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生活中又处处有课堂,在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让青少年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劳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文化自信和劳动意识,是培育下一代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它不仅意味着一个最长的假期,一些娱乐放松的活动,还会通过一系列的习俗,使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在孩子心中留下波澜,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接来下的几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带你满街走。”</p><p class="ql-block">扫房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也有美好的寓意。因为 “尘”和 “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 “除陈布新” 的涵义,也是一种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向往。我们北方现在还是在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在这一天,要对家庭卫生进行彻底打扫。各种家具都要一一挪开,把地面的角角落落打扫干净。墙面、屋顶也不放过,在一根竹竿或者木棍上绑上一个苕帚,仔仔细细地打扫一遍。玻璃用报纸反复擦,再用干净抹布擦干净,达到窗明几净的效果。家里的盘子、碗筷更不用说,要全部进行清理。真正做到家里的可见之物,全部洒扫一遍。</p><p class="ql-block"> 带孩子一起整理房间,装扮家具环境,营造一个干净、清新、优美、喜庆的过年气氛。孩子亲身体验、参与、欣赏、感受,卫生观、劳动观、审美观都培养起来了,对美好生活又多了一份向往。</p><p class="ql-block">贴春联</p><p class="ql-block"> 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旨在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贴春联的工作一般会交给孩子去做,教孩子亲手打浆糊,趁着热气腾腾,把福字贴在大门中间或者上方,再在门框上贴上春联。看着自己把门装饰得非常有节日气氛,很有成就感,内心非常满足。别小看一个贴春联,可能学到不少知识呢!贴春联的习俗,其意义不只是迎新纳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平时都是买胶水、买胶棒,自己哪有机会做浆糊,更不知道浆糊是怎么来的。把面和水混合在一起,不停搅拌,看着在炉火上一点点变粘稠,也是一堂生动的实验课,观察力、动手能力、思考力都得到了提升。春联要贴正、贴平,也需要一点功夫。需要仔细调整方向、耐心地捋平整,才能贴得美观大方。这个过程锻炼了孩子的专注力、空间感,是不是也很有价值呢!</p><p class="ql-block">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饺子形状像元宝一样,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寓意,饺子里面有馅,人们会把硬币包在里面,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饺子中的交与“饺”谐音,“子”为“子时”,在半夜子时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唐代开始,饺子和现在的形状相同,宋代称饺子为“饺耳”,元朝称饺子为“扁食”,元朝又把饺子称为“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p><p class="ql-block"> 说起饺子的这些知识,也是值得品味的文化,让孩子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给孩子一块面,一根擀面杖,让他学着擀皮,能锻炼平衡能力。再给他一点馅料,让他学着包饺子,活动手指,刺激大脑神经发育。开始形状会很难看,煮了也会漏水,多包几次就好了。让他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也能感受劳动的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节、清明、端午、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节日反映着民族传统习惯,凝聚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是培育下一代核心素养的优秀载体。为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 劳动意识又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一种精神上的熏陶,更是文化生活的典礼和仪式。</p> <p class="ql-block"> 渭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在研发课程中,将不断把劳动教育和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感受、感知、感悟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渠道。</p><p class="ql-block"> 撰稿人:王军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