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孟戏探源

胡 杨 月 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探寻曾紫华拾戏箱之山崖地址</font></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肖 洪</h5> <b><font color="#167efb">广昌孟戏发源于曾家孟戏。</font></b><br> 曾家孟戏是曾紫华在明代正统年间(1435-1449)创建的。<br> 相传曾紫华事母至孝。适逢兵乱,贼寇骚扰乡里,曾紫华背负盲母深山躲避。路遇贼兵追杀,命在旦夕。紧急时刻曾紫华大声呼救,突然天降三员神将,把贼兵杀退后倏忽不见。曾紫华背母进山后,在某山谷口听得锣鼓声,循声寻入,在一山崖下发现了两只大木箱。曾紫华环顾周围,不见人影亦未闻人声,便将大木箱搬了出来,母亲一摸木箱,瞎了的眼睛重见光明。曾紫华打开木箱,见里面放置着三个大面具,这三个大面具正像刚才天降救命的三员神将,原来这三个大面具是三元将军的圣像。木箱内还置放了“孟戏”脚本二本和小面具二十四个。曾紫华母亲见到这些神物顿悟,高兴地对儿子说:“此像非儿之素性孝行,喜敬神佛,焉有此感耶。”说的是儿子曾紫华的孝心和诚意感动了神灵,才会天降福祉得三元神将相救。为了感恩报答神灵,紫华母亲“因以遗传子孙,为永远之福主”。于是把三元将军(蒙恬、王翦、白起)奉为曾氏宗族的保护神,祀奉香火,同时排练神赐戏箱的“孟戏”用以感恩祭祀。曾紫华母亲的“遗传子孙”,就是遗传给她的子孙,即曾氏的子孙,决不是别姓的子孙。故曾家孟戏有祖训:不传外姓。<br> 这个传说,是清代同治五年,赤溪曾以清公祠戏台重修的捐资花名匾之序文中记载的。匾序文中还记载了甲子年(1864)三元将军在永吉砦显圣击毙群冦的轶事。匾序文由“沐恩信士曾孔堦敬撰并书”。<br> 由此可见,曾氏宗族把三元将军奉为宗族的保护神,为了感恩,每年新春曾氏宗族都会演出孟戏来酬神祭祖。孟戏每年只演一次用以祭祀,故曾家孟戏是祭祀性质,曾家孟戏的创建和演出就是祭祀曾氏祖宗。<br> 广昌甘竹曾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南丰人曾巩的后裔。据曾氏《续修曾文定公族谱》记载,二十二世祖曾永宣从南丰渣坑迁居至甘竹舍溪,舍溪是甘竹曾氏的祖籍基地。曾紫华是曾永宣的孙子,居住在舍溪,他同母亲拾得孟戏戏箱后,由舍溪的子孙族人排演孟戏,故名曾氏孟戏。舍溪是甘竹曾氏的发祥地,曾家孟戏的演出地点在舍溪的曾永宣公祠内。后来曾氏宗族分支到赤溪和王泥排,曾氏孟戏轮流在舍溪、赤溪、王泥排演出,仍旧每年演一次。三元将军是曾氏的保护神,其圣像只能是一套供奉,舍溪、赤溪、王泥排三地不允许各另置一套。这套三元将军的圣像必须在舍溪、赤溪、王泥排三地轮流供奉。三元将军当年在何地坐镇,曾氏孟戏就在此地的宗祠演出,舍溪是文宣公祠,赤溪是以清公祠,王泥排是曾氏厅堂。曾氏孟戏从来没有在两地或三地同时演出的情况。曾氏孟戏在此三地演出都称曾氏孟戏,不可能在舍溪演出时称“舍溪孟戏”,在赤溪演出时称“赤溪孟戏”,在王泥排演出时称“王泥排孟戏”。<br> 永宣公祠有田产,曾氏宗族每年的祭祀活动所需的经费,全部由宗祠承担,孟戏演出的经费在内,直到解放后无田产。<br>曾紫华拾得三元将军面具和孟戏戏箱的事情,在曾氏族人中流传了五百多年,至今仍在甘竹曾氏中家喻户晓。一般年纪较大的曾氏族人都知道拾戏箱的山崖是在永吉砦。<br> 永吉砦地处甘竹与白舍的交界处,是古代甘竹、南丰等地的曾氏宗族修建的避难之所,故永吉砦又名曾家寨。每当兵乱贼寇来犯,曾氏的族人都到永吉砦避难。永吉砦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极佳的避难处所。<br>舍溪距永吉砦仅六七里路,从舍溪经过甘竹圩、鹅龙、王泥排到姜源便上山。现在永吉砦的方位在离白舍姜源一里地。<br> 2017年10月5日,我们一行10人前往甘竹,去探寻曾家孟戏的创建人曾紫华拾戏箱的山崖。汽车先到鹅龙,由曾氏族人王泥排的曾令和师傅带我们到姜源,再由姜源的曾氏族人曾水来师傅带路。曾水来师傅50多岁,常跑山,多次上到永吉砦,知道曾紫华拾到戏箱的山崖。他骑摩托车带我们的汽车一直到山脚下,一路地势较平坦,无山崖。由此可见,曾紫华身背盲母一路狂奔完全可能。我们下车后,经过一个小土山坡,一座陡峭的石壁耸立在面前。石壁明显属于丹霞地貌,上面有人工凿成的石级,因年代久远,风化很严重。大家见这么危险,都劝我别上去。我说,都到了这里,哪能有不上去之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永吉砦攀登(谢克强 摄)</h5> 我在大家的保护下,攀崖、趟比人高的茅草窝、钻荆棘灌木丛。一路上常见到一些断砖残瓦,在半山腰还见了永吉砦前关的基脚。进了关口,依稀的路迹稍平,过横排,到了一个山谷,前面已无路。曾水来师傅叫大家休息一下,他也多年没来这里,要先去前面探路。在这里,大家发现稍平坦的谷口有一烧木炭窑,已坍塌。稍高处,还有残破的石臼。足以说明这里曾经有过人烟。<br>  曾水来师傅叫我们从谷口向左拐,进入山谷,抓着树枝小竹子过横排,走了十多米,眼前出现了一个有小树小竹子遮掩的山崖洞。曾水来师傅说此山崖洞就是曾紫华拾到孟戏戏箱和三元将军面具的地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紫华拾戏箱之山崖(肖洪 摄)</h5> 山崖洞内空呈四分之一球型,底平,高约近2米,深约1米多,顶是球弧状,人进去1米需弯腰低头,崖洞内放两只戏箱绰绰有余。因为是丹霞地貌,崖壁上面还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小洞,但只有这只放戏箱的山崖洞最大。传说中的曾紫华拾得戏箱是山崖,得到证实,而不是所谓的山洞。曾紫华听得锣鼓声的谷口很明显就有炭窑遗址处。一切都都同传说中的情况一模一样。<br>  我站在此山崖洞前,望着远方,感慨万千。曾氏宗族创建的孟戏已近六百年,几十代曾氏族人怀着一颗虔诚的敬畏之心,具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将此宝贵的文化祖产保存至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起:曾令和、肖洪、曾新在山崖前合影(叶志华 摄)</h5> 我虽没有上到永吉砦顶,但从砦顶上考察下来的德维等人说,砦顶是很大一片平地,有很多断砖残瓦和房屋基脚,还有后关的基脚。德维等人是山地考察专家。赤溪曾以清公祠戏台重修的捐资花名匾之序文中,还记载了同治年间重修戏台的同时,还为三元将军“在砦新建殿宇,重塑金身”,印证了带路的曾水来师傅说砦顶建有庵庙。可见永吉砦是曾氏宗族修建的年代久远避难之所,又名曾家寨。这个曾紫华拾得孟戏戏箱山崖地址,位于永吉砦内。以此足以证明,曾家孟戏是属于曾氏宗族宗祠神圣的感恩文化,与其他姓氏毫无关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山后肖洪(左)、和曾水来合影(赖广生 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山后与全体成员合影(赖广生 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起:罗华金、杨国文、陈勇贵、谢克强、叶志华、肖洪、曾水来、曾令和、刘德伟、曾新、邹东旺、赖广生。</h5> 2022年1月30日,邓勇教授和曾家孟戏剧团部分人再上曾家砦(永吉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个子穿蓝衣服的是邓勇教授</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赤溪孟戏班部分演员合影</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END~~~~~~</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简介:</b></h1><br> 肖洪,1943年生,江西赣州人,原江西广昌旴河戏剧团作曲兼演奏员,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致力于广昌孟戏及其高腔的挖掘、整理以及孟戏的创建、历史、传承、演出习俗等研究工作,采录了广昌孟戏的全部剧本、唱腔、器乐曲牌和锣鼓经。1985年起,编写了《广昌戏曲志》,撰写了《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有关旴河戏的大部分条目,其中绝大部分是孟戏的条目,是《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的编辑和撰稿人。 <b>内容简介:</b><br><br> 《广昌孟戏剧本唱腔全集》由上、下篇两个部分构成。上篇为曾家孟戏剧本唱腔,有两本,共64出;下篇为刘家孟戏剧本唱腔,有三本,共70出。全书采录了广昌孟戏曾家、刘家的全部剧本、唱腔、器乐曲牌和锣鼓经,附以孟戏的创建、历史、传承、演出习俗等。本书展现了广昌孟戏独特的艺术价值,具有史料和文化价值,对传承和研究优秀的地方剧种有积极作用。<div><br><h5><font color="#ff8a00">编者:肖洪<br>责任编辑:李鉴和<br>定价:80.00元<br>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font></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