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烽烟中走来的陶学诗—读《张掖晚清名士陶学诗》有感

张巧

<p class="ql-block"> 最初在今日头条看到《张掖晚清名士陶学诗》这个标题,颇为震惊,我们小小张掖竟有晚清名士?</p> <p class="ql-block">  我不由为之一振,急切读之,晚清名士陶学诗竟是我们甘州区新墩镇白塔人,与我近在咫尺,可亲可敬。认真捧读,晚清名士陶学诗的才学品行跃然纸上,白发长裳,儒雅清俊,穿过历史的烽烟向我们走来,令我肃然起敬。细细揣摩,不由被作者付聪林同志博古通今的历史底蕴,清晰晓畅的行文脉络,流畅准确的文字表达,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掖大地满腔热爱之情所深深折服!掩卷沉思,这样一篇文章,他是在多少个深夜翻阅着一卷卷历史资料,一一研读,才从中提炼出这样有理有据令读者震撼的文字?他是怎样耐着酷暑一次次走访,一次次考察,心装甘州悠悠历史,脚踏甘州寸寸热土,才让这段在时代的烽烟中早已蒙尘的历史,如此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我惊叹于他在文学之路上多年来以一颗赤子之心埋头躬耕的韧劲,我更惊叹于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张掖这片土地的热爱 、对百姓的深情和对文化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 如他在文中所写:“甘州不干水池塘,一出北门是流泉。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长草的地方就有生机......”“水中出蛟龙,禽中出凤凰,人中出吕布,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白塔这样钟灵毓秀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孕育出陶学诗这样的大家那就见怪不怪了。”“牌匾不单是先生当年精美书法的佐证,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一份浓浓的亲情与思念。”没有对张掖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怎能从他笔下流淌出这样看似信手拈来,却字字浸透着历史深情充满灵性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他不仅对晚清名士陶学诗曾给张掖人民带来的荣耀、创造的文化财富怀着深深的敬意,还对他创造的文化在张掖大地上生生不息的魅力给予深切的关注。所以他在文中说:“白塔水塔象牙塔,塔塔逢源,源远流长;人脉地脉文化脉,含情脉脉,生生不息。白塔寺和水塔就和文脉联系到了一起,成为河西学院的一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仿佛看见他多次站在早已旧貌换新颜的白塔村旧址上,以沧桑的慧眼感叹:“《甘州府志》记载的“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的景观 ,在白塔村就彰就显得淋漓尽致。小小村落,历经风雨沧桑,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沉浮。”</p> <p class="ql-block"> 带着对早已消失的水塔的怀念,他在文中深情地说:“时至今日,水塔虽然已不复存在,但白塔亭仍然屹立在河西学院校园内,作为一个高品位的文化标志,我们透过这个建筑,可以聆听到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发出的交鸣。”</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期待着,晚清名士陶学诗在张掖历史上所产生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世世代代被张掖人民铭记,推动张掖文化持续向前发展,再造人文辉煌。如付聪林同志在文中所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城市的扩建,陶家大院遗址已成为城市建筑的黄金地段。甘肃传汉堂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决策者高瞻远瞩,以睿智的目光牢牢地锁定了坐落在陶学诗故居,充满文脉气息的这片福地,开发蔚来城,打造张掖新地标。 ”</p><p class="ql-block"> 早已长眠于张掖大地的陶学诗前辈,如若地下有知,张掖有个后生付聪林,将他如此深深铭记,以他的风骨行文浸润甘州人民,该会有怎样的感慨!他的子孙后代,看到此文对他先祖荣光的详尽陈述,对他品行才华的高度肯定,对他风骨永存的豪情满怀,和他对先贤已逝的深切怀念,定会拱手致谢,深深感动。</p><p class="ql-block"> 古今文人们,在这布满璀璨历史的金张掖大地上,在这星光灿烂的蔚来城内,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对文明的传播,穿越时空,灵魂交汇,跋涉在创造和传播张掖文化的大道上,我们受其恩泽的每一个张掖人民,都在心底对他们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