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吃元宵</b></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p><p class="ql-block">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闹花灯</b></p><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p><p class="ql-block">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猜灯谜</b></p><p class="ql-block">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p><p class="ql-block">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耍龙灯</b></p><p class="ql-block">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踩高跷</b></p><p class="ql-block">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舞狮子</b></p><p class="ql-block">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p><p class="ql-block">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