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编 前 】基层人民法院干警任务重、压力大,各种工作和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层出不穷,特别是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办公室里熬夜、节假日中加班,早已成为了家常便饭。基层法院干警辛勤工作,平凡坚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身体力行,传递着司法公正和法治精神,可谓共和国法治路上之铺路石。</p><p> 有感于斯,故将本人八年前在应城法院建国60周年暨建院58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重新编辑后通过美篇平台予以分享</p> <p>我 在 应 城 法 院 二 十 年</p><p> (2009.9.28在建国60周年暨建院58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1989年7月,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回到应城。9月15日,去陈河法庭报到上班,正式成为应城法院的一员。20年的摸爬滚打,让我有幸与法院一起共同成长进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陈河地处汉川、天门、应城三市交接处的边缘湖区,当时管辖陈河、义和两镇及龙赛湖养殖场8.2万余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20年前,我们应城法院的办公条件简陋,就连院机关也是在城中西大街与市检察院共一栋三层的楼房办公,一辆普通桑塔纳(肖发源院长专车,</span>车牌号鄂K30007)算是单位最好的配车</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弹指一挥间,20年早已成为过去。陈河法庭第一任庭长李忠祥同志,于1992年6月23日不幸在孝感朱湖因公牺牲,享年45岁,至今已有17年多了;第五任庭长、孝感市优秀法官黄亦江同志,于2009年6月1日因突发脑溢血,也离我们而去三月有余,时年39岁。作为第三任庭长,我在陈河法庭工作生活了12个春秋,1994年3月主持法庭全面工作,1996年艰难完成了院党组交办的重建陈河法庭的基建任务(这年的11月14日中午,法庭建筑工地上一根碗口粗、3米多长的松树杠子从四楼突然落下,正好击中我头部,当时血流满面砸昏了过去。说起来算我命大,否则今天我绝对没有机会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这里座谈)。在经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我本人也于2000年2月调回到法院机关,担任行政庭庭长,这一干又是8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20年过去了,我们国家和人民法院的建设都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委政府支持及几任院长的共同努力下,应城法院机关已从城中西大街搬到了保健巷全新的审判办公大楼,新址法院办公大楼共14层,办公区和审判区严格分开,有各自的通道,刷卡才能进入办公区。走进一楼大厅,展示我们应城法院院训的"崇法厚德、亲民慎权"和展示法院院风的"团结、好学、务实、创新"以及"司法为民"20个红色大字十分耀眼夺目。走廊、审判庭等公共区域均设置了监控探头,每个庭科室均有二台以上电脑、内外线电话,坐在办公室的感觉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爽心悦目";每个人民法庭都装备了一台警车及电脑,庭院亮化美化净化,审判法庭规范大气,令走进去的每个人都肃然起敬;摩托车自行车作为办案工具永远成为了记忆,法院办案警车数量也日益增多,档次进一步得以提升,院里现在有了广本、标志307、北京现代,富康和桑塔纳算是较差一点的车(不曾忘记,陈河法庭的第1台警车是沈飞吉普车,我1994年主持全面工作时购买的野马警车算是法庭第2台车,由于囊中羞涩,当时是在陈河镇信用社借了6.5万元贷款买的。现在法院的车辆、电脑等都是国家以装备项目直截下拨,不再需要基层法院出一分钱,这确实是显示我们国家国力增强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我的月工资收入也涨到2300元左右了。而陈河法庭现在已经成为应城市的一个中心法庭,担负着陈河、义和、杨岭、汤池4个乡镇以及龙赛湖养殖场18万人口的各类案件的审理和执行任务,还是本院所辖人口最多、民情最复杂的一个中心法庭。20余年间,通过组织的培养教育、院领导的关怀照顾和自己的不懈努力,1998年5月我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人事厅联合授予"全省优秀法官"荣誉称号;并有幸成为应城市"首届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之一;1999年1月当选为应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2000年11月明确为副科级,2005年12月任命为审判委员会委员,2007年6月起担任正科级审委会专职委员</span></p> <p>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法院的人员主体是军转干部,以及从社会各界调入的人员,法院工作基本处于大众化状态,到法院当法官没有具体的条件要求,什么人都可以干,不管文化程度高低,也不管是否经过专业培训。现在有了《法官法》,对法官的任职有了比较严格的条件要求,没有相当的资格当不了法官。在今天的座谈会上,我就谈以下四点肤浅体会:</p><p> 一是感受到法院基础建设沧桑巨变。20年前,法院的基础设施落后程度不堪回首。案件开庭审理时,一般大都在办公室里进行。当事人就和审判人员围坐在一起,也无法容纳旁听群众,庭审的严肃性当然无从谈起。 岁月轮换,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庄严的法袍替代了过去的肩章。交通工具逐年换代升级,一辆辆崭新的各式警车彰显着法律的神圣和尊严。办公全面实现了现代化,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和规范大气的审判庭,配备有较好的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激光传真机,而且各庭室开通了局域网、配备二台以上电脑,部分庭室还配有照相机、摄像机,高科技和信息化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高效和便捷,司法形象大为改善。真正实现了审判管理网络化、办公"无纸化"、人事管理信息化、行政管理智能化等与国际接轨的高科技审判格局,这是20年前的今天我踏进陈河法庭的大门时完全不敢想象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二是感受到法院司法观念之变。有人曾用30年河东,30年河西来形容法院的观念之变。曾经的"东",是指靠政策定案,如今的"西",便是必须依法断案。从司法观念上看,过去主要是刑事、民事政策,法律不健全,强调的是按政策办事。我大学读书的时候,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都未出台,老师讲解的主要是民法原理和国家的政策。现在经过20多年时间,国家的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健全,各个部门法,不管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比较完善,法院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道路。 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个至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个至上"强调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其中宪法法律至上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在正式文件、领导人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意义不可估量。 这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法官不仅需要法学素养、掌握法律法规、具有判断、运用证据的能力,更需要对本土文化、地方性知识深入细致的了解,更需要一颗"定纷止争"的心和"解决纠纷"的手段。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法官既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但最根本的是要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做好法院工作的根本目的。法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民司法是法官的神圣天职,亲民、爱民、便民也理应成为法官应有的司法作风。时代要求我们法官切实改进对待当事人的态度,从细微之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渗透到司法审判的每一个环节,拉进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用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方式服务群众,让其切切实实感受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宗旨,进而赢得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同和尊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四是感受到主要依靠政策到有法可依,审判制度逐步健全。 20多年的审判工作,我从一点一滴中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过去,虽然我们在审判工作中也强调依法办案,但是群众心目中还是"权大",认为是非对错都是领导说了算,有事情也不想找法院。现在"依法办事"已经深入人心。群众有了法制的观念,拿法律作为衡量标准。不按照法律办事,群众就会有意见。尽管有时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不一定准确,但相信法律,就是法制观念的提高。比如平时有些纠纷,群众往往私下解决,如果解决不到位,动不动就引发争执,激化矛盾,影响安定。现在群众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律武器,有了纠纷就到法院来起诉,找法院来评判。 群众法制观念的提高,是法制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是国家日益重视法制建设、重视法制教育和宣传的结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三是感受到"以人为本"理念的变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我院而言,为了顺应时代的变迁,我们也颁布了诸如干警年休假制度、干警生日"三个一"等等,极大地激活了广大干警的工作热情。1989年我进法院时是第56个人,现在法官队伍日益状大,还不断地在增加新鲜血液。全院干警有二百余人,目前除我之外,现又增添了五位全日制大学本科生,并且还有一位全日制法学硕士生也加入我们法官队伍。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也许只会微缩为一个点,但20年国家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 20年波澜壮阔,20年风雨兼程。回首20年,我仿佛看到一群人的身影,那就是在座的各位法院老领导、老前辈,应城法院能有辉煌的今天,离不开您们正确、英明领导和艰苦创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我代表我们法院仍然在岗的同事们向您们致以崇高的敬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回眸一顾,昨日已逝,但人生无悔,我在应城法院2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见证了我们法院一步步前进发展的历程,这些都在我心里留下了真实鲜活的印记,是我人生旅途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曾为搬进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办公大楼而欢喜雀跃,更为应城市人民法院荣获"全国法院集体一等功"和"全国优秀人民法院"而兴奋自豪。在共和国60年华诞、法院建院58周年到来之际,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法院的发展、个人的进步得益于国家的强盛,取决于时代的需要,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归功于法制的进步。如果没有时代变革创造的这些条件,人民法院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个人也不会有今天的进步。我庆幸自己经历了五位法院院长,并且能在院机关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里工作学习。因此,我将同应城法院一起,永不停下奋进的脚步,我坚信我们伟大的祖国会日益强盛,相信我们应城法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span></p> <p> 【编 后 】 实现"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梦,离不开千千万万基层法官的默默耕耘。</p><p> 经济迅速发展,法治坚定向前。</p><p> 总有些人在繁华世界里,做寂寞的行者</p><p> 总有些人愿意在平凡的努力中,追求意义!</p><p> 应城法院的未来,我们充满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