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怨:“怨妇(夫)心理”当戒

杨家老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怨妇(夫)心理”当戒</span></p> <p class="ql-block">  “怨妇心理”,又称“怨妇人格” ,是心理学的一个专用名词。因怨妇心理绝非女同志独有,作者特意在标题妇字后面的括号里加了个“夫”字,以免发生歧解。</p><p class="ql-block"> 怨妇心理,是一种不分是非曲直,一味抱怨指责他人或外界的消极心理。狭义表现在个人情感问题上,广义则涉及事业和社会的有关问题。</p><p class="ql-block">抱怨,是古今中外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孔夫子早提出“不怨天,不尤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孟夫子也说:“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诗经》共有305篇民歌,其中上百篇论及妇女情感生活,有14篇被专家公认是怨妇诗,并认定《诗经》是怨妇诗的源头。作者发现,以《不抱怨的世界》为名的书作,竟有不同时代的中外三位学者所著的三个版本。其中,作者之一的美国著名心理导师威尔·鲍温,在2006年还发起了一项"21天不抱怨"的"紫手环”运动,吸引了80多个国家的上千万人参加,不少人反映从中受益匪浅。其中,日本航空公司的会长稻盛和夫,在一本书中谈到,一天偶然听到广播《不抱怨的世界》,如同醍醐灌顶,从此改变了心态,停止了抱怨,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深有感触地说:“一切始于心,终于心。”</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人心思定,人民丰衣足食,过去那种怨声载道的现象日渐消减。然而,一些埋怨之声仍然不时随风入耳。有的怨亲人不痛不爱,有的怨自己时运不佳,有的怨同事友人无情,有的怨领导行事不公,还有的甚至对上级机关的某些决策颇有微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世事无常,人心多变,谁也难能心想事成,事事如意。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人们的意愿五花八门,但无不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众口难调”也是一种客观现象。偶尔因事情结局与个人愿违而生发一些怨言,不足为怪。但是,如果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怨妇心理,凡事不考虑客观因素,不同情别人境况,也不顾及各级的难处,只是一味从个人意愿和利益出发,稍不如意就顿生怨气,不分场合乱发牢骚,妄发议论,实属无益有害,应当力戒且立戒。</p> <p class="ql-block">哲学大师尼采强调指出:“怨恨对心灵有极大的毒化作用。这种毒化不但具有自我毒害性,而且会在整个文化甚至人类中蔓延。”怨妇心理虽是一种心理病症,但它像是一种危险的精神污染源,对人们的心灵有相当大的毒化作用,可能会从怨气发展到戾气,再发展为仇气,在极个别身上还可能恶化为“杀气”。事实证明,怨气大的人朋友少,冤家多;家庭失和,邻里不安;互相猜忌,同事离心;个人日夜焦灼,神经紊乱。有的甚至罔顾纪律,信口开河,妄议大政方针,发生政治性错误。怨妇心理还会在社会上蔓延,对自己家人和周围的人产生负面影响。在怨气较盛的氛围里,负能量的东西大得其道,接收者的情绪就会潜移默化地向负面转化,由反感到同情,再到产生共鸣,出现多人同声撒怨的同频共振现象。</p><p class="ql-block"> 人们还不难发现,怨妇与妒妇有一种“姊妹连体情结”,妒者必怨,怨者必妒,如果任由怨与妒联姻,就会成倍增量怨气的负面效应。古时就有人把抱怨称为“怨毒”、“毒怨”,并指出“积爱成福,积怨成祸”,“积怨成疾疹,积恨成狂痴”,可谓深有见地。</p> <p class="ql-block">有怨妇心理的人,大都有一种以撒怨为强或为荣的错识。他(她)们自以为愤世嫉俗,敢撒怨气,显得有胆识,有魄力,鹤立鸡群,高人一头,肯定招人高看一眼。岂不知,别人的看法完全相反,说不定对嘀嘀不休的怨妇有多么厌烦,多么反感。威尔·鲍温用十分尖刻的语言说:“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中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当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浑然不觉。”怨妇每撒完怨气可能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而听者大都会倍生厌恶感。</p><p class="ql-block">究其怨气产生的根源,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思维方式的偏差,一个是思想道德上的杂念。</p><p class="ql-block"> 对于多数“怨妇心理”的患者来说,症结源于认识方法偏颇,心理学名为思维方式的归因偏差。归因偏差说白了就是在认定有关事情因果关系时,不准确或不正确,把有利的结果归功于自己,而把不利的结果归过于他人或客观环境,难怪人们将这类人称为“常有理”“老正确”“不败辩客”。</p> <p class="ql-block">思维方式偏差的主要表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片面偏执的一隅之见。</b>怨气大的人,看问题往往缺乏理智,囿于狭小的站立点,带有主观片面性和局限性,加上神经过敏,性情偏执,常把他人无意的话当作故意攻讦自己,把正常的事看作反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小题大做,形成较严重的偏见和成见。这无疑会成为撒怨泄愤、误伤无辜的寻火索。</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自命不凡的自信自恋。</b>有些人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将“唯我正确”、“唯我独尊”和“以我为准”,作为判定是非对错的标准,工作有了成绩,记在个人功劳簿上,而发生了差错和问题,则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只外咎而不内咎,怨人而不怨己。</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正误混淆的无稽比较。</b>正确的比较,可以比出个人差距和努力方向。错误的比法,跳不出“人比人,气死人”的残局。有些人眼盯着职场上进步快的同事,只比职级提升快慢,不比能力和贡献大小,或拿自己的长处比对方的短处,把自己的不得势,归咎于他人精通歪门邪道,归罪于领导处事不公不平,凭空产生满腹的牢骚。</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狼顾狐疑的无名之火。</b>怨气和疑心一般互为因果关系。疑心重者常常牢骚多,怨气大者往往疑心重。“夜猫行窗疑是人,风吹门缝怕是盗”。尤其是当与他人发生纠葛,相互交恶时,更是疑神疑鬼,心神焦躁,常常寻找机会指桑骂槐,发泄怨气。</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从源头上讲,“六根不净”是怨气之根。</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无原则无休止的发怨泄愤,归根于“六根不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span>心理学上的术语称其为利己主义归因。有人以为,发牢骚撒怨气充其量只是个脾气秉性问题,其实,事情并非那样简单。德无细,怨无小(《说苑》)。恩德再细微,也要加施于人;对别人的怨恨再小,也可能伤害对方。究其怨气的根由,归根结底基于官德与人品。孔老夫子早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荀子也说过:“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无论是怨气的招致方,还是怨气的生发方,往往与公私二字关联。从领导者方面来说,如果不出于公心,不体恤民意,而是掺杂私意私利,就不可避免地会招致下面怨声载道;从对于被领导者来说,如果把个人愿望和需求看得高于一切,贪得无厌,得陇望蜀,不从大局出发,以是否符合私愿私利为标尺,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就自然会对上级的决定产生怨气。就个人相互间的矛盾冲突而言,也是如此。如果当事方各以私利至上,事事都想占便宜,锱铢必较,你争我夺,互不相让,那就会怨仇相结,“战火”不断。德不孤,必有邻。只有双方谋己利兼顾他利,互相体谅谦让,就会避免或减少纠葛和怨气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有句诗词说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道德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源泉,德性本身也是幸福和快乐的构成部分。只有加强人品和德性修养,扩心胸,放眼量,陶冶情操,提升格调,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根除包括怨气在内的各种杂念邪气。</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这里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对于民众就一些问题私下发表的“逆耳之言”甚至“刺耳之言”,凡是带有合理性、建设性因素的,都不能当作“怨妇(夫)”言论看待 。</b>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类不满之言实为诤言和建言。作为领导机关,在作出事关民生的重要决定之前,不仅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尽可能公布相关的依据和数据,而且要善于在实施过程中,善于从公众的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中吸取正确的成分,作为改进作风和工作的动力。毛主席当年在延安曾挨过两次骂,有关部门准备严惩,毛主席不仅予以制止,还从两次“挨骂”中认真反思党的政策和工作,开展了“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大大缓解了边区军民紧张的供需矛盾,密切了军民关系,使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作为基层群众,即使撒带有合理性的怨气,也要注意讲求正确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场合,使用恰当的用语。人常说,天有不测风雨,世有难料灾祸。因新冠病毒充满未知数,人类尚无法完全掌握其演变轨迹,由“清零”转入完全放开后的情形,与有关专家事前的预测迥然相异,短短几天病毒感染数字呈现出快速爬坡的态势,一时间出现了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不少人遭受病痛折磨,有的家中老人还不幸因冠病亡故。当初,人们口出怨言在情理之中,但是要注意适度而发,适时而止。如今转型总体平稳,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人们应该尽快调整心态,振作精神,积极投入新的防疫抗疫行动和正常工作。无边无际没完没了地发牢骚,丝毫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须知,网络世界漫无边界和国界,信息传播很广也很快,宣泄情感之言应“三思而后发”,防止被国内图谋不轨者和境外敌对势力所利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