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北京,要想了解北京城的人文历史和风貌,请到什刹海来!它会告诉你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什刹海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西山一带的泉水经长河汇流,由德胜门西侧的水关入城,汇为“汪洋如海”的什刹海。环什刹海一周风景若江南水乡,为古都民众最爱之景胜,环湖寺观、园林密布。作为北京诸多街市的最优美所在,什刹海有着“城中第一佳山水”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位于北京城中心的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老北京叫“海”的地方不少,因为北京在元朝时就是都城,城里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p> <p class="ql-block">在前海西岸的一座牌楼匾额上,有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荷花市场”。清同治以后,人们在这里做小买卖,听唱、会友、饮茶、品小吃,既饱眼福,又享口福。每年夏天荷花盛开时,这里比天桥还热闹,“荷花市场”也因繁盛的荷花而得名,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史记,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将军刘靖驻守蓟城时,命军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梁河水灌溉,下游至今什刹海一带。</p> <p class="ql-block">13世纪,蒙古灭金,其宫殿毁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刹海成为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依托这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依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确定了建造大都城四面城墙的位置。自此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元代时,什刹海长而宽,水域广阔。明初缩小,明中叶时什刹海水面因稻田增加而湖面锐减,于是在德胜桥东南,开挖一条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岔河,与后海隔开,积水潭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南经西压闸入皇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同时向西北,过银锭桥倒流入后海,形成“银锭观山水倒流”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走近银锭桥,可见这是一座汉白玉石桥,在什刹海的前海与后海交汇处,横跨南北。明代初年,这里是一座木桥,像一个倒扣着的银元宝,得名“银锭桥”。后来木桥被改建为单孔石拱桥,但“银锭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每当红日衔山、晚霞洗彩时分,站在桥上向西远眺,水面愈发宽阔,远处西山群峰层峦叠嶂,近观水面波光粼粼、翠柳扶风。清朝诗人宋荦有“银锭桥横夕照间”之咏。</p> <p class="ql-block">此时正值初秋,天高水阔、静谧安宁。站在这里,蓝天白云下,一湾碧波与古老的银锭桥相呼应,远处的群山清晰可见,此景便是“银锭观山”,是清朝时期民间评选出的“燕京小八景”之一,更是老城内唯一展现山水城相融的景观视廊。</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三分之一以上。景区内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和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这些胡同里隐藏了许多不为现代人所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走进胡同,细细查阅一下历史,或坐一下三轮车,听听车夫讲解胡同的故事,你可略知趣闻一二。</p> <p class="ql-block">鸦儿胡同,元代因位于什刹海河沿故称沿儿胡同,清代取谐音改称鸭儿胡同,为八旗正黄旗地界。1949年以后改称鸦儿胡同。6号院,依稀可见的老门牌蜗蜗居是作家萧军取的名号。萧军在这座西式小楼里住了37年。而今,蜗蜗居人去楼空,楼下是杂草乱瓦。胡同中段是明代古寺广化寺,寺内梵音悦耳,香火旺盛。这里经常组织佛教活动,每逢初一、十五,更是香客如云。</p> <p class="ql-block">大、小金丝胡同,明代设有织染所,供应宫廷用的色绢。到了清代,改称金银色绦胡同。“绦”是过去用来装饰衣物的花边,无论平民小户还是大富人家,女人们都离不开它。1965年改成现在的名字。胡同1号原为“冰窖岳家”,旧时冬季在什刹海取冰窖藏,夏季供皇宫使用,这家主人就是“供应商”之一,现在这里是家叫“无名”的云南餐厅。</p> <p class="ql-block">毡子胡同,原来叫“厂门口”,据专家考证早年这里是慈恩寺旧址。当年嘉靖皇帝把慈恩寺毁掉主要是更利于崇奉道教,党同伐异。之后慈恩寺旧址成为皇家的仓储之地。毡子胡同全长92米,平均宽度3米,南北走向,因胡同西侧有阿拉善府,府的北侧,胡同顺势变成东西走向,然后向北拐,直抵大翔凤胡同。它与前海西街、南官房胡同、东煤厂胡同等相通。</p> <p class="ql-block">毡子胡同7号院为阿拉善王府,旁边就是和珅的宅院(后来恭亲王的府邸)。有些红学家认为阿拉善王府和恭亲王府为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恭王府花园为大观园,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为贾宝玉的原形。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曹雪芹曾经住过什刹海,地址就是现在的大翔凤胡同6号。毡子胡同14号传说是恭王府下人居住的地方,俗称“太监房”。</p> <p class="ql-block">花枝胡同,位于恭王府西侧,很多人考证认为恭王府就是“大观园”的原型,从而也把花枝胡同和《红楼梦》联系到了一起。认为《红楼梦》中有条贾琏偷娶尤二姐后金屋藏娇的“小花枝巷”就是花枝胡同。尤二姐是否真的住过这里?《红楼梦》第64回写道:“不过几日,早将诸事办妥,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间。”红学家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中的小花枝巷指的就是花枝胡同。</p> <p class="ql-block">三不老胡同,因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府第就在胡同中的六号院,民间对郑和尊称“三保老爹”,于是有了“三保老爹”这个胡同名字,清代根据谐音传为“三不老胡同”。郑和故居,其格局犹存,木制大门非常厚重,两侧残损的门墩昭示着沧桑。胡同东段路北有一处红砖楼群,这里一度文人荟萃,徐盈、子冈、黄宗英等人都先后在此居住。相声大师侯宝林幼年时也曾居住此胡同附近。有这么多文化名人当街坊,频频出现在诗歌和回忆文字里的三不老胡同,也沾染了文艺气息。</p> <p class="ql-block">南官房胡同,清乾隆年间称“南官府胡同”,宣统年间改名为“南官坊口”,直到1965年才变更为现在的名称。什刹海有东、南、北、西、中命名的“官房”胡同,名称来源于“官家房屋”。清中期朝廷在什刹海搭梁立柱,建筑大批官房,房屋建成之后除主要解决外省官吏进京上任后的生活起居。</p> <p class="ql-block">棉花胡同,明末著名女将军秦良玉率兵北上勤王,棉花胡同就是她驻兵的地方。国库空虚,秦良玉和她的军队为筹集军饷,彻夜不息纺织棉布。棉花胡同的名字,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巾帼英豪的怀念。棉花胡同66号院,曾是蔡锷旧居。这个四合院中,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纵横捭阖。据记载,小凤仙经常出入这所宅院,为蔡锷“金屋藏娇”迷惑袁世凯“造势”。知情人回忆,小凤仙后来虽嫁他人,但每谈到英年早逝的蔡锷便泣不成声,可见真挚感情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销蚀。</p> <p class="ql-block">白米斜街自东北至西南,形式奇怪,呈“S”形。据《燕都丛考》记载,胡同早年有座“白米寺”,白米斜街因此得名。白米斜街11号院是清末重臣张之洞住宅,7号院曾是张府的花园,两院内部相通,几乎占据半条胡同。7号院内,昔日的假山、凉亭、花木早已不存,成了大杂院。与末代皇帝溥仪离婚的文绣,再婚后曾在23号院租房居住,至今仍有一些老邻居记得她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周边有很多保存最完好的王府花园。如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也在什刹海旁边。</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同志故居坐落在后海北沿。门前水天相映、碧波涟漪,堤岸杨柳轻扬,院内曲径回廊,楼堂亭榭;湖水环绕,山石嶙峋;绿树浓荫,花香四溢。是一处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园。</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清初是大学士明珠的宅第。这里环境幽雅,南边的湖面开阔,"新荷当户,高柳摇窗,大有西湖楼外楼风致",吸引不少王公贵族在这一带修府建宅。</p><p class="ql-block">明珠去世后,他的宅第被权倾一时的和珅夺去。"和珅一倒,嘉庆吃饱。"嘉庆抄没和珅的家产后,将此宅第赐给了兄长永瑆,成为成亲王府。</p><p class="ql-block">到了咸丰年间,第一代醇亲王奕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从宫中分封出来,住在太平湖新府。后来,奕的儿子成为光绪皇帝,此处成了潜龙邸。醇亲王奕已不能在那里居住,于是慈禧太后批准他搬到后海北岸,成亲王永瑆的曾孙,这个倒霉的贝子只好迁往他处。</p><p class="ql-block">此后,奕的儿子载沣袭爵。没想到,载沣的儿子溥仪又成为末代皇帝,这座醇亲王府又成了潜龙邸,还得搬家,至清朝灭亡。</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周恩来总理受党和政府的委托,为宋庆龄筹划居所。决定藉此王府花园,并精心设计改造葺旧更新,在原来主体建筑迤西,接建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主楼,作为宋庆龄的住所。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于此,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明珠的长子、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首《鹧鸪天》,借自己家中的花园之景抒发情感:"山构园林寂石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会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位于什刹海西面的前海西街18号,是郭沫若1963年到1978年之间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原址最早是和珅府邸的一座花园,后因和砷被查抄,花园随之荒废。同治年间,此处成为了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时达仁堂乐家从恭亲王后代手中买来作为宅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和宋庆龄的住所。1963年宋庆龄迁往后海北沿居住,郭沫若迁居至此,一直住到1978年。</p> <p class="ql-block">现为郭沫若纪念馆,各展室陈列了大量郭沫若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用品和图片,方便游人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位20世纪文化名人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恭亲王府,位于什刹海的西南角,坐落于一条静谧悠长、绿柳荫荫的街巷之中,它是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恭王府的前身原为清代乾隆朝权臣和珅的第宅和嘉庆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是中国首家以王府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王府博物馆。因恭亲王奕訢曾居住在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前半部是雍雍华贵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六万平方米。其府邸建筑庄重肃穆,尚朴去华,明廊通脊,气宇轩昂,仅次于帝王居住的宫室。府后的萃锦园则衔水环山,古树参天,曲廊亭榭,富丽天然;其间景致之变化无常,开合有致,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处处见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的胡同尽现北京风彩。纵横交错的胡同、富力堂皇的王府大院与古老的钟楼、鼓楼遥相呼应,彰显出当年皇城的华丽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来到什刹海,就不能不逛逛烟袋斜街。这是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北的一条小巷。也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周边的饭店、旅店及其他小店都特别多。 </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p> <p class="ql-block">入东口后向西,到与大石碑胡同交叉处向西南折,然后再向西北折,最终与小石碑胡同相交,连接西侧的鸦儿胡同。该街全长232米,宽5至6米。《光绪顺天府志》记作“烟袋斜街”。清朝初年,该街称“斜街”。清朝末年,改称“烟袋斜街”,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清朝时主要经营烟具,装裱字画和贩卖古玩玉器,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当年也就只有八旗子弟和富甲商人才会吸鼻烟,才有钱玩古玩字画,由于烟草是快消品,便成为大家来烟袋斜街的主要目的,于是在《光绪顺天府志》中就将这条街命名为烟袋斜街。</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p> <p class="ql-block">在什刹海边可见一方石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什刹海”。积水潭作为大运河(当时叫漕运)的终端码头是在元代的时候,原来大运河只到通州,南方运过来的粮草、布匹、瓷器等物资只能通过陆地运到大都城。这样花费比较大,所以需要通过水运来解决运输问题。</p> <p class="ql-block">当时积水潭的水域面积是相当大的。它东起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西至西直门外。如果作为终点码头,它的承载量在当时的大都城算是最好的。于是水利专家郭守敬奉诏修建通惠河,自此从南方来的漕船可以直抵积水潭。兴盛时每天进港的漕船多达二三百艘,每年运进漕粮达三四百万石。元代诗人王冕有“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当年积水潭港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周围起初有十座寺庙,因而得名。包括广化寺、火德真君庙、护国寺、保安寺、真武庙、白马关帝庙、佑圣寺、万宁寺、石湖寺、万严寺。用古代的说法,这里是龙脉,风水特别好的地方,此后又环湖而建不断增多,如观音堂、土地庙、恩海家庙、什刹海清真寺、白衣庵、海潮观音庵、海印精舍、普济药王庙、宛平县文庙、三元伏魔宫、缪家宗祠、汤家宗祠、三圣庵、海会寺、万善寺、大藏龙华寺、瑞应寺、心华寺、德胜桥清真寺、永泉庵、丰泰庵、三元庵、净业寺、太平庵(余氏宗祠)、三官庙、汇通祠、普济寺、兴德寺、莲花庵、龙泉寺等。清末被统称“九庵一庙”。</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寺庙中最为历史的当属“火神庙”,全名敕建火德真君庙。作为皇家道观,素来便有“拜火神中状元,拜月老得良缘”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说起这座火神庙,上岁数的老北京都知道,民间流传的“先有火神庙,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它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建筑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专门用于祭祀火神的皇家道观,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传说,从唐太宗李世民沼泽中建庙,到忽必烈水困火神,甚至明代不解之谜“王恭厂爆炸案”都和它有关。</p> <p class="ql-block">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是道教正一派的著名道观。据记载,火德真君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距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当时的什刹海还是一片沼泽,一些学者认为这座火神庙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东征高丽驻兵北京时修建的。</p><p class="ql-block">元至正六年(1346)曾重修此庙。明朝历代皇帝均笃信道教,火神庙香火鼎盛。万历年间,宫廷、皇城内多处建筑连年发生火灾,为禳解此不祥之灾,万历三十八年(1610),皇帝下旨重修火神庙,加琉璃瓦以压火,增建碧瓦重楼,还在庙内前殿和阁楼分别亲题匾额“隆恩”、“万岁景灵阁”。明天启元年(1621),熹宗皇帝命太常寺官于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在此举行祭祀火德真君诞辰的活动,之后就成为了常例。</p> <p class="ql-block">清朝初期,祭火神正式列入了国家祀典。虽列于群祀,应遣太常卿祭,皇帝本人也常亲自到火神庙内进行祭祀。乾隆皇帝就曾连续两年到火神什刹海边火神庙庙亲自拈香。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也曾亲赴什刹海火神庙敬香,祈祷平安。清顺治年间与乾隆二十四年(1759)曾两次重修,改玉皇阁等建筑为黄瓦。</p> <p class="ql-block">在什刹海前海以东的玉河故道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名叫万宁桥,万宁桥下有一水闸名叫“澄清上闸”。2014年6月22日,在中国申遗成功的大运河遗产点中,此处桥闸榜上有名。万宁桥位于大都城中心,桥上地安门大街南北贯穿,桥下通惠河东西流过,水陆交汇,成为京城的交通枢纽,擅舟济、陆运之利,很快就成为市廛辐凑、商贾云集之地。桥旁酒楼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从南方沿大运河北上进京,不少人在万宁桥畔下船登陆;离京南下的客人,也多在此登舟,顺通惠河转大运河南下。杨载《送人》诗即反映出当时的情景: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可以想象:元代的万宁桥西是碧波荡漾的积水潭,宽阔的水面上停泊着来自南方的密密麻麻的漕船;桥南北地安门大街两旁高柳巨槐,迎风摇翠;桥南不远,是金碧辉煌的大内。绿水、粮船、翠树,以及殷红色的酒楼,衬托着雕凿精美的白石桥,景色是多么精美。</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又名“海子桥”“洪济桥”,最初为木质结构,后改用石砌筑,单孔拱券,两侧设有简洁古朴的护栏,两端戗抱鼓石,拱券上雕刻有石兽头。</p> <p class="ql-block">元代时在通惠河的主要干线上修建了11处控水设施,共24座水闸。“澄清上闸”便是其中之一。元时澄清闸分上中下三闸,上闸紧靠万宁桥,中闸和下闸分别位于东不压桥和望云桥(位于水簸箕胡同北口)处。因当初修通惠河时要求速成,河上的水闸皆用木闸。没过几年木闸开始腐烂,故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六月开始换为石闸。澄清上闸换闸工程相当艰巨,工匠们先把旧木闸拆除,然后平整地基,将凿好的石料一块块在两岸砌起闸基。为使闸基经得起过船和流水的冲击,砌基时要使用石灰和铁钉,有时到了深夜,工匠们仍借着月光在水中施工。隽景山用诗记述了澄清闸换闸的艰难:“六丁竭力用功夫,不用长虹枕海隅。石齿冷涵云迹润,树头寒挂月轮孤。嘶风宝马踏晴雪,出蛰苍龙戏贝珠。伫立细看今日事,临邛未遂马相如。”</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还是观赏浴象的地方。每当六月伏天,伺象人员就将大象赶入积水潭内洗澡,届时不少人来到万宁桥观看。元代诗人宋炯《过海子观浴象诗》云: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乱水纹。</p> <p class="ql-block">在什刹海的东侧金锭桥边上,有一 古色古香的门脸儿,二层楼的格局 一层开窗,看海喝茶品小食,坐在木椅上别有一番韵味。通过一个很窄很窄的旋梯可以来到二层, 绿藤花枝,分外妖娆。你可以坐在这里品茶望海,讨一份清净。</p> <p class="ql-block">在什刹海的周边还有很多旧式商业铺面房,都已列为了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化底蕴深厚的什刹海,她的魅力令人着迷。这里的历史、这里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你很难了解得全面。越是这样,越是令人难以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