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门</p><p class="ql-block">紫蓬山山门呈宫殿式建筑,三栏四门,颇为雄伟宏大。山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庐阳第一名山”。山门上有三副楹联,中间一联的上联是:紫气东来丛林千古毓锦绣;下联为:蓬山西去大众十方仰福缘。上下联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联中“丛林”二字,语意双关,一指紫蓬山茂密的森林,二指佛教的寺院。另外两联,一联为:“娱目骋怀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凝神静气听杏雨松风梵呗钟声”;另一联为:“淮军故里风云际会;林海奇观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仙人湖</p><p class="ql-block">仙人湖湖水清澈,水质优良,是个天然浴场和水上乐园。仙人湖两侧的山形像一位仙人的两只脚,因此定名为“仙人湖。</p> <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紫蓬山已知植物多达109科478种,有成片杉林、松林等。百年以上的古树千余株,其中古银杏和龙须古榆已有500多年,名稀树类有孔雀树、石板树、巨型紫薇等有各种植物470种,栖息鸟类120多种,仅鹭鸟就有10万余只。</p> <p class="ql-block">紫蓬山(安徽省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山上有三国魏将李典之墓,当年李典镇守庐州,建庙于山巅,以祀其七世之祖李陵,因之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紫蓬山东西绵延25千米包括紫蓬山、千字山等大小山峰100余座,为大别山余脉。[8]山底面积为6平方公里,主峰(李陵山)顶部平坦,有2000多平方米,海拔188.7米,北面山势较缓,平均高度为152.2米,南面山势峻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所获荣誉</p><p class="ql-block">1992年,紫蓬山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刘铭传(1836.9.7——1896.1.12),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836.9.7)生于合肥西乡大潜山西北四房郢(今属肥西县铭传乡建设村),行六。咸丰年间杀土豪、在大潜山麓旱庄兴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年)组建铭字营加入淮军,随李鸿章在内战中一路升迁,28岁官至直隶提督,封一等男爵,号称淮军第一名将。同治八年(1869年)自请开缺回乡,筑刘老圩,养疴田园,关心国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定奎(1833—1887),字俊侯,安徽合肥(今肥西柿树岗乡唐五房圩人),清朝将领。谱名家祥,排行老五,唐殿魁弟。团首出身,偕兄以团首身份加入淮军铭字营,转战江苏。从刘铭传剿捻於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积功累擢副将,赐花翎。勇号与勋赏:勉勇、呼登巴图鲁、花翎、黄马褂、建威将军、谥果介。官至福建陆路提督。本名唐奎字俊侯,出生地安徽合肥出生日期1833年逝世日期1887年。</p> <p class="ql-block">周盛传(1833~1885),字薪如,晚号北海老农,安徽省肥西县农兴乡周老圩人,清末名将,周盛波弟,排行第五。清咸丰年间,同兄盛华、盛波分领团练在紫蓬山等地对抗太平军,升千总。1862年(同治元年),随兄盛波加入淮军,任“盛字营”亲兵营哨官。在江浙攻打太平军,官至记名提督。1865年(同治四年),周盛传随曾国藩镇压捻军。攻占雉河集,以提督记名。1867年,授广西右江镇总兵。中文名周盛传别名薪如籍贯,安徽省肥西县农兴乡周老圩;出生日期1833年逝世日期1885年,人物简介盛字军营清史稿记载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清朝淮军名将</p><p class="ql-block">周盛波(1830~1888),字海舲,安徽合肥人,清朝淮军名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官至湖南提督,卒谥刚敏。本名周盛波字海舲所处时代,清朝出生地安徽合肥出生日期1830年。</p> <p class="ql-block">聂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岗集镇聂祠堂)人,晚清名将。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后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于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中炮阵亡。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忠节。中文名聂士成别名聂功亭国籍清朝,民族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836年。</p> <p class="ql-block">西庐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在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始建于公元180年,为皖中名寺。</p> <p class="ql-block">西庐寺</p><p class="ql-block">西庐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唐代改建为“西庐禅寺”。唐代以后,因战乱屡经兴废,明末清初,静澄、鉴容及晚清的通圆和尚,各有一次大的重修。据《紫蓬山志》记载:通圆和尚于同治年间在修复西庐寺时,陆续建成殿房124间,计有“大山门五间,中供弥陀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加上大佛殿、后殿、宫厅、禅堂、观音堂,位于二层的八卦亭、钟楼亭、藏殿楼、寮房、通公塔、望湖楼等等99间半,占地面积300多亩。寺内还收有众多文物及苏东坡遗物—一方宋砚。西庐寺堪称名刹、宝刹。西庐寺佛堂里供奉着“三世佛”像。佛堂左侧有一棵被称为“活化石”的古银杏树,树高10多米,胸径粗约10圈。</p> <p class="ql-block">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气候特征: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日照时间约2000小时,年均无霜期228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7%。</p> <p class="ql-block">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之地,历史文脉源远流长。位于江淮之间,巢湖之畔的合肥便是安徽的省会城市,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成为最年轻的省会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著名的风景胜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成为当地人最爱的周末出游目的地。素有“庐阳第一名山”之称的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便是是合肥人心中的西花园,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故乡山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