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州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东山和西关。东山是权势集中居住地,建筑多为小洋楼。西关是商人聚居区,建筑则以西关大屋为主要样式。由于西关十三行在鸦片战争前是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中外交往频密,所以多数建筑体现了中外合壁,比如罗马柱、拱型门等。近代,由于时代变迁,这些古建筑历经风吹雨打,又缺乏维护保养,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容颜,或者破旧不堪,或者面目全非。保护这些古建筑、旧文物刻不容缓,也是我们后人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位于杨巷路杨仁南17号的拾翠大厦分前后座,前座4层,后座5层,除地板外均为木结构。中间是有玻璃顶的中堂,原为客人停轿的处所。后座一层为厨房。此楼原为一西关富豪所有,解放后卖给五金交电公司,现为原五金交电公司老员工的宿舍。由于原五金交电公司已破产,缺乏维修,房子已破烂不堪。</p> <p class="ql-block">中亭</p> <p class="ql-block">位于杨新巷的本建筑是香港名人李国章、李国能家族的物业,是中西结合特色明显的建筑。本立面其实是房屋后墙,后面是一庭院,用于停轿等。</p> <p class="ql-block">这原是拱门,现被隔出房间。大门变成了小巷。</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楼大厅的梁柱,木质结构,原有众多的描金图案。</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房柱下部的琉璃装饰</p> <p class="ql-block">光复南路即原打铜街,明清时期这里即聚集着众多的打铜艺人,清末民初,这里的打铜业名扬四海,人们将这条街叫打铜街。1926年,马路扩建,为纪念辛亥革命“光复山河”之意,改名光复路。民国时期,光复南路一带是银号和报业的聚集地,带动了附近的经济发展,建设了众多的具有时代风格的建筑,直到现在依然保留有比较多的历史建筑。随着十三行商圈服装批发业的兴起,多数历史建筑被改装商场或仓库,历史风貌多被损坏。</p> <p class="ql-block">太如茶楼位于广州市光复南路59号,开业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是后来的广州第一代茶楼王谭新义拥有众多“如”字号茶楼的其中一间,也是过去广州九鱼“如”之一。太如楼于1926年重新建成楼高三层的大型茶楼,共有4个厅堂,可容纳客人500人,门面装饰新潮美观,室内的满洲玻璃窗均刻有诗画,以供茶客欣赏,三楼四面临风,视野开阔,是当时广州茶价最贵的茶楼。</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东路也保留有比较多的历史建筑,但现状也令人堪忧。</p> <p class="ql-block">这是广州市历史文物原侨批局旧址。侨批局,实际上就是侨信局,也即是解放前为华侨服务的邮电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侨信局习惯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解放前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p> <p class="ql-block">位于桨栏路130号的添男茶楼为蔡刘两家合建,解放前在西关一带享有盛名,据说居住在该所盛产男丁。五六年前仍是七十二家房客,现在也成了服装商场和仓库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洗基街,据说原来是岭南冼氏在广州聚居的地方之一,仅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布政司参政冼懋章一族人就至少有两三百人在此地聚居,冼基之名也因此而来。这里保留了比校完整的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路144号是一个独立小院,里面是一栋三层小洋楼,文革前是市领导的宿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