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辑我文章的书

冯明青

<p class="ql-block">军旅新闻生涯之流水帐</p><p class="ql-block">(冯明青)</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生活叫投稿;有一种手艺叫写文章。写文章这门吃遍天下的手艺,是我给《战友报》投稿过程中练成的。</p><p class="ql-block"> 我1970年入伍,当过电影放映员、连队文书、坦克炮长(相当于副班长)。1972年调到团报道组(当时我的启蒙老师是团新闻干事章沁生,后官至广州军区司令员、总参副总长、上将军衔)。我1974年提干(营部书记)。1976年调坦克七师任新闻干事,1979年接刘格文(后任《解放军报》副主编)班,调军区装甲兵任新闻干事。</p><p class="ql-block"> 北京军区军一级的新闻干事总共就那么十几人,每年军区开一次新闻工作会议,彼此都比较熟悉。1982年为回老家,经李文潮(28军新闻干事,后官至驻港部队政委)牵线,调28军(军部驻临汾)任新闻干事。截止1985年任驻运城83师宣传科长前,专业从事新闻工作12年。</p><p class="ql-block"> 我似乎天生搞报道的命。 当战士报道员时,我模仿《战友报》写消息,不到三个月,瞎猫碰着个死耗子,竟然有一篇《当兵代职回来后怎么办?某团领导干部继续保持普通一兵本色》的新闻,在《战友报》刊登后又上了《解放军报》的头版头条,还被新华社每日电讯发了通稿(背景:当时规定副团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必须下连队当兵或代职一个月)。由此,正式开启了我与《战友报》的深交之旅。</p><p class="ql-block"> 这12年中,我与《战友报》结下了深厚情谊,从历任社长、副社长,到大部分编辑记者,都逐渐由怯生生变得熟悉和要好。关系最铁的是张植信,他年长我十几岁,白白胖胖,慈眉善目,心肠也像弥勒佛似的,至今我俩已合作出书多本。合作写稿最多的是杨长林、史惠广(后也调军报)。扬长林高高大大,爱写大通讯,我俩合作过好几篇。史惠广瘦而弥坚,脑瓜特聪明,新闻敏感性很强,写新闻注重思想性。记得我写了篇《战士捐驱诚可贵,老父辞言情更长》的新闻,说的是施工中战士牺牲,他父亲在追悼会上,却批评儿子不注重科学,是本不该牺牲的。史惠广惠眼识珠,加了评论,极力推荐上了头条。但大报也有不识货的,我送稿到军报,编辑说事故牺牲不能发,一口拒绝。</p><p class="ql-block"> 我后来职业疲倦,懒得采访,写言论较多。在《战友报》发的《“改”与“盖”》,把复写的不很清楚的一份,冒昧寄给《红旗》杂志,不料竟被封三刊出,成为全军唯一上过《红旗》的军以下新闻干事。我在装甲兵时离《战友报》很近,好几年的社论、编辑部文章,都是史惠广打电话让我写的。譬如八一社论、元旦献辞、致即将退伍老战士、致入伍新战士等。大懒使小懒,小懒干瞪眼。</p><p class="ql-block"> 我在装甲兵当新闻干事时,曾跟着“杨柳榭”写言论,本报和军报及《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大报登了不少。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此比拟不切),在我的影响下,弄得师团新闻干事都喜欢上了言论,苏清杰、郜名芳、晋发旺、刘新如(后也调军报)等,也都写的不错。但我带的不是好头,其实这不是正道,后来我还是要求师团新闻干事,应以写新闻为主。特别是抓问题、写消息,或者抓典型,写通讯。我呢,因高高在京,另当别论。</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一年(大概是1984年吧),咱报社的一位领导,被调去创建《中国武警报》,他给我写信,并给我所在的28军政治部发函,商调我去当言论编辑,并承诺半年之内把家属也调北京。后因28军不放我也不想二次进京而搁浅。</p><p class="ql-block"> 在28军我是外来户,人生地不熟,只有好好写搞子才是军中正道,才能赢得信誉。发稿基地当然则唯《战友报》是也。我的新闻和言论,本报几乎每周都有。阎金久、解玉秀(后两人都调军报)、周继平、侯民先、王玉林、胡全良(后也调本报)、马道军、靳连珠、涂学能等师团新闻干事及报道员写的稿子,经和我一起提练“拔高”,都大多在咱《战友报》刊发了,28军的上稿条数也从较靠后进入前三名。有些稿子还同时上了军报。比如我给军长张太恒代笔的署名文章《军队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现代化》,曾被军报整版刊发,军区《政工简况》、总政红头文件还将原文8000多字予以转发,国防大学出版了单行本,学员人手一册。</p><p class="ql-block"> 那时年轻,我干的确实不错。但28军更好,特别是张军长(提升为济南军区司令员时动员我跟他去当秘书)、李政委、苏主任,对我很是器重和关爱,三年给我记了三个三等功,三年从正连提职到副团。</p><p class="ql-block"> 作为《战友报》早期特约记者,是《战友报》让我经常露脸,扬眉吐气,声名小震,人见人爱;是《战友报》的各位老师,教会了我许多在专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是我在《战友报》锻炼的功底,转业后很快地适应了运城电视台的工作,创出多个全省之最乃至全国第一;是《战友报》培养我的笔耕不辍,至今大小报仍有文章露脸,并个人出书十多本,博客曾几千万点击量,据说号称“河东第一博”......</p><p class="ql-block"> 我是不是有点自吹自擂?其实,当年军一级新闻干事杨松林、魏尤龙、柴建国等,都比我干的好多啦,我是挂不上号的。我本无建树,无脸自吹之。但老啦,吹吹无妨。一个连自已都不会吹的人,你不要指望他去吹别人。《战友报》原主编东升老弟的公众号,嘱我写上一篇,好不好是水平,写不写是态度。谚云: 洗不洗先泡上,跳不跳先抱上,喝不喝先倒上,行不行先把稿子交上。</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感恩军旅,感恩新闻,感恩过往,感恩《战友报》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