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山”泰山(下)

海春居士

“泰山望人松”位于泰山东路盘道五大夫松西侧的山腰上。 泰山望人松树冠下一长枝形同披伞,仿佛翘望迎接八方前来泰山旅游的游客,故也称“泰山迎客松”。 望人松西北有一天然石洞,因洞口向南而名“朝阳洞”。洞深如屋,据说,洞顶凝露垂珠,宛若石乳,俨然神宅仙窟。洞口“朝阳洞”三字为明嘉靖乙未(1535年)仲春通奉大夫、山东布政使万安朱衡书。洞上方还有匾额:“泰山奶奶显灵宫”。 题刻“圣寿万年”,系集乾隆手书而成,泰安市文物局于1994年刻制。 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题字刻石,右下角有“1967年 制”字样。 “千山闻鸟语,万壑走松风”是现代作家楚图南的题刻。 左侧:“山东按察使、永年胡景桂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四月十八日奉命祀岱宗。先一日登顶治斋,斋香供者大挑,知县姚鹏图、候补知县余嘉珍、泰安县知县卤蜀毛溦陪祭。”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题刻。 “天下名山”系清道光己亥年(1839年)四月杨庆琛题刻。左侧“能成其大”系民国廿一年(1932年)秋八月熊克武题刻。 “风涛云壑”题刻系松鹤山人伊介夫于明嘉靖癸亥年(1563年)仲夏吉旦题书。 “对松亭”位于登山盘道西侧,此处两山对峙,山峰多古松,青翠蔽日。此亭始建时间不详,现亭重修于1961年,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门上悬《对松亭》木匾。 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 泰山有三个十八盘之说。从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有1630余阶。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 “十八盘”坡陡阶多,徒步登顶,小有得意。明人祁承赋《十八盘》诗:“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龙门石坊。这里是“慢十八”与“不紧不慢又十八”的分界点。 西岩上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二字。 题刻“神功利济”,位于升仙坊前约30米处路东崖壁上。 题刻“绝顶云峰”位于升仙坊南,刻于1909年,有题跋:“宣统元年四月,奉命告祀泰山,遂登岱顶,遍历幽胜,俯览沧瀛,泐石以记鸿雪。萧山朱其煊题。” “升仙坊”是“紧十八”的起始处。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上临岱顶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故名“升仙坊”。 升仙坊北有石刻“首出万山”,为嘉靖甲子(1564年)四月吉旦东昌府同知脱镐题。 “首出万山”下方有题刻“翔凤岭”,题跋:“大明隆庆元年夏吉日,监察御史蜀人刘翱立。”右下方题刻“开詄荡,何险危。仰不愧,履如夷。光绪丙午,柳堂摩题南天门铭”,刻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题刻“努力登高”,位于盘道东侧石壁上,刻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后有跋:“光绪癸卯,清纺渠弟登岱,入丘壑层累曲折,至夫天梯,陡立□绝,攀跻步步吃紧,必须努力一番自然极顶,因志之。山西人王靖宣、渠清纺题。”此处为泰山“紧十八盘”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游人至此已筋疲力尽,步步吃紧,题词鼓励游人要勇于登攀,坚持到底,就能到达极顶。 题刻“山险心平”,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题刻“亦可阶升”,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跋曰:“余宦东廿余载,过山麓者屡矣,从未一登绝顶。戊申夏四月,奉命致祭。礼成后,爰偕范恒齐、徐楚珍两大令徘徊临眺,书此以志鸿爪。署理布政使、山东按察使司按察使胡建枢题。” 题刻“天门石壁”,刻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山东济南府同知相郡翟涛题镌;题刻“渐入佳境”,刻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山西人韩镐题。跋曰:“康熙丙戌清和下浣,蒲坂韩镐题”;题刻“东柱”,刻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石刻“如登天”,不知何人何时所题,确是道出了十八盘上登山人的心声。 十八盘崖壁上有萧培元的摩崖题联:“睥睨千峰下临无地,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意境开阔,抒发了一种浪漫情怀。 “南天门”雄踞十八盘之上,始建于元至元年(1264年),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又翻修两次,保持了清代风格。 南天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门洞,条石垒砌,券石起拱,上镶石额“南天门”。两侧镶石刻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上层建“摩空阁”,黄琉璃瓦卷棚重檐歇山顶,巍峨壮观。 南天门,也称三天门,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是登泰山顶的门户。 南天门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海拔1460米,是泰山最为危耸之处,更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重要的标志物之一。 “未了轩”位于南天门内,门口悬有郭沫若题写的《未了轩》匾额。这里原为“三灵侯”,祭祀的是周谏官唐宸、葛雍和周武,他们是中国道教传说中的守天门的神将。现在未了轩内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 偏殿“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道教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俗称“泰山奶奶”,为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女儿。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素有“南始祖,北碧霞”之说。 穿过南天门继续前行一段山路,就是天街。 “天街”是指南天门向东到碧霞祠的一段街道,全长约一华里。南天门向北的一段路,约有100米,称为北天街。 在天街南侧的临崖处,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石亭,名为“白云亭”,因亭下方有“白云洞”而得名,可供游人小憇。 白云亭西面的山峰为月观峰,上面有一小亭子为月观亭,可以在那里观赏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胜景。 泰山西天门。 乾隆行宫,当年乾隆皇帝曾下榻于此,现为云巢酒店。 碧霞祠位于岱顶,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宛若天上宫阙。 碧霞祠为二进院落,以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在道教宫观中极有代表性。 大山门外柱楹联“玄门日会龙门客,道院时接翰院宾”是田伟题,黄廷惠书;中柱楹联“自然万籁涵虛静,在一中和道气清”亦为田伟所题。 大山门上高悬《碧霞寺》竖额。大门两侧抱柱联“碧天泽众生春夏秋冬风调雨顺,霞光普社稷东南西北国泰民安”是当代著名书画家都本基题撰。 后院中间的“香亭”重檐八角,两侧有铜碑对峙:东为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为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亭前有明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 内院正殿为碧霞殿。 碧霞殿为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条,以象征周天之数。盖瓦、鸱吻、戗兽、大脊等均为铜铸。整个大殿雕梁画栋,金光璀璨,蔚为壮观。 檐下高悬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 殿内供奉碧霞元君鎏金铜像。 殿之东西各建配殿三间,铁瓦覆顶,分别奉送子娘娘与眼光娘娘铜质铸像。 清康熙皇帝的御笔“万代瞻仰”。 圣水井。 “泰山孔子庙”位于泰山天街东端北侧,为明嘉靖年间尚书朱衡所建。 庙前有1984年重建的“望吴圣迹”石坊和“孔子庙”石坊。 孔子庙山门。 山门两侧有清人徐宗干题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儒”字照壁。 孔子庙正殿,始建时间不详,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殿前匾额《万世师表》,殿前抱柱联:“礼示诗书崇百王法度,仁义忠信设万世纲纪”。 殿前左侧有孔子石刻像碑,上题:“泰岳为尊唯一人敢配,孔丘固圣共千岫同瞻”。 殿内主奉孔子,配祀颜子、曾子、子思、孟子。殿内匾额《因高喻大》为乾隆御笔,赐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东配殿为“祈福殿”,殿前楹联:“泰山岳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 西配殿为“增福殿”,内奉财神爷。 “五岳独尊”石刻位于泰山极顶的玉皇庙东南,海拔1545米,系清光绪丁未年(1907年)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其右侧另有“昂头天外”题刻。“五岳独尊”是泰山2000多古迹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现已成为泰山的标志,并被设计为人民币(五元)背面的背景图案。 “孔登岩”石刻位于“五岳独尊”石刻对面,立于明万历壬寅年(1602年)四月,是泰山最高处的孔子遗迹。 岱顶大观峰“唐摩崖”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历代石刻,据说不包括被压盖的就有七、八十处之多。 这些石刻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时亲笔书写的《纪泰山铭》,碑高13.3米,宽5.7米,全文共有1008个字,是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记事碑。 唐《纪泰山铭》碑额处,还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山东巡抚彭黯所题“天下大观”四字,因其位置显赫,遂与“唐摩崖”一道成为大观峰标志性石刻。 《纪泰山铭》旁有题刻“壁立万仞”,是泰安知州仲言永题刻于明嘉靖年间。 《纪泰山铭》旁另有题刻“天地同攸”,是济南通判、上绕余南金题刻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 乾隆所作《夜宿岱顶》诗二首,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其一:“攀跻凌岳顶,仆役亦已劳。行宫恰数宇,旧筑山之坳。炯为天为邻,滃然云作巢。依栏俯岱松,凭窗眄齐郊。于焉此休息,意外得所遭。恭诵对月诗,徘徊惜清宵。”其二:“傍晚云雾收,近宵星斗朗。天籁下笙竽,松花入帷幌。神心相妙达,今古一俯仰。始遇有宿缘,初地惬真赏。清梦不可得,求仙果痴想。” 题刻“与国咸宁”,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题跋:“乾隆戊辰年仲冬,知泰安府事长白萨槎题”。题刻“体乾润物”,刻于1748年。有题:“乾隆十三年戊辰仲冬月。” 题刻“奇观”,袁世凯次子、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题刻于1922年。下有跋语:“日之观固奇,吾人之游尤奇。民国十一年重九夜九时,罗鹍、方寿龄、龙渊、萧肃、汤庆曾、詹宝艇、朱秉衡、陈翰誉、张元祜游此同题。” “日观峰”位于玉皇顶东南,为泰山的第二高峰,是泰山观日出的最佳处。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黎明时分,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 瞬息万变,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渐渐地掀开云幕,撩开霞帐,披着五彩霓裳,像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神奇的日出壮观。 “拱北石”位于日观峰上,因其形好似起身探海,又名“探海石”。 “瞻鲁台”位于日观峰南侧,石梁突兀,平展如台,台上有巨石,上刻“瞻鲁台”三个大字,寓意在此可远瞻鲁国曲阜。 日观峰西有一“碧天泉”,是泰山最高处的泉水,井口处海拔1515米。此泉终年不涸,原井壁塌落,2008年修复。泉北立石上刻“碧天泉”三个大字,是从金代书法家党怀英的石刻中集字而出。 玉皇顶。登泰山的终极目标就是主峰之巅玉皇顶,海拔1545米。 玉皇顶上坐落着著名的“玉皇殿”。相传秦始皇曾到这里祭天,而且自秦始皇之后,汉武帝、汉光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多位帝王都曾登泰山封禅或祭祀。<br> 玉皇殿院中的“泰山极顶”海拔标碑。 周围锁满登顶人的“心愿锁”。 题刻“孔子小天下处”,题跋:“大明崇祯岁次丁丑仲秋之吉,巡抚山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颜继祖,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洪启遵,守济南道山东按察使李时笎,东昌府椎管郭启重立。”相传此处为孔子当年俯瞰天下之地。题刻“雄峙天东”,系清康熙己卯年(1699年)山东巡抚王国昌题书。题刻“果然”,系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镌刻。站在泰山之巅,鸟瞰鳞次栉比的诸峰,果然不出所料,有“势压齐鲁”、“雄峙天东”之势。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