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22年1月23日因约稿在《温州晚报》刊出一篇“捣年糕”,引起同事李良俊先生的兴趣。良俊是我的苍南金乡老乡,他说文章中写的与他年少在家过年的情景很缝合,让他回忆起童年的生活。非常荣幸,一篇“豆腐干”短文能引起良俊老弟共鸣!中午在机关食堂用餐,又遇到政法委陈副书记,他老家在江苏。我们聊起过年,竟然也有许多类似活动。特别是正月十五那天晚上,去年家里有结婚、盖房等喜事,就要向上门来的小孩派发炒蚕豆等零食。这一习惯与我们老家石砰与金乡比较接近,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苏也有类似活动,非常有趣,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一统。</h1> <h5><font color="#ed2308"><i>歌曲《我想请你到温州走走》褚坚 词 孙新新曲并唱</i></font></h5> <h1>良俊老弟说:“你何不再写一篇‘正月十五夜’?”也许是说者随意,我这位听着有情。良俊老弟的建议倒是引起我的回忆。</h1><h1>于是,接下来我就说说儿时的正月十五“分十五夜”。</h1><h1>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初一小孩们也就开始密切关注村里谁家在过去的一年中是否有结婚、盖房等喜事。新结婚,按习惯由新娘的娘家准备“十五夜”要派分零食。一般是炒蚕豆,这是最基础的。还有甘蔗、花生和瓯柑。甘蔗、花生和殴柑一般是分给亲戚和朋友。一般小孩就抓一把炒蚕豆打发走。如果盖新房,十五夜要分的零食由自己家准备。</h1> <h1>临近正月十五,我们要好的几个小孩常常提早就私下窃窃私语,聚在一起商量“分十五夜”要走的线路了。还会私下评判谁家富,谁家条件一般。我们一般先到富有的家庭,这样可以做到“出师先有利”。到下一家,如果小气分的东西少,可以亮出上一家的东西给他们看,然后说:“你们真小气,分这么少,你看看某某家分这么多!”促使他们再拿出东西来派分。</h1><h1>如果新婚的新娘小气,只分几颗炒蚕豆就想打发我们走,小孩会聚在她家门口高唱:“新娘分不平,生仔没有鼻梁。”或者“新娘不分,生仔抽脚筋。”(当地话)而且,我们越唱越大声,迫使新娘拿出东西分给我们。得逞后,一帮小孩嘻嘻呵呵地离开,再到下一家。</h1> <h1>正月十五这一夜,如果村里去年有五六家去年有喜事,我们走一圈,得到的炒蚕豆、甘蔗等零食往往装满衣裤口袋。运气好的,手上还会捧着瓯柑、炒花生等。回到家,我们会如数家珍地把分到的东西摊在桌子上,相互显耀“战果”。然后把炒豌豆和花生装到早已准备好的玻璃瓶里,可以慢慢吃好长一段时间。</h1> <h1>前段时间回老家,向长辈问起现在是否还保留这一风俗。得知,现在我的老家石砰仍然保留“分十五夜”的习俗。不过,也许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小孩已经对这些零食没有兴趣了,也就没有上门来要了。现在一般有喜事的家庭会主动把这些零食送上门。</h1><h1>时代不同,习俗依旧。但一个送上门的十五夜,一个是上门要的十五夜,体现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