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给孩子贴标签呢?这里所说的标签,当然不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物标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它更像是网络上流行的关键字,比如我的标签可以是家庭教育老师,会养育的妈妈,幸福力教练;而你也可能是时尚辣妈或是超级奶爸,几个标签就可以概括我们的全部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而成人给孩子贴标签,那就更简单了。“你是个胆小鬼”,“你怎么那么爱磨蹭”,“你太笨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生活中,成人就是像这样,用批判、讥讽甚至谩骂的语言,给孩子贴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标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为什么不要给孩子贴标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成人的语言对孩子的伤害能有多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开始探讨为什么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之前,我想先用事实告诉你,这些诋毁、嘲笑的语言对孩子的伤害能有多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电影作品《语言暴力》,影片中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青少年犯,他们从小就被父母贴上"猪脑子""废物”"丢人”的标签。也许家长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孩子在多年的谩骂和讥讽中,他们幼小的心灵一直在经受着痛苦的折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长大后 他们变得异常暴戾、易怒和反社会,小时候父母的讥讽也变成了此时他们手中杀人的武器。给孩子贴标签的过程固然轻松,但我们的肆意批判,真的可能会葬送孩子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明代的《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谚语,"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一句好话,让人即使身在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即使在夏季六月,也会感到阵阵的寒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来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当我们顶着各方压力,坚持母乳喂养的时候,你的爱人一句“亲爱的,我支持你。"会让我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如果爱人和你说,"你的母乳还能比奶粉有营养吗?",你是不是瞬间就生气了,甚至有了想离婚的冲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所以说,语言的力量很强大,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真的非常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孩子会成为标签所描述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到:"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就像开头的例子中小姑娘袁璟颐所说的,妈妈总打击她,她就真的觉得自己很差。如果成人给孩子贴上一个讨厌鬼的标签,他就会真的开始认为自己很讨人厌。这是为什么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人们的话语会对他人产生心理暗示。不知你是否还记得200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范伟表演的小品《卖拐》,大忽悠赵本山用很简单的语言“拐啦”“拐啦”,不停暗示范伟自己的腿有毛病。范伟是越想越不对劲,两条腿是越走越有问题,最后就真的瘸了,这便是心理暗示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特别是6岁之前的儿童,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非常容易接受成人的心理暗示。他们就会按照标签去表演,最后演着演着就变成了标签所描述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同时也是畅销书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的作者,她曾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成人鼓励、安尉的话语,会给孩子积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