说,他从初中开始就有一个邪恶的念头,经常期盼父母出意外死去。他从来没有和别人人说过这个想法,只想着父母死了后就自由了,没有任何负担了。 </p><p class="ql-block"> 18岁的生日晚宴上,满怀喜悦的父母,肯定想不到,儿子在他们面前许下的心愿就是,希望父母早一点出意外死去! C成绩很好,钢琴十级,爱好漫画,唱歌好听,但是他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学后一年,他决定不去上学,理由是不知道为啥要上学!</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咨询师们日常的患者和家庭,抑郁、自杀/自伤、网瘾、拒学已经成为青少年目前最突出的情绪行为问题表现,也是他们用来对抗父母和学校“最好”的手段。</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禁要问,青少年到底是怎么了呢?</p><p class="ql-block"> 研究显示,青少年群体中符合抑郁症标准的比率高达11%,远高于普通人群(普通人群的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所有抑郁的患病率约为6%);20%的青少年有过自杀想法,5-8%尝试过自杀(自杀未遂),自伤的发生率高达14-56%。</p><p class="ql-block">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p><p class="ql-block"> ICD-11已经将游戏障碍正式列为精神障碍类别,目前尚缺乏规范化标准的患病率,据估计游戏障碍的患病率在1-10%之间,青少年占绝大部分。</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让家庭和学校烦恼的现象是拒学,在一项对6369名中学生的调查中,22.5%的学生曾经有过拒绝上学的行为。</p> 青春期三个心理议题 <p class="ql-block">青春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可能是一场具有摧毁性的风暴,生理和心理的急速发展且不平衡,造就了这个人生独特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包括三大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自我认同基础上的独立和亲密的需要以及冲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家庭生命周期转变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压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社会化过程中的成长压力。</b></p><p class="ql-block"> 青春期三个心理议题的发展关键是家庭。</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既不是成年人,也不是儿童,他们比儿童有更多自我认同基础上的独立需要,又渴望得到家庭温柔的对待。同时也可以说,青少年既是儿童,又是成年人,他们期待被像成年人一样对待,客观上又不具备成年人的能力,二者内在的需求冲突决定了他们的情绪化和发展中的受挫。</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的自我正在塑形过程中,自我的界限处在与原生家庭的分化中,与家庭似离非离,似融非融。自我的不稳定和界限尚不清晰,导致青少年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家庭,与青少年共用自我界限系统,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内在的自我认同冲突,让青少年传递出来的信息常常似是而非。他们常说的话是:不用你们管,你们烦死了。这似乎在告诉父母或大家,我需要独立和空间,请你们走远点!但是,当周围的人真的不关注他,甚至不管时,他们又会很愤怒: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在意我,不理解我,不爱我!似乎又在要邀请他人靠近自己。</p><p class="ql-block"> 这种“双重束缚”的沟通模式,对家庭极具挑战性,常常令父母无所适从,焦虑万分。</p> 青春期家庭核心议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家有少年的家庭的核心议题是加强家庭边界的灵活性,以适应孩子的独立性和祖辈的衰老,这是家庭生命周期的关键转折点。</b></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的家庭从孩子未成年向成年过渡,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孩子即将成长离开家庭,家庭结构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如果家庭结构具有病理性互动模式,例如:</p><p class="ql-block"> 在僵化或纠缠基础上的三角化,家庭可能被卡在这个生命周期,无法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孩子无法正常离家,或者发展受挫。</p><p class="ql-block">拒学、抑郁、网瘾等与家庭期待相反的问题就会应运而生,本质上是家庭结构性压力所致。</p><p class="ql-block"> 卡在生命周期中的家庭,最常见的三种问题诉求是:</p><p class="ql-block">1.父母抱怨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困难</p><p class="ql-block"> 这种抱怨掩盖着父母的恐惧,恐惧与孩子之间的联结中断,恐惧日益迫近的关系丧失!父母可能有这样一个假设:孩子长大就意味着断绝关系。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症状都可能是对父母的过分关注的反应,试图来摆脱这种关注。</p><p class="ql-block">2.对家庭中孩子的发展不满意</p><p class="ql-block">青少年留在家里一直做“小孩”,不上学或读书不认真,不符合同龄人的行为规范,像被宠坏的小孩,而父母一方或双方抱怨青少年没有按照计划去发展自己,本质上是这个家庭“都不想长大”。如果青少年留在家里不愿意发展自己,务必对父母的婚姻关系进行评估-如果孩子离开家庭,父母的婚姻将无法挽救!</p><p class="ql-block">3.从抱怨孩子很快过渡到婚姻危机</p><p class="ql-block"> 青春期家庭的问题往往呈现戏剧性的变化,当孩子的问题无法解决时,很快就会让位于夫妻之间的互相抱怨,甚至出现婚姻危机。或者这个家庭原本就存在比较严重的夫妻关系问题,青少年问题只是家庭关系问题的索引。 </p><p class="ql-block"> 父母面对青少年的快速成长,会感到不安,父母间的互动以及他们自身未解决的问题正在左右着家庭的发展,问题或许不在孩子身上!整个家庭对孩子长大的焦虑,与未解决的家庭或婚姻问题有关,这些问题又与过往代际中未解决的议题有关。 </p><p class="ql-block"> 青春期家庭有时候就像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根本上是青少年寻求与父母间开拓一种崭新的联结方式,为将来离家做准备!</p> 问题背后的家庭故事 <p class="ql-block">  我们再回到开头所说的几个案例</p><p class="ql-block"> A、B和C都被家庭和学校定义为问题少年,他们有不同的问题呈现形式,甚至会被诊断为某种精神疾病,他们都是有故事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生完A后,就再也没有过性生活,家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A小时候是交给邻居阿姨带大的,父母没有接送过他上下学。 A成绩很好,也很乖,他最早的记忆是,天黑了,幼儿园只剩他和老师,他不知道妈妈还会不会来接他。再大一点,邻居阿姨经常忘记来接他,他就一个人走回家。 </p><p class="ql-block">他自小是他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听话,没有惹过任何麻烦。直到初中,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如果以这样的方式生活一辈子,他宁愿不上学。</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B和C也都是这样的想法。没有意义,成为了他们人生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A的妈妈说,她不爱老公,当初因为年龄大了,找了一个可以结婚的男人,就这样将就过吧。 </p><p class="ql-block"> B才三个月大时就交由保姆抚养,一直和保姆同床睡到12岁,小学毕业后保姆突然被妈妈给辞退。没过多久,妈妈告诉女儿,她想离婚!</p><p class="ql-block">C的妈妈自从嫁给老公,就背上了“小三”的骂名,因为他们恋爱时,老公和前妻还没有办离婚手续。争吵不断,委屈满腹,成为C妈妈的常态,她对这段婚姻充满了后悔和自责。</p><p class="ql-block"> 这些孩子们,无时无刻都在被这些张力极大的家庭结构性压力塑形,他们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成长,除了发展性压力,还要扮演家庭的拯救者角色,承担本不该他们承担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青春期,这个张力十足的阶段,将家庭压力进一步放大,放大到家人必须为之改变,甚至到你死我活的境地。</p> 如何拯救“胡鑫宇”们 <p class="ql-block">  育儿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而身为家长,最困难的事情在于,透过孩子的问题,看见自己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倡导正面教育的珍·尼尔森博士,有句话在心理学领域流传甚广:一个孩童,自出生起,就该被满足的两个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归属感,就是和父母建立的天然而强韧的链接,遭遇挫折或危机时,让孩童相信自己始终有退路。</p><p class="ql-block"> 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就是得到周围环境善意的接纳,无条件被爱,让孩童心怀阳光,放心去成长。</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两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孩童大概率会在被抛弃、被忽视的羞耻感中,容易出现厌学、叛逆、愤怒、无助、绝望等负面情绪。</p><p class="ql-block"> 他们也许会像胡鑫宇一样,挣扎着通过文字、语言或动作向外发出「求救信号」,但如果得不到身边人的足够重视,会受挫继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压在身上,自杀成为最后的解决方式。那么,满足孩子的这两个需求,需要父母给予哪些支撑呢?</p><p class="ql-block"> 一份担责,为孩子的自尊撑起安全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一份接纳,为孩子的无助提供坚实的后盾;</p><p class="ql-block"> 一份自省,透过孩子的问题看见自身局限;</p><p class="ql-block"> 一份肯定,为孩子的挫败重塑自我价值感。</p><p class="ql-block"> 当然,即便父母真正做到了这4点,孩子并非就可以从此一帆风顺,变成人中龙凤。</p><p class="ql-block"> 但可以肯定的是,TA会因此收获一个相对松弛、快乐、从容的求学生涯。</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