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浏阳、长沙游学记

曾道君

<p class="ql-block">编者按:通过本次游学,行走几个与谭嗣同烈士相关的重要景点或场所,抚今思昔,让行走的荷尔蒙激发出对谭嗣同慷慨赴死爱国精神的无限景仰,以及对平庸现实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热闹的春节假期还未落下帷幕,一大家子到浏阳,长沙等地游学行走。</p><p class="ql-block">参观了谭嗣同烈士墓,专祠、故居,谭继洵墓,橘子洲头,湖南大学,岳麓山以及有关历史古建筑。</p><p class="ql-block">翻开那段尘封的历史,接受一次精神洗礼。</p><p class="ql-block">从家乡的大门口到烈士墓,整整100公里,开车大约1个半小时。</p> <p class="ql-block">一条狭窄的乡村公路,通往谭嗣同墓。</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村庄路边下车,这里原叫翟水村,现叫嗣同村,离县城八公里。</p><p class="ql-block">村庄建设得很是温馨,因为还在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门口都是新春联,一派节日气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村后一座低矮的小山,我们沿山路步行而上,树林中露出一片空地,出现一方青石板平地。</p> <p class="ql-block">走过青石板,再上一级鹅卵石铺设的平台,平台尽头出现一座圆形古墓,寂静地坐落在杂树林下。</p><p class="ql-block">圆形墓顶由水泥镶嵌扁长的鹅卵石铺设,墓后立湘白玉墓碑三通,主碑刻楷书碑文:“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p> <p class="ql-block">我给大家解说谭嗣同的一生重要事迹,孩子们也不断提问。</p> <p class="ql-block">庄重肃穆地在墓前举行祭拜仪式,内心充满崇敬,每个人给英雄献上三支香。</p><p class="ql-block">一拜谭公深明大义变法救中国</p><p class="ql-block">二拜谭公博学多才著书启民智</p><p class="ql-block">三拜谭公厚德载物办学育英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烈士墓,来到谭嗣同烈士专祠。现在也叫谭嗣同烈士纪念馆,位于浏阳市中心才常路89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紧赶慢赶,谭嗣同祠大门,在我赶到的时候,已经关闭啦。</p><p class="ql-block">​在我的一片诚心诚意的言说之下,管理员破例又给我重新打开祠门。</p><p class="ql-block">​“谭嗣同在我们浏阳人心里极其特殊,今天特别感动你的赤诚一片,难得这个年龄的人,还有这么一颗纯心”。</p><p class="ql-block">讲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p> <p class="ql-block">湘江北去,橘子洲头。</p><p class="ql-block">漫江碧透,一叶小舟</p><p class="ql-block">携来家属同游</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一首《沁园春·长沙》让橘子洲成了打卡圣地。</p><p class="ql-block">摩肩擦踵在毛泽东青年头像前完成了打卡。</p> <p class="ql-block">离开橘子洲头,湘江上一叶小舟,远处是杜甫江阁,为纪念杜甫游历长沙(唐代称为潭州)所建。</p><p class="ql-block">江阁遗迹早不存矣,今人在其原址重建。诗圣杜甫,晚年两度驻足长沙,曾寄居江阁,在长沙留下诗作五十余首。</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来到岳麓山。</p> <p class="ql-block">站在黄兴墓前,给家人详细介绍了这位矢志不渝进行革命的民国功勋。</p><p class="ql-block">最能体现他革命领导精神力的,可能是1911年3月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p><p class="ql-block">这是黄兴凭吊黄花岗的留下的词。</p><p class="ql-block">而我们来凭吊黄兴墓,不也是这样的心情么?</p> <p class="ql-block">蔡锷墓</p><p class="ql-block">蔡锷是梁启超与谭嗣同在长沙时务学堂办学时的学生,十六岁就入学堂,年纪最小,天分最高,当时时务学堂的喉舌《湘报》中曾数次记载了他优异的成绩。</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历经千辛辗转出国,找到老师梁启超,并参与到了上文提及到的自立军起事之中。经历了两位最亲切的老师——谭嗣同、唐才常的为国殉难,蔡锷深受刺激,并决意以身报国。</p><p class="ql-block">故而在1915年的护国之役中,他终究成为了挽救共和命运的一代名将,不得不说,是受谭梁的爱国主义教育影响之深刻。</p><p class="ql-block">之后他身染喉癌,不久便在日本福冈病逝,年仅三十四岁。1917年,北洋政府将他葬回长沙岳麓山上,他是中国获得国葬殊荣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1922年,梁启超重回长沙,他在《护国之役回顾谈》中深情写道:“这段历史,是由好几位国中第一流人物而且是我生平最亲爱的朋友,用他们的生命换出来的,他们并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想要换得的是一个真的善的美的国家。</p><p class="ql-block">如今生命是送了,国家却怎样,像我这个和他们同生不同死的人,真不知往后要从哪一条路把我这生命献给国家,才配做他们的朋友。六年以来,我每一想起,那眼泪便在肚子里倒流。”</p> <p class="ql-block">站在岳麓山观景台,俯瞰橘子洲。</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p> <p class="ql-block">枫木苍松俱刺天,双雄伴立接山巅。</p><p class="ql-block">对一个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文献里的字句有着太多的吸引力,如果加入一些现场或者物理内容作为注脚历史的情境,可能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合理。</p><p class="ql-block">故居,墓地和纸牍结合,不能总带来巨大的信息,却常常让历史别开生面。</p><p class="ql-block">“真实性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现场和实物就能让“真实” 散发新的魅力。</p><p class="ql-block">这或许就是行走,游学的最佳收益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