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飞机降落在杭州萧山机场跑道上的时候,我还没想好要去哪儿。之前囤了杭州的房券,所以肯定住在杭州,但是时间还早,直接过去有点不甘心。一直羡慕住在江浙沪的人,觉得他们随便走走就有众多的好地方可逛。翻了翻地图,发现机场离绍兴更近,干脆先去绍兴逛半天,看看出了王阳明、鲁迅、蔡元培、周恩来和王羲之的地方,是如何的人杰地灵。<br><br>北方已经冰天雪地,树木光秃了,浙江还是阳光和暖,草绿水嫩。路边村庄的房屋都是三四层的小楼,一栋栋五颜六色,有的是尖屋顶,有的带弧形露台,颇具欧风。记得几年以前来,路边还都是花花绿绿很丑的房子。看来浙江的农民已经从最初的生活富裕进化到了审美提高。<br></div> <div><br></div><div>绍兴水多。一路行来,大河连着小河,小河牵着池塘,弯弯的桥跨在河上,说是水城亦不为过。威尼斯有贡多拉,而绍兴有乌篷船。不像贡多拉那样有着夸张的曲线,乌篷船黑黑矮矮的非常低调,但它却是水乡的精灵,摇曳着串起2500年的江南烟雨。<br></div> <div><br></div><div>虽然乌篷船是交通工具,但坐着却要有“游山的态度” – 四周有亭有山,岸旁的乌桕正当红,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如今的乌篷船是载游客的,编着号在码头排队,当然不能让人随意睡卧饮茶,不过如果傍晚能乘舟漫游,也是很有情趣的享受。<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河边随意地走着,水波把垂柳映成油画,模糊了现实与过往,柔软得让人记不起曾经的刀光剑影。不要被温和的表象迷惑了,绍兴人从来都不缺刚强和勇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鉴湖女侠秋瑾“秋风秋雨愁杀人”,英勇就义;为时代呐喊的鲁迅以笔代戈,横眉冷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绍兴,一直都是“有骨的江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地道风物)</h3> <div><br></div><div>在府山公园漫步,府山公园里有座越王台,是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1939年周总理回乡时曾在此发表抗日演说。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卧薪尝胆的精神正是面临亡国的中国人所需,在失败和压力下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取得胜利。<br><br>历史的反面教训是自大的夫差四面出击,兴师动众,最终国力空虚而被越国灭掉。这对现在的中国是很好的警醒,不能因为比以前强大了,就飘飘然自以为是。周围大大小小的敌人还多得是,认清形势,卧薪尝胆,才有继续强大的可能。<br></div> <div><br></div><div>走进一条沿河的老街“仓桥直街”,老屋夹着窄窄的石板路,虽然不是很热闹,却带着时光的味道。味道?什么味道这么上头?原来是挨得很近的几个摊子在卖炸臭豆腐。摊主都上了些岁数,但拉开架势炸臭豆腐的样子相当有仪式感。我对臭豆腐本来不太感冒,但飘在空气中的味道勾住了我的脚步,不得不停下来买上一碗。谁知一吃上就止不住,外酥里嫩,咸甜香辣,差点没忍住再来一碗。<br></div> <div><br></div><div>除了“臭”,绍兴人还很善于把食材搞“霉”,搞“干”。甚至鲁迅写自己的家乡时也吐槽说:“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着过多少回大饥馑,竟这样地吓怕了居民,仿佛明天便要到世界末日似的,专喜欢储藏干物品。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像样;菱角是以富于水分,肉嫩而脆为特色的,也还要将它风干……”<br></div> <div><br></div><div>干菜中以梅干菜最为寻常,而绍兴的梅干菜在浙江无出其右。当地叫“乌干菜”,和“乌篷船”、“乌毡帽”并称绍兴“三乌”,可见其重要地位。清朝时绍兴梅干菜甚至还成了皇家贡品,顿时身价倍增。<br></div> <div>“臭”字头菜品里我不太能接受的是臭苋菜梗。不大嚼得动,可每嚼一下就冒出咸酸腐臭,所以越吃越臭,相当有挑战。<br></div><div><br>炸臭豆腐把我的馋虫勾出来了,干脆就去街口的孔乙己酒家吃午餐。既然以孔乙己为名,肯定满是鲁迅笔下的细节。这不,门口就站着孔乙己呢,穿着长衫,倚着柜台,右手一碗黄酒,左手一颗茴香豆,脸上的表情看不清楚,但好像总有点尴尬。<br></div> <div><br></div>进了店门有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只是现在没了站着喝酒的短衣主顾和长衫孔乙己,而是摆满了鲜菜卤菜。在大柜台上方悬着块匾,写着“回”字的四种写法,这大概是孔乙己最得意的学问了。 <div><br></div><div>中国的科举制度曾经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也是中下层人士进入统治阶级改变命运的重要通道。但明清时考的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严重限制了读书人思想的创造性。不是说八股文容易考,能连中三元的学霸还是正经学霸,但为了考好完全没用的八股文,广大读书人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学术和技术,没有革新精神,这从根本上腐化了中国的学术生态和官僚体系。而学渣孔乙己就是这些读书人的缩影。<br><br>孔乙己虽然学问差,但对美食的品味倒还是有的。拼着挨打偷东西换钱,也要来买黄酒就茴香豆。我也温了一壶黄酒,要了一碟茴香豆,再叫了几样热菜,细嚼慢咽,和着楼上传来的绍剧唱段,醺醺然美餐一顿。<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碗猪油拌饭别看不起眼,却是当年穷人们的珍馐美味</h3> <div><br></div><div>从仓桥直街出来,在府山公园外随意走走消食。偶然间发现西小路历史街区,比仓桥直街更原汁原味,是更有生活的老街。白墙黛瓦的小房子沿街排开,每个窗口后面是普通人的一日三餐和家长里短。屋后便是小河,有台阶从厨房下到水面。取水浣洗自然是水乡的日常,不过大概因为环保,很少看到居民在河里洗濯了。<br></div> <div><br></div><div>河边的房子没有雕梁画栋,甚至称得上简陋。条条的檐脊和层层的瓦片组合成立体的发型,除了挂在檐角的几盏灯笼,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就好像一位朴素的女子,在冬日的暖阳下忙着家里琐事。只有中间静静流淌的河水,映出天光白云和点缀其间的垂柳。<br></div> <div><br></div><div>在这个宁静平凡的老街一端,却曾经住过一位“圣人”。他做过高官,被权阉打击罢官,又东山再起;他善用兵法,打过土匪,继而领兵打败了造反的藩王;他练气修行,夜晚在军营中练气精进,纵声长啸,一军皆惊;他精通儒道佛,承继理学,却反思自悟,自创心学。没错,他就是号称中国两个半圣人之一的王阳明。<br></div> <div><br></div><div>阳明故居在西小河的东侧,是王阳明少年时学习成长,壮年时修炼思考,晚年时讲学证道的地方。进门先见一方水池,名为碧霞池。著名的“天泉证道”正是在此发生。<br></div> <div><br></div><div>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初七晚,王阳明出征广西前夜,王阳明在碧霞池天泉桥上给两位弟子解惑时总结了阳明心学的四句宗旨:<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善无恶心之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善有恶意之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善知恶是良知,<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善去恶是格物。<br></div><br>这四句提出了完美的理想,指出有暇的现实,划出为人的底线,给出变革的办法。言简意赅,使用方便。遇事时只要拿出这四句来扪心自问,也许是问心无愧,也许是满头大汗,总能心里有数吧。<br></div> <div><br></div><div>最近很火的电视剧《狂飙》中,不说大反派高启强从善到恶,也不说安欣为善去恶,只看众多的普通人 – 市场小贩、刑侦同事、和普通村民的不善,这个代表着普通人的群体难道不懂善恶吗?不,他们懂,但是他们只有良知,却没有为善去恶的勇气。<br></div> <div><br></div><div>现在阳明故居的建筑是在故居遗址上复建的传统官宅。明德堂的地面是玻璃的,能看到下方保护起来的遗址地基。明德堂正中间挂着“知行合一”的牌匾。知行问题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朱熹提出“知先行后”,也就是先建立道德良知,再以道德践行。朱熹的知行观鼓励人们学习先贤,但又给了人们这样的借口:我知得不够,所以还不能行,等我的知足够了再行。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br></div> <div><br></div><div>王阳明提出不同的知行观,认为知行不应分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但现实依然很骨感,后来的王学弟子以“知行合一”为借口,任性废学,就是阳明先生意料不到的了。<br><br>其实朱熹与王阳明的理论都不能算错,知也好,行也好,不管先后最根本还是为善去恶。那些找各种借口的人还是为私欲所诱,该恶还是恶。<br><br>复建的至善堂十分高大宽敞,复原了王阳明在家守孝期间专事讲学的情景。游人带着孩子坐在堂间,正面的大屏幕上“虚拟”王阳明在讲着心学要义,讲学穿越时空,哲理通达古今。<br></div> <div><br></div><div>阳明故居旁边的王阳明纪念馆则是传统中糅合了现代设计,用建筑和展览来展示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br></div> <div><br></div><div>王阳明曾与友人弟子同游会稽山南镇庙。一友指着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br></div> <div><br></div><div>热爱旅行的人总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世界本来就在那里,与我无关,但当我走过去看到了世界,世界就成了我心中的风景。就像这次偶遇的绍兴,只半天时间,就让我领略了水乡柔情,隐忍倔强,侠风义胆和明理正心。这<b>有骨的江南</b>从此便留于我心。<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