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15日,由瑞金出发,去福建南靖的“四菜一汤”土楼。</p> <p class="ql-block">四菜一汤土楼,即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姓客家人的小聚落,由方形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而成,被人们戏称为“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土楼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p> <p class="ql-block">田螺坑村原名为田寮坑村,后因地形像田螺,四周又群山高耸,中间地形低洼似坑而得名田螺坑。元朝末年,田螺坑村落的黄氏祖先黄希贵带着儿子百三郎,由永定县奥杳村迁徙到田螺坑,搭盖草棚安居,靠养母鸭度生。明洪武初年,百三郎经风水先生指点,得知搭建草棚之地是一方宝地,即建成一座高三层、单层20开间方形土楼和昌楼后,又在其下方田野上建一座宗祠江夏堂,以示对前辈的怀念。清嘉庆元年(1796年),始建方形楼步云楼;同时,在右上方修建了一座圆楼和昌楼。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步云楼左上方建起了振昌楼。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步云楼右下方建起了瑞云楼。1966年,田螺坑土楼群的最后一座土楼——文昌楼建成。</p><p class="ql-block">2003年11月,土楼群所在村庄田螺坑村被授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田螺坑村被列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 7月,中国“ 福建土楼 ”在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四菜一汤”土楼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大地,处于花心位置的方形楼是步云楼,步云楼右上方的圆楼为和昌楼,左上方是振昌楼,右下方为瑞云楼,左下方为文昌楼。这四座圆楼的建造者以顺地势增减一层屋柱高度的方法,成功地在第二层取得了平面,方便了居住。田螺坑土楼群左下方是一座黄氏祖祠“江夏堂”,坐东向西。土楼群最低的土楼和最高的土楼,落差有近20米,每座土楼前后高低都不一样,按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因其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成为福建客家土楼群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土楼,指适宜大家族居住的、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能,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焙烧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p> <p class="ql-block">土楼的诞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繁,天灾肆虐,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中原儒家传统观念的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就此应运而生。土楼萌芽于11—12世纪,13—14世纪产生雏型,经过15—16世纪即明代早、中期的发展,17—20世纪上半叶的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进入成熟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