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两天和同事闲聊,聊到了她上高中的女儿。我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信心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赞同我的说法,并且补充说,“我们这一代人就缺少信心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一代人?”我在心里细细咂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事说的是对的,只是我以前没深入想过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的父母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就像我的父亲,1966年小学入学,1976年高中毕业。从少年到青年,十年时光全部交给了既空前又绝后的荒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他们的孩子,我们在父母那里得到信心和力量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夹起尾巴做人,谨小慎微,甚至唯唯诺诺。我们父辈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们拿什么给我们信心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想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父母似乎未曾给过我教诲和指导,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全凭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雷锋好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校教育全是口号似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学校教育几近空洞,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背景。</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背景能留给我们多少信心和力量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没和同事闲聊之前,我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缺少信心和力量的人。我为什么说父母要给孩子信心和力量?信心和力量这两个词语绝不是我信口一说,即使是我信口一说,我为什么说出的不是别的词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信心”和“力量”这两个词语一定在我的潜意识里千回百转过,只不过没被我从心底拿出来说出口而已。若不是和同事接近无意识的闲聊,“信心”和“力量”应该不会那么自然地脱口而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缺“信心”少“力量”,遇到事情时,我总是显得比别人更加愁肠百结,哪怕是工作中一个小小的任务,也会让我辗转反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年龄的增长,凡事都想往后退一步,觉得应该放过自己了。我之所以要放过自己,是因为“信心”和“力量”一直不曾放过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曾给自己诊过脉,却知道自己的病因。为了不遗传给我的孩子,在孩子身上我也算是不动声色地下了一番苦心。现阶段看,我的孩子是不缺少信心和力量的。希望他能带着信心和力量一直走下去,然后有一天突然告诉我,“妈妈,信心和力量是你给我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一个老师,我也是一个医者。医生生病,便更知道怎样去医治病人。我不但要给学生知识,更要给他们信心和力量。我要做一个医者型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一个文友,比我年长几岁,初相识我就发现,他是从来不看人的眼睛的,哪怕是面对面聊天。和人说话,不看眼睛,至少要看鼻子,这才是礼貌和诚恳的。这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里写的。我也曾和文友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我是第一个和他谈及此事的人,并没有因我的尬聊和失礼而面有愠色。读他的文章多了,便越发知道看人的眼睛是需要勇气的。年少的贫穷,高考的落榜,成婚的卑微,这些经历把他看人眼睛的勇气消磨殆尽了。他早年的人生透支了他的信心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初中时的一个同学,至今我还能想起他的样子,高个子,不胖不瘦,白白净净,文文静静,不爱说话。老师家长眼中标准的老实孩子,好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学毕业后,听说他去了几百里地以外的林区姐姐家。也不知道过了几年,再听到他的消息时,他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他处了一个女朋友,一段时间后,女孩提出了分手,他就钻进山林上吊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听到他自杀的消息,我无比震惊,觉得不可思议。这件事放到今天,我似乎能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全网都在关注胡同学的死。上午的新闻发布会,我从头看到了尾。心理专家认为胡同学性格内向温和,情感支持缺失,存在无力无助无望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前我的初中同学,今天的胡同学,他们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信心和力量归零,否则他们不会如此决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死者一走了之,留给生者的除了唏嘘心痛外,还有一系列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着,好好活着,才是王道。没有信心的极端是无望,没有力量的尽头是绝望。“命”是需要“生”做支点的,没有了“生”,“命”便没有了依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信心和力量注入到生命里,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三管齐下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于 2023年2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