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教育“道”与“术”

轻语飞扬

<p class="ql-block">  开学前第一天集合,四场报告,充实异常。所谓年后收心,更谓之精神大餐。</p><p class="ql-block"> 报告者除一人是安全专家,其余均为名校长,听其报告内容更多倾向于办学理念,治校方略,从教感悟。</p><p class="ql-block"> 三位校长的报告有“大同”,即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道”与“术”。</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听说这两个词,还是在实验小学听陶继新老师报告时知道的。多年以后,再来回味,品读,理解更加深刻。</p><p class="ql-block"> “道”和“术”均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中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道”即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生的规律。“道”亦是思想、真理、原则、规律、境界。</p><p class="ql-block"> “术”,《道德经》中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又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术”指的是技巧,方法,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操作。</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道是术的根本,术是道的载体。那么,教育的“道“与“术”指的是什么呢?教育中的“道”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育中的“术”即教育的方法、技巧,以及取得教育成果的手段、路径。</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道”的指引下,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生发出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然后通过课堂、项目、活动等途径的有效推进,从而实现育人目标。以道驭术,以术载道。</p><p class="ql-block"> 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p><p class="ql-block"> 当下我们研读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是不是可以看作语文教学的“道”,而我们探讨实践的学习任务群下的大单元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术”。“术”有其源,“术”是“道”的探索与实践。</p><p class="ql-block"> 重“道”还是重“术”?显而易见,“道”重于“术”。重“术”的教育只会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有学科素养,有民族大义的有用之材。</p> <p class="ql-block">  最后宫校长谈到了“明师”,觉得这个叫法很得人心。在当下教师队伍梯级队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一些老师走上塔尖,成了“名师”。试问这些“名师”有多少是“道”“术”兼修的“明师”?</p><p class="ql-block"> 引用北京市第五中学原校长吴昌顺的话说明“明师”的含义:“明师”即明白之师——书要教得明明白白;“明师”即明辨之师——能明辨是非曲直,懂得教人做人;“明师”即明日之师——要推动学生、教师乃至社会和国家明日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世间多是画龙手,天下独缺点睛人。”希望“名师”道术兼修,皆为“明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