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剥开皮囊 认识内心 </p><p class="ql-block"> ——读《皮囊》有感</p><p class="ql-block"> 淮南师范附属小学 程晋莉</p> <p class="ql-block"> 在看《皮囊》之前,已经了解到这是一本有争议的畅销书,韩寒说这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刘德华说认识崇达、看他的书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一大群人说看完泪流满面,而一群人说看完毁三观。</p> <p class="ql-block"> 《皮囊》的文字是直接的、深刻的、动人的,每一个章节讲述的故事都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的思考。其实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没有相同的皮囊,更何况皮囊下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皮囊》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作者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将自己的回忆撕开,用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 第一篇就叫“皮囊”,讲述作者的阿太,让人敬佩又令人怜悯的老人,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曾因为摔伤不能动弹而哭喊自己被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p> <p class="ql-block"> 书中最感动我的是发生在那二百平土地里的心酸故事。父亲的不幸,母亲维护爱情的独特方式。她一直坚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义无反顾。作者当时很不理解,毕竟自己家过得很贫苦,却还“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亲不管这些,她一直坚持建房子,直到最后,作者才理解,这个所谓的“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见证,尽管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母亲认为这个房子代表了父亲的脸面,她希望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这是一位朴实的妇女说不出口的爱情。作者的母亲信仰神明,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灵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求神拜佛,祈求为丈夫的灵魂找到适合安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书中还讲述了身边的普通人,比如敢爱敢恨为世俗不容的张美丽,来自香港的阿小与想要去大城市闯荡的阿小,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文展,沉迷于想象却不付诸实践的厚朴。</p><p class="ql-block"> 剥开生活的外壳,展露生活最真实一面,让我久久无法忘记,我们读的是故事,看的是别人的生活,却在其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书中的每个人怀揣着理想却又被现实不断地打击,理想总是在那儿,但现实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冒出头来时不时打击你一下,这时的内心是应该坚持理想还是应该现实一点儿,书中告诉了我们答案。</p><p class="ql-block"> 书中每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坚持,他们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寻找自已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也许我们也同书中的平凡人一样,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为了生活远走他乡的无奈,怀着一颗年轻有活力的心历经世事后变得伤痕累累。但是坚持不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每一次的疼痛中有所收获,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引用李敬泽所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p><p class="ql-block"> 褪去身外的污浊,做最真实的自己,真诚的对待亲人、朋友,去爱生活、爱人、爱这世间,让醒着的心照亮皮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