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夏时期“飞天”造型具备有少数民族的风格。党项族为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12世纪党项与甘州回鹘发生了争夺河西走廊的长期战争,最终党项军队攻陷甘州,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并建立大夏国,并在短短的二百年间建立起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西夏文化。</p> <p class="ql-block"> 西夏文化受到中原汉族及辽、金、回鹘、吐蕃等农牧文化的影响,并有独特的文字。尽管有汉文化的影响与融入,但在回鹘、西夏时期敦煌地区新开的石窟并不多(多为改建),唯独在莫高窟和榆林窟中留下了一些精彩的遗迹,反映出回鹘、党项族艺术强调装饰性的特点,例如在西夏洞窟常见的壁画风格为团花锦地,画千佛人物体健腿短,有西夏造型特征;而受回鹘影响的洞窟则多画曼荼罗之类。</p> <p class="ql-block"> 从此时期绘制的“飞天”也可看出上述特点:“飞天”梳高髻,戴宝冠,有头光,面相丰满,丹凤眼,斜披天衣,下着裙。画面中有一弹琵琶一弹筝的“飞天”,生动和谐;人物体健腿短,有西夏造型特征,且线描精细,设色浅淡。其中两身伎乐“飞天”高髻花冠,天衣长裙,一侧身回首吹凤笛,一高举拍板和之,形象生动,乐器也画的十分逼真,与人体的比例协调。在装饰华丽的垂幔下,两身“飞天”一捧花供养,一弹着箜篌,箜篌的每个部件都画得很清楚,画面也装饰得十分华丽。</p> <p class="ql-block"> 发展到了元时期密宗盛行,“飞天”渐渐消失于天际。元代时蒙古族统治时期在敦煌地区莫高窟和榆林窟营建重修的洞窟已经很少。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汉密),藏传密宗艺术中已无“飞天”,而汉传密宗艺术中现存的“飞天”也已不多。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 3窟中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上方两角的四身“飞天”,其中北壁观音经变图上方两身“飞天”造型较为完美,一为黑发,梳双髻,头上有簪花,高鼻大眼,身体较胖,系长裙,另一身为金发少女,头梳双髻,亦为高鼻大眼,手持白莲乘云从空而降。两身“飞天”不很对称,但均具中亚西亚民族脸形,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点,但已无佛教“飞天”的姿态风貌,而像是两位乘云飞行的道教仙童。在技法上也表现出了浓郁的中原画风,笔法细腻构图丰满,可称中国元代壁画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我们理解,“飞天”是天宫的精灵,在造型上集中体现了人间最善良、最美丽的形象,使人觉得亲切并产生护佑感。“飞天”的美学基调是健康的,表达的是飞舞、开朗、乐观、向上的情趣,这也正是“飞天”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p> <p class="ql-block"> 追踪溯源,我们可以想象古人对“飞天”的想象有多浪漫,《维摩诘经讲经文》中叙述天人听法之事:这日地摇六振,天雨四花……</p><p class="ql-block">乾闼婆众,吹妙曲于云中。给我们展现了佛教通过西域传入中原的繁荣景象。“飞天”通过敦煌壁画与中原传统文化融合,佛教“飞天”和道家的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仙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飞天”——那就是不长翅膀,没有羽毛,不具圆光,但借云彩、凭借一条长长的舞带而凌空飞翔的全新形象,给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艺术与现实结合的视野,让人们对传统与这一时期的佛教等及各民族大融合的艺术文化有了更深切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飞天”从壁画与石窟中飘然而下,与中国玉文化也结合恰到好处,玉飞天也开始出现。唐代玉飞天多为佛教用玉,如同同时期敦煌壁画中天衣飞扬的“飞天”一样,飘带飞舞,造型多作挺胸昂首飞舞状,发髻则高高盘于头顶,上身微微侧起,汉式衣裙和披肩长带紧贴身躯,随风飘扬,身下的如意形祥云饱满如同花朵一般,整体给人轻妙曼丽的灵动感。</p> <p class="ql-block"> 唐代玉飞天,整体较小,片状居多,多为腰身扭转的侧身飞舞状,胸以上部位为正面造型,女性化特征明显,此时的玉飞天形象如同唐代仕女画中的贵妇人,脸型丰满、婀娜多姿,衣饰发髻雍容华贵,飘带旋回,衣纹流畅,颇具盛唐气息。</p> <p class="ql-block"> 而到宋代玉飞天宗教象征意义弱化,逐渐成为装饰之物,用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目前一些馆藏品来看,宋代玉飞天多侧面造型,有的双手持物,整体呈现向前飞行的姿态,细部则头梳高髻,面孔长圆,吊眉细眼,削肩细腰,背部常常有上下对打的透孔,可能作为佩饰使用。辽代“飞天”与宋代“飞天”相似,多俯身,双手捧于胸前,身下有云朵承托,但是头部比例较大,脸微侧转,只是头部为正面形象,有的戴上了平顶帽,有的长发垂后,头顶生出一角,且有的“飞天”面作男相,一般双足裹于裙内,或仅作简单刻画。</p> <p class="ql-block"> 至明清时期,玉器制作技术已经十分高超,玉器制作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此时的玉飞天制作数量较之前代已经大大减少,作为玉飞天制作的余韵,明清时期的玉飞天人物体型似乎更加丰腴,形式风格更加世俗化、写实化,其作为佛教用玉的痕迹已几乎不见于器。</p> <p class="ql-block"> 明玉飞天如天衣飞扬,糅合了印度飞天、西域飞天和中国古代羽人形象的玉飞天,穿越千年而来,衣袂飘飘,不断诉说着中外千年艺术交融和民间流传的“飞天”的佳话,让人们对“飞天”的文化艺术产生久久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 再说古代飞天梦的浪漫与硬核。“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此出自李白《上李邕》的诗,意思是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这就是古人上天、降天的一个追求和理想。</p> <p class="ql-block"> 从战国时期的木鸢到明朝的纸鸢,借助简单的物理原理,古人浪漫的飞天梦也逐渐演变成了当时的军事武器。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飞天”试验的成功还是失败,古人“逐梦九天”的梦想从未消逝,如寄托人类飞天梦想的木鸢。</p> <p class="ql-block"> 木鸢的制作不仅代表着当时古人先进的制造工艺,更是为祖先们提供了翱翔天空的想象空间。现存资料显示,自从公元前500-400年起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制作木鸢并试验原始飞行器,以此寄托人类渴望在空中飞行的梦想,这不仅仅是古人对飞天的渴望,更是华夏民族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的体现,让我们后人仰慕敬意不己。</p> <h3><strong> 部份图片源于网络、侵删</strong></h3></br><h3>(谢谢您的阅读、点赞、关注、转发,欢迎研讨)</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7lUw8uPn2mazk6pPWbSi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