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staid

<h3>  1.骨耜<br>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自己使用可以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br> 骨耜(sì)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这种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农具。用它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骨耜是当时种植时用到的主要生产工具,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很多骨耜 , 标志着河姆渡的农业脱离了火耕法阶段进入了耙耕法耕作阶段 。<br> 骨耜由于长期使用的缘故,显得通体光滑,成内弧形,凹槽和孔眼是为了使捆绑的木柄更加牢固而设计的 。在河姆渡遗址里啊发现了很多骨耜呢,仅仅一层就发现了76件骨耜,都比较精致,但是大小不一,有大有小。<br> 河姆渡这个地方背靠崇山峻岭的四明山区 , 这里是动物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 这样的地理条件给河姆渡人提供了吃肉和御寒的许多有利条件 , 利用动物的骨头制作生产工具 , 不但在取材上为河姆渡人节省了人力、 物力和时间。</h3> <p class="ql-block">2.骨哨</p><p class="ql-block"> 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是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其年代的上限为距今9000年左右。因其复杂性而被命名为骨笛,而非骨哨。骨哨相对骨笛简易得多。</p><p class="ql-block">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骨哨上限距今7000年。"骨哨"是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长度4至12厘米不等,器身略呈弧曲。其中有一件骨哨,出土时腔内插有一肢骨,将有孔的一段放入嘴里轻吹,同时抽动腔内肢骨,就可以吹出简单的乐曲。</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代,猎人使用骨哨模拟动物,特别是鹿的鸣叫,以诱引异性鹿,从而伺机猎杀。这一点已由解放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考察予以证实。如云南省傣族有一种鸡哨,用一节毛竹制成,内放一极薄的竹片,吹奏时发出高低婉转的乐声,又能模仿野母鸡的叫声,傣族猎人常用以召引野公鸡而射杀。又如东北鄂伦春人与鄂温克人也有一种木制的鹿哨或狍哨,用以吹出公鹿、公狍的鸣叫声,以引诱其他鹿、狍来会合,找机会将它们捕捉、射杀。</p> <h3>3.干栏式房屋<br> 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它的特点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br> 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族群的居住区。干栏式房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房子与地面隔离而达到有效的防潮。除此之外,其尚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br> 干栏式房屋是远古时代南方地区的建筑风格,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1]<br>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比较偏远的地区。</h3> <p class="ql-block">4.半地穴式房屋</p><p class="ql-block"> 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它的特点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方形或者圆形土坑,用坑壁做墙壁,在地面上沿着坑边埋上一些一米来高的木棍,为了防止刮风下雨,用泥巴加上草什么的抹在木棍内外,弄成泥巴墙,用火把墙烧硬,再搭个像雨伞一样的房顶。</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族群的居住区。干栏式房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房子与地面隔离而达到有效的防潮。除此之外,其尚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p><p class="ql-block"> 半地穴式建筑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出现在半坡遗址。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与现在的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居住区周围有用于防护的壕沟。</p><p class="ql-block"> 半坡村落由1道深壕环绕而成,包括46房屋、6座陶窑、200余窖穴、250座墓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