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美眷,似水流年——2023《河南春晚》·《一曲六百年》节目赏析随笔

贾宁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河南春晚在小伙伴们儿向往已久的期盼中落下帷幕。大家对节目可能各有各的看法和评价。其实我认为,春晚犹如命题作文一般,创作团队自由发挥的创作真的是难上加难。但我依然能看出创作团队在保持河南卫视国风风格的基础上尝试创新。正如某媒体所说:主创团队将这次春晚回归“舞台晚会”的创作范畴,但同时试图以更加延伸化的方式来表达,将“舞台”换以“平台”的概念。整台晚会10余个节目,台上台下大联欢,串联虚拟与现实空间,营造更具氛围感、松弛感的观演空间,但又恰如晚会主题“卯足劲头弄春潮”,在温馨愉悦之中蕴含新一年生机勃发、昂扬向上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在晚会十多个节目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曲六百年》这个节目。本节目以情景化的方式,把握戏曲历史中的几个经典场景,向大家介绍昆曲、京剧和豫剧等众多剧种相互借鉴,交融和传承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敏锐的体会到,创作团队把海量的历史信息隐藏在镜头里。不知道小伙伴们看到没有,我还发现,这个节目和前几年经典的海外影片《1917》一样,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体现了创作团队新颖的构思技巧和高超的技术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一开始节目就点名了主题:中国戏曲……彼此间多有借鉴融合,一曲回响,多有追忆,这是昆曲、京剧、豫剧的缘分六百年。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婉约的江南水乡。我忽然想起用一段歌词来评价这个场景再恰当不过:“曾经用白墙黛瓦藏起了你,只为独享你的春意。有诗香盈手,醉里浅斟低唱,有谁能看透你的一帘烟雨……”</p> <p class="ql-block">  在如画的江南水乡中,我们随着镜头来到了汤显祖的书斋——玉茗堂。不错,创作团队不会让你失望,在古朴简洁的玉茗堂中,镜头正在呈现你想看到的,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场景。显然,汤显祖正沉浸在《牡丹亭》的剧情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p><p class="ql-block"> 汤显祖心中有梦,他用梦境的叙事方法创作出四部伟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又被称作“临川四梦”。而其中最让汤显祖满意的作品就是《牡丹亭》:“人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汤显祖心中的梦,与其说是他心中丰富的创意灵感和创作能力,不如说是他面对晚明万历年间黑暗的社会现实,桎梏的封建礼教无能为力,而做出的无声的呐喊罢了。汤显祖自幼师从心学泰州学派罗汝芳,终其一生,他用一颗赤子之心来践行着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因此,汤显祖假借梦境而创作的《牡丹亭》,绝不是随心所欲的率性而为,而是处处彰显出心学追求个性,追求良知、追求平等的思想,为塑造《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起到了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牡丹亭》上承《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一经问世,以其清丽缠绵的词句和浪漫曲折的情节一举惊动了世人,便以至于“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册”。更重要的是,《牡丹亭》以一种全新的女性视角,极为重视“情”的力量,认为情之至者,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而且这种不受人控制的“情”也完全是正当乃至崇高的: “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牡丹亭》弘扬的价值观念,成功的唤起了明清之际默默无闻的“她情感”,深刻地冲击着那个时代饱受封建理教摧残的女性读者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追随镜头来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头戴红缨帽的官员和一身珠光宝气的贵妇人同处一堂,共同欣赏昆曲《牡丹亭》的著名片段《游园》。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在这里我不想用枯燥的语言来详细的介绍昆曲特点,索性让我摘录一段当代作家的句子请大家来领略昆曲之美——你可知?在我心里,她还是那个妙龄女子,着水袖云裳,折柳摘梅,唱一曲婉转逶迤的昆山。唱雨丝风片,唱云霞翠轩,唱烟波画船,唱锦瑟良辰……</p> <p class="ql-block">  歌者杜丽娘依然用婉转的行腔婉婉道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是描写的春天,蓬勃的花木,寂寞在无人的荒园里。其实,她本来就是大家闺秀,她家的花园如同大观园一样,不存在断井颓垣,但是因为长年的独守闺房,造成了情感上的荒凉。</p><p class="ql-block">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繁华中的孤寂,一种人生的通感。良辰美景,形单影只,这世上几家欢喜几家愁,仿佛热闹的永远是别人的。 </p><p class="ql-block">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句更是超越。可以说杜丽娘在后花园里,是无法看到这样开阔美丽的景色的。这只能是汤显祖本人,对待大好河山,无力拯救,却只能融入自己无限赞美和哀婉的心梦。杜丽娘的凄凉孤寂已经超出了闺阁,凸现了汤显祖的无力的伤逝和沉痛。</p><p class="ql-block">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最无用的是最美的时光。除了青春和岁月,一无所有。</p><p class="ql-block"> 镜头中,《牡丹亭》依然在一代代的传唱,从康熙年间唱到乾隆年间。我觉得乾隆年间的情节是一种暗中交待——因为乾隆末年,以“徽班进京”为标志,即将行成一个新的当代官方称之为“国粹”的剧种——京剧。</p> <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镜头带着我们来到了清末民初的剧院后台,见证梨园一个经典场景。京剧名家杨小楼一出戏罢,正在换装。一个少年问杨小楼: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像你这样的大角啊?杨小楼答:你好好练,等你成角,我陪你唱。——问话的少年是梅兰芳。</p><p class="ql-block"> 相信梅兰芳对这句话也深以为然。他必定想起多年前,在京城百顺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个7岁的孩子,正经历着他人生之初的疾风劲雨。一位教戏老师正神色严峻地盯着他,并不厌其烦的反复做着动作,传授《二进宫》中的四句老腔。这四句简单的唱腔,已经反复教了许久,可这个小男孩就是没能上口。老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厉声甩出一句:“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便拂袖而去。这个在孩童时代经历坎坷的小男孩,就是梅兰芳</p> <p class="ql-block">  作为京剧世家出身的梅兰芳来说,自幼便对戏曲耳濡目染,理应入门比常人更快,却没想到刚开始学戏便出师不利,一度也让家人非常失望。姑母毫不留情的用八个字形容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p><p class="ql-block"> 被老师当头棒喝,又被家人唾弃,并没有让梅兰芳一蹶不振,反而激发了他心中的倔强与坚韧。8岁那年,他拜著名京剧青衣吴菱仙为老师,为了走出祖师爷不赏饭的阴影,他笨拙地开始了自己艺术人生的漫漫征途。因为不够聪明,梅兰芳只得笨鸟先飞,练功比别人苦,学习比别人认真。京剧行当有句老话叫:“不疯魔,不成活”。梅兰芳曾坦言:“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我不知道取巧,也不会抄近路。”</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继续要跟随镜头来见证杨小楼兑现承诺的伟大时刻。1922年2月15日,杨小楼与梅兰芳在北京第一大舞台首演为梅兰芳量身定做的《霸王别姬》,杨小楼饰项羽,梅兰芳饰虞姬。虞姬的扮相是梅兰芳借鉴清朝康熙年间的画册《无双谱》中虞姬的形象加以设计。这一形象设计突出了虞姬的典雅绚丽、雍容华贵的特点。同时,虞姬以这样一身打扮,显示着她长期过着军营生活,生动地体现了虞姬“生长深闺,幼娴书剑”的精神面貌——京剧舞台上穿着绣花百褶裙、身披黄色绣团凤帔、戴着如意冠的虞姬形象,被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们最可贵之处在于“德艺双馨”。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风雨飘零年代,杨小楼和梅兰芳捍卫了民族大义,保持了民族气节。1937年,日本人占领北平,梅兰芳送杨小楼回乡。到运河畔,杨小楼问梅兰芳还唱戏吗?梅兰芳说不唱了。杨小楼说我也不唱了,演了一辈子忠臣孝子,不能临了失节。说完这番话,二人在码头上最后演了一出《霸王别姬》。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更是用避港、蓄胡、主动染病等手段来对抗为日寇演出。</p><p class="ql-block"> ——人间最美是青衣。</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我们追随着镜头再次见证一个伟大经典时刻。1955年,河南商丘地区人民剧团在上海慰问演出,有一天,上演《穆桂英挂帅》后,穆桂英的扮演者马金凤在后台卸妆时,惊讶的看到梅兰芳出现在她面前。原来,梅兰芳在现场看了演出,对豫剧《穆桂英挂帅》大为赞赏,决定要见见主演马金凤。梅兰芳来到后台,与马金凤亲切会面。《一曲六百年》节目高度还原了这个场景,梅兰芳对马金凤说:我演了一辈子小穆桂英,殊不知,豫剧还有个老穆桂英,我很喜欢这个戏。并决定把他多年演出时佩戴的一顶凤冠送马金凤。——1959年国庆节,在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中,梅兰芳在借鉴豫剧《穆桂英挂帅》的诸多精髓后,令人意外的以65岁高龄推出了新戏,京剧《穆桂英挂帅》,震惊剧坛。——这是梅兰芳艺术人生中最后一部剧目。</p> <p class="ql-block">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马金凤仍在续写她精彩的艺术人生。新中国成立时,马金凤已是豫剧名角,饰演穆桂英是他的拿手好戏,自14岁登台演出,她就开始演出《老征东》,解放前后十多年里,他她饰演最多的人物就是穆桂英,新时代需要新典型,舞台上需要新英雄,这一任务历史性的落在了马金凤身上,1954年,她和同事对《老征东》进行了大改,取名《穆桂英挂帅》,从此,这部老戏中的旧典型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p><p class="ql-block"> 马金凤表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为一炉,开创了豫剧“帅旦”行当。1956年,马金凤首次进京演出的《穆桂英挂帅》轰动首都剧坛,郭沫若、田汉、夏衍等文化名流到场观看,著名戏剧家吴祖光撰文称赞她是一朵“洛阳牡丹”。老舍先生也曾在欣赏完豫剧《花打朝》后评价马金凤“大众喜开颜,洛阳金凤来”。</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和马金凤在自己的领域各领风骚,他们非凡的成就,使穆桂英这个巾帼英雄,成为了新时代的巾帼英雄的代称。同时,《穆桂英挂帅》的故事,也是对《牡丹亭》中所体现的冲破封建礼教,打破女性身份桎𥞴理念的延续和发扬光大。正如《一曲六百年》节目最后所说:京剧和豫剧的彼此成就,是中国戏曲剧种间的珠联璧合。注定成为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牡丹亭》中有一段戏文:“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意思是说,主人公虽有花朵儿似的美丽容颜,也可惜了岁月似水一般流逝,去而不复返。而我要说,即使韶华易逝,流年似水,可古今大家塑造的如花美眷的艺术形象,千百年来永远活在人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斗胆把这句戏文改动一下,送给为了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所有河大卫的老师们,你们塑造的传统文化中如花美眷的美丽形象,永远不受岁月流逝的影响,永葆青春风采</p><p class="ql-block"> ——为你如花美眷,纵然似水流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