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即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部队活跃在大江南北,转战于江河湖汊。在环境极其险恶、斗争极其复杂的华中敌后,创建了八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赢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阴地处长江南岸,扼守江防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江阴是中国共产党在江南最早创建抗日武装的地区之一,是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之一,是新四军东进北上的重要战略通道。从1938年9月新四军第2团东进江阴侦察、开展敌后抗战起,到1945年9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时,新四军在江阴地区辗转征战整整七年,足迹遍布各个乡镇,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p class="ql-block">江阴又是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发源地,江抗3路是苏南东路地区最早接受新四军改编、指挥的地方抗日武装。江阴也是新四军第6师暨18旅的诞生地。在新四军征战江阴期间,江阴人民把新四军看作是自己的武装,把最优秀的儿女送到新四军部队,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新四军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江阴籍战士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南征北战,驰骋战场,英勇杀敌,不少指战员壮烈牺牲,血洒疆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有一部分战士经过浴血奋战,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级指挥员,有的脱颖而出,跨入高级将领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从新四军部队走出的江阴籍将军(副军职以上)就有13名之多。他们有的是在家乡加入新四军江抗部队,走上革命道路的。也有的是受党组织指引,奔赴抗日根据地直接参军入伍,开始戎马生涯的。他们经历残酷的战争环境考验,经历过九死一生的无数磨难,更经历过瞬息万变的政治斗争的锤炼。他们是战争的幸存者,更是经历了大浪淘沙筛选出来的一代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们是新四军中江阴籍战士的佼佼者,是当之无愧的“江阴骄子”。现将这13位江阴籍将军的简历(按入伍时间先后)介绍如下:</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云鹤</b></h5> (一)<b>赵云鹤</b>,生于1919年4月,江阴人。1938年2月参加新四军,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连长、营长,新四军1师兼苏中军区3旅特务营营长,新四军1师兼苏中军区教导队队长,新四军1师1旅1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过黄桥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6师46团副团长,南京警备司令部警备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大学三总队教育长,第一机械化师副师长,64军190师政委,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政委、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次年晋升大校军衔,多次立功受奖。1955年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1年7月离休。1988年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独立功勋荣誉奖。1997年1月逝世。<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 超</b></h5> (二)<b>徐 超</b>,原名徐德兆,生于1919年2月20日,江阴璜土人。幼年在西石桥后梅小学上了五年小学,1932年就到常州工务机器厂当学徒。1938年2月参加了江南抗日游击大队青训班。1938年10月,随部改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军(简称“江抗3路”),历任3连战士、1排排长。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1月,“江抗3路”改称江抗2团,历任3连副指导员、1连连长。1940年7月,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9团教导队队长。其间,参加了黄桥决战、曹甸等战役。<div>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2旅6团1营副营长、3营营长、4团3营营长,参加了王通河、顾甸堡、白驹等战斗。1943年1月,随4团调往江南,改称新四军第16旅48团,任3营营长。参加了两溧反顽、虬山、尚村等战斗。1944年3月24日,在安徽广德杭村东乡战斗中,徐超率部缴获日军九二步兵炮一门,受到旅部嘉奖。该炮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内。<br>1946年6月,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6师第47团参谋长,1948年4月任第48团副团长兼参谋长,1948年7月任第46团团长。1949年2月,全军统编,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第70师208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徐超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两次涟水保卫战和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在战争年代,徐超四次负伤身中五弹。<br> 建国后,徐超曾任第70师参谋长。1952年5月调入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学习,1956年以优异成绩留校。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大校。历任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战役法教授会副主任,空军学院战役法教研室主任、空军学院训练部部长、副院长(副兵团级)、顾问等职。1986年离休。先后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10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br><div><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凌少农</b></h5><div><b><br></b></div><div> </div><div>(三)<b>凌少农</b>,字全大,1918年1月出生于江阴申港东街后巷村。1938年6月参加革命,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临郯青年救国团军事部长、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3大队参谋、新四军独立旅第1团侦察股长。1942年12月,新四军独立旅归建,恢复八路军115师教导5旅番号,后改编为滨海军区第13团(兼第1军分区),凌少农先后任侦察股长、山东解放军第1师作战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1团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2师335团团长、第114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第38军参谋长、第38军副军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参谋长(未到职)、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他曾两次率部赴朝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2年离职休养,1988年2月24日在沈阳逝世。<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陈 伊</b></h5> (四)<b>陈 伊</b>,原名陈诒,又名沙金,1920年12月出生于江阴德积护漕港(现属张家港市金港镇)人。年幼时就读江阴城内辅衍小学,毕业时考入江南著名的江阴南菁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便辍学在家。1938年夏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参加江阴抗日救亡剧团。1938年底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军,历任交通员、随营学校学员、文化教员。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入伍不到半年就担任连指导员。1940年9月,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9团7连指导员,后任9团1营政治教导员,新四军1师2旅6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新四军1师直属队党总支书记,1师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br>1944年11月,化名沙金,任沙洲县委书记兼县长、县武工大队政委。1945年11月,任苏中军区六分区特务团政治处主任。不久,该团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93团,历任政治处主任、第7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华野第11纵队92团政委,第3野战军10兵团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28军84师政委,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江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1987年按正军职待遇离休。1955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2015年8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南昌逝世,享年95岁。<br><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 屏</b></h5> (五)<b>路 屏</b>,又名陆抡才,生于1922年8月,江阴城内人。早年就读江阴澄瀚小学、征存中学。1937年春到上海棉纱号当学徒。1939年5月,经中共上海地下党指引,路屏到无锡梅村参加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南抗日义勇军期间,先后任政工队员、文化教员,曾参加浒墅关战斗及顾山战斗。1940年起,在新四军挺进纵队1团、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第1团相继担任宣传干事、技术书记、指导员,参加过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等战斗、战役。1945年,在苏中军区特务3团任指导员,参加过解放兴化、如皋、盐城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路屏历任华东野战军11纵队指导员,纵队组织部组织干事,31旅93团教导员,纵队党委秘书。参加过七战七捷,攻克涟水、淮海、渡江等战役,曾两次负伤。1949年后历任10兵团直工部组织副科长、科长,工程兵3团政治处主任、工程兵2团政委,长沙高级工程兵学校3营政治委员,第一工程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79年调任工程兵技术装备研究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后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及三级解放勋章。1983年10月离休,享受副军级待遇,2017年11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无锡解放军101医院逝世,享年95岁。<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方如玉</b></h5> (六)<b>方如玉</b>,原名吴厚培,1921年1月7日出生,江阴北漍南曹庄人。1926年就读江阴县立北漍小学,1932年考入无锡县立初级中学,1935年考入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1938年10月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经组织批准,到无锡梅村参加江南抗日义勇军,负责学生工作,任吴风学区少年先锋队总队长。同年12月,经组织联系安排,到江阴西石桥参加江抗2团,任学兵队队长。后调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3队队长,历任新四军1师政治部文印股长,新四军苏浙军区政治部行政科干事、科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秘书,第3野战军司令部参4科科长等职,长期在陈毅、粟裕首长身边工作。<br>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房管处副处长,南京市房地局副局长、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江苏省建筑工程局副局长。1954年,任重工业部有色一公司副经理、常务副总指挥,武汉钢铁公司副总工程师、副经理,武钢冶金建设公司经理。1966年,冶金建设公司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2支队,任副支队长。1978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副参谋长、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参谋长(副军职),冶金部宝钢工作组副组长,宝钢工程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指挥,具体分管宝钢工程指挥部基建口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冶金工业做出了贡献。1983年11月回部队离休。2008年12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br><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 泾</b></h5> (七)<b>陈 泾</b>,1923年2月出生,江阴德积永兴村(现属张家港金港镇)人。1940年5月在家乡参加江南抗日义勇军第2团(江抗2团),任政工队员。不久,随部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9团,任政治处民运队员。194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入新四军第1师2旅,历任连文化教员、团政治处干事、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1949年任第24军70师208团政治处主任。1951年任第24军干部部任免科长。抗美援朝期间,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0师208团副政委、政委。1965年任第24军70师副政委、政委。1966年归建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任政委。1969年任第24军副政委兼中共承德地委第一书记、中共河北省省委委员。<br>在战争年代,陈泾作战英勇,多次立功 ,两次身负重伤,被评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3年晋升上校军衔。1983年离休。荣获三级独立战役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15年获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8年10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6岁。<br><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邢 浩</b></h5> (八)<b>邢 浩</b>, 原名邢春庭,曾化名刘平,生于1920年11月21日,江阴要塞澄南村人。早年就读于江阴澄南小学,后在江阴云昌布厂、上海兴裕布厂、上海新新公司当学徒、练习生。1938年8月就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职业界抗日救国运动。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参加江南抗日义勇军,后历任苏南区党委苏常太东路特委政治交通员,锡南西区和宜兴扶风区、高塍区、闸口区、氿南区区委书记,宜兴大塍区区委书记兼区队政治教导员,宜兴警卫团连指导员、代理连长,在敌占区组织群众开展抗日地下活动和游击战争。1945年10月随宜兴警卫团编入新四军1师3旅8团,任组织股长。后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教导团1营政治教导员,纵队12师35团联络股长、保卫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23军69师保卫科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战斗,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23军69师207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科长,南京军区守备1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守备2师副政委、政委等职。其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勋章。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同年9月获三级解放勋章,1963年晋升上校军衔。1972年任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副军职),1979年任上海警备区顾问。1982年8月离休。1988年7月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10年2月25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0岁。<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肖 江</b></h5> (九)<b>肖 江</b>,原名周玉桂,生于1924年6月6日,江阴石庄小坎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参加新四军,在抗大五分校学习。先后在抗大五分校、抗大华中总分校、新四军军部、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工作,曾任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情报处政治处副主任、华东军区司令部二局政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肖江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哲学分班学习。随后肖江历任中央军委机要通信干部学校三大队九队队长,校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中国人民军政大学训练部教研部副部长,江西省军区上饶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哲学教员(副军级,文职二级)等职。曾任北京市教授讲学团第一分团哲学组组长。参加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获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二等奖。1956年被政治学院罗荣桓元帅兼院长授予先进教学工作者称号,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伟文</b></h5> (十)<b>江伟文</b>,生于1924年7月,江阴璜土利城人。1941年3月起,先后在新四军军部鲁迅艺术学院特训班、新四军3师师部电训班学习。1942年在3师师部电台任报务员,随后在淮海区第4支队电台、淮海区司令部电台工作。1945年起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5师报务主任、电台台长、通信队队长、通信科长等职。1950年起任中南军区司令部通讯处参谋及教育科副科长,中央军委通信部编审科长。1958年调至西北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高工班”学习4年。1961年起任军委通信兵部院校处副处长、处长。1967年任电信总局指挥处处长。1973年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先后任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院长,为正军职。1985年离休。在抗日战争期间,江伟文曾荣获模范干部、模范工作中称号。在解放战争中荣获三等功5次。1949年5月获先进参谋工作者称号。1955年授予自由独立奖章和胜利荣誉勋章。<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黎澄</b></h5> <p class="ql-block">(十一)<b>徐黎澄</b>,曾用名徐藜澄,原名徐丽春,生于1924年11月,江阴峭岐人。早年就读江阴县梁丰中学,1940年10月,以学生身份为掩护参加民运工作,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春,入盐城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学习。同年9月,毕业后分配至新四军1师1旅1团3连任文化教员。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1营营部书记、团通信情报站站长、3营9连党支部书记,新四军苏浙军区第4纵队第10支队党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1团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教导员、渡江船管营营长、营教导员等职。</p><p class="ql-block">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1营教导员、师作战科副科长、科长。回国后,1954年9月任第58师172团团长。1958年12月至1961年6月在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第7期学习。毕业后,暂时留军部编写第20军解放战争史。1962年12月后历任第60师179团团长、第60师副参谋长、第58师参谋长等职。1964年冬,徐黎澄调任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研室教员。1970年春,调任兰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部长。1981年4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部研究员(部学术委员,副军职)。徐黎澄共参战60余次,负伤3次。国内战斗立大功、小功7次,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三等功。1986年离休。</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邱巍高</b></h5> (十二)<b>邱巍高</b>,生于1922年,江阴西石桥查沟村人。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1939年5月,由新四军2团民运股长赵则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中共西石桥支部成立,邱巍高任宣传委员。1939年底,任中共查沟上村支部负责人,中共澄西区委宣传委员。1940年5月,中共澄武锡工委成立,邱巍高任委员,此后任中共澄西七区区委书记。皖南事变后,邱巍高任中共澄西县委军事部长,领导一支四十多人的小型武装。1941年5月,邱巍高调到新四军第6师18旅教导队工作,正式转入部队系统,转战大江南北。历任新四军6师18旅51团组织干事,西路分区山南警卫员政治指导员,第16旅46团5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6师46团2营教导员、营长,第48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4军70师210团副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0师210团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0师210团团长。回国后,1954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起,历任70师参谋长、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1968年任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1971年5月,任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1976年在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任上,参与了粉碎“四人帮”的斗争。是年10月6日晚,与时任中联部部长的耿飚一起,奉中央领导之命,前往中央广播事业局,及时控制了电台、电视台,为保障取得同“四人帮”斗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1986年离休。2011年1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王 昊</b></h5> (十三)<b>王 昊</b>,笔名望昊、王伯鸿,1926年12月出生,江阴城内忠义街人。中共党员。1941年肄业于上海光实中学,同年到苏北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第1师1旅战地服务团团员,苏中军区泰州独立团2营文化教员,新四军第1师1旅1团参谋处书记,1旅司令部参谋处书记,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1团政治处干事、股长、党委秘书、秘书科长、宣传科长、副处长,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长、文艺科长,金华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江苏2师司令部副参谋长,总政文化部文艺理论研究处副处长,文化体育处处长,副军职。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换心记》,诗集《火线诗集》,长篇传记小说《杨根思》,电影文学剧本《四渡赤水》(合作),长篇纪实文学《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青松挺且直》、《开国上将叶飞》、《传奇人生》、《百旅之杰》(上、下卷,合作)等。2016年6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