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字典“他”字解释

映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文言文解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t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代词其他的;别的。《齐桓晋文之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海誓山盟,各无他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代词指第三人称。《陈州粜米》:“他也故违了皇宣命,都是些吃仓廒的鼠耗。”《林黛玉进贾府》:“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古代“他”指男指女均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日】⒈过去某一时期。⒉平日。⒊别日,某一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字义详解</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t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p><p class="ql-block">1、(本作“佗”。形声。从人,“它”省声。本义:负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 [h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某以非他故。——《仪礼·士昏礼》。注:“弥亲之辞。”</p><p class="ql-block">他用刚日。——《仪礼·士虞礼记》</p><p class="ql-block">「他」字义详解</p><p class="ql-block">他tā</p><p class="ql-block">代</p><p class="ql-block">1、(本作“佗”。形声。从人,“它”省声。本义:负担)</p><p class="ql-block">2、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 [he]</p><p class="ql-block">某以非他故。——《仪礼·士昏礼》。注:“弥亲之辞。”</p><p class="ql-block">他用刚日。——《仪礼·士虞礼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又如:他家(他或她);他每(他们,他懑);他爹(他大。方言。孩子的爹);他俩(他们两人)。任指第三者。当没有必要区分性别或性别不明时用“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如:他谁(犹言何人、谁);他适(指女子改嫁他人,改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与“此”相对 [other]。</p><p class="ql-block">●又况于他物乎?——《吕氏春秋·贵生》。注:“犹异也。”</p><p class="ql-block">●我亦无他。——宋· 欧阳修《归田录》</p><p class="ql-block">●他工辈。——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p><p class="ql-block">●此无他。——清· 黄宗羲《原君》</p><p class="ql-block">●不在他人。——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虚指 [it]。</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如:吃他一顿;打他个措手不及。</span></p> <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它”本来是个象形字,它的本义是什么?许多人不知道。北大教授因发明一个汉字,被女人们痛骂多年,现在却被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起“它”字,人们都熟悉,它的常用义为人称代词,指称人以外的各种事物。比如,“煤炭,很多工业离不开它。”“东方明珠塔是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从老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字作为人称代词的历史并不长,最早赋予“它”字这一意义的,为近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半农,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刘半农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对联、咏诗。他并不是个只知死读书的书呆子,还热心参与社会活动,曾参加过反清的各种活动。他的人生成就主要在语言、文学与教育上,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半农是近代著名的语言学有之一,他强调“汉字的声调很重要,汉字最终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之前古人学习汉字时,一开始只认字,没有拼音,只有字,而现在我们在学习汉字会时先学拼音,比起识字,认拼音要容易的多。正是因为刘半农先生对汉字拼音的推动,我们现在学习汉字相比以前要容易的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刘半农编撰完成了《标准国音中小字典》,在字典中发明了一“她”字,活用了一“它”字。在中国的文言文中,“他”字可以指所有人,包括男人、女人、动物、物品等。刘半农在翻译外国文献时,发现外国人对男女、物品有明显的区分(他是he、她是she、它是it),英文中用这些指示代词明显的区分男人、女人、物品。刘半农认为中国的汉字里面也应该有这样明显的区分,于是就创造出“她”字指代女性,活用“它”字借指物品。</p> <p class="ql-block">说刘半农是活用了“它”字,是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它”字是个非常古老的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它”的身影。而“它”字的本义,与现代人们的理解也相去甚远。“它”字本是个象形字,是“蛇”的本字(《玉篇·它部》:“它,蛇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它部》“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后来,慢慢才有人将它写作蛇,审蛇在古时候为它的俗字,以至后来,慢慢它的本义就被其俗字蛇所取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它”字,是经历许多变异的。</p> <p class="ql-block">刘半农用“它”字指代人以外的事物,只能算是活用,因为,它是古已有之的。而他所使用的“她”字,却是一个创新。只是,这个创新,在当时却引来女权主义者的一片漫骂——当时民国思想开放,女性追求思想和行为的自由,民国的女性认为“她”是对女性的侮辱,为什么不是男生用“她”,女性继续用“他”,而是女性要改用“她”。尽管有很多女性不满,但是刘半农坚持要使用“她”指代女性。</p> <p class="ql-block">刘半农是“她”字的最早提出者,也是最早使用者,为此,他于1920年9月4日在英国伦敦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情诗——《教我如何不想她》:</p><p class="ql-block">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p><p class="ql-block">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p><p class="ql-block">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p><p class="ql-block">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一些守旧者坚持拒绝使用“她”字,但毕竟已是螳臂当车,不足以阻碍“她”的前进脚步了。最终,历史选择了刘半农。1932年,“她”字被教育部正式纳入了常用字中,给了“她”字以官方定位,这场争论才告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今,“她”字已经成为我们交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之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