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人!”60多万个“丁克”家庭,为什么选择不生娃?

专业情感心理咨询—穆老师

<p class="ql-block">  具有官网爆出:“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人!”</p><p class="ql-block"> 在前几天,这条扎心的热搜,刷爆了互联网,引发了2.6亿网友的激烈讨论。据官方统计,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仅有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中国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对于那些“能生但不愿生”的家庭,我们称作“丁克”。据统计,国内丁克家庭已经超过了60万。这60多万个家庭,为什么选择一辈子不生孩子?选择了“丁克”究竟会面临怎样的困境?他们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国内第一批“丁克”们已年过半百,如今他们后悔了吗?</p> <p class="ql-block">  峰(化名)和所有想要孩子的人一样,不想要孩子的人也各有各的理由。“没有一个合格的父亲给我做榜样。”39岁的峰将不生孩子的原因归结于此。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他对婚姻和生育毫无信心。峰的父亲是名普通装卸工,母亲是初中语文老师,两人除了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交流,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家中仿佛有道无形的屏障,冷冰冰的,将温情隔绝在外。</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峰和母亲更亲近,但这却让父亲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于是,他选择用极强的控制欲和暴力,来强调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一日三餐,家人围坐,本该惬意,可李峰却为此胆战心惊。父亲在饭桌上立了规矩:必须吃一口饭,夹一口菜,绝不能乱了顺序。</p><p class="ql-block"> 所以吃饭的时候,峰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有时候,他不小心连吃了两口菜,坐在一旁的父亲反手就是一巴掌,打得峰鼻血直流。在峰心中,父亲一直是特别恐怖的存在。他时常会想,如果按照美国电影的思路,自己应该是个连环杀人狂,会将被害人绑起来强迫他按规矩吃饭——吃错弄死,吃不错撑死。好在他没走上那条路,但原生家庭还是影响了他的婚姻观和生育观。从小父爱缺失,常年遭受家暴,峰不认为自己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他曾谈过一个同样是丁克的女朋友。峰记得,有次他跟前女友的长辈吃饭,推杯换盏之间,家人催促他们赶紧结婚生孩子。前女友是个直来直去的人,当场十分坦率地表示,他们并不打算要孩子。</p><p class="ql-block">谁知,长辈翻脸比翻书还快,立刻对两人破口大骂起来,险些将筷子砸到峰脸上:“你们不繁衍,就是犯了反人类罪!”</p><p class="ql-block"> 峰是个“铁丁”,誓将不生孩子坚持到底,虽然前女友也是“铁丁”,但两人有缘无份,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丁克选择另一半,要面对许多问题。首先对方也得是个丁克,不然走到一起就是“互坑”;步入婚姻之后,又得顶住来自亲友的压力;</p><p class="ql-block">还有的明明说好不生,却忽然中途“悔丁”。合适的伴侣,可遇不可求。峰虽然年近40,但对他来说,单身好过担“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峰一样,许多人选择成为“丁克”,与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31岁的玲玲不想要孩子。</p><p class="ql-block"> 在她小时候,父母常常因为带孩子的问题争吵,还时常表现出自己为孩子牺牲了许多。这让玲玲从小就觉得,有孩子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p><p class="ql-block"> 东东的父母在她年幼时离异,如今33岁的她拒绝生育,因为自己“无法保证将来会不会离婚,我只能不让他来到这个世上,这样就不会受到这种伤害了”。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愈童年,对于一些有原生家庭创伤的人来说,他们太清楚,父母做得“不够好”,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创伤。她们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做到“足够好”,避免让创伤延续下去。单是应付日常生活已经用尽了全力,他们不得不顾虑,这样的自己,有足够的能量让孩子幸福吗?</p><p class="ql-block"> 毅(化名)是个北京土著,结婚8年了,始终膝下无子。他选择丁克的原因很现实,因为生不起。由于家里条件不好,高考失利后毅去读了职高,早早就步入了社会。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他也没能在北京买房。结婚以后,毅跟妻子一直住在岳父母的房子里。如今他年过半百,没车没房,甚至都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毅看来,生了孩子一切都得围着“钱”打转。他拿纸尿裤打了个比方,说:“打从孩子出生起,就等于拿钱在屁股底下垫着,唰唰唰地往外扔钱。”孩子从小的吃穿用度,上学以后的学区房、补习班,成年后的结婚买房......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一个“钱”字。俗话说,穷有穷养,富有富养。胡同附近有家卖菜的,平时夫妻俩忙生意,任由孩子在马路牙子上玩得灰头土脸,在毅眼里,“就跟散养似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坚持不要孩子,岳父母对毅颇有怨言,并勒令他五年之内从家里搬出去,双方甚至签了份告知书。毅坦然接受了这一切,他决定出去租房住:“我是真丁克,哪怕离婚,我也不可能动摇!”在他看来,那些坚持了八年十年,最后在父母的逼迫下生了孩子的人,才更悲哀。</p><p class="ql-block"> “丁克是我这个阶层不得不做的选择。”毅深知自己给不了孩子什么,不希望下一代像自己一样,庸碌一生,注定跨越不了阶级。像毅这样因为“生不起”而选择不生的,绝非个例。</p><p class="ql-block"> 网友桔子说,自己背着房贷,生了病连假都不敢请,老板动不动就让加班,她怕失业也不敢吭声。如今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要是再生个孩子,“对普通人而言简直是地狱模式”。还有位网友算了笔账:如果生两个孩子,加上房贷,一个月得至少有2万才能活着。“几个人能有这么高的工资啊?”孩子被称为“四脚吞金兽”,并非浪得虚名。</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显示,按2019年平均消费水平算,从孩子出生到成年之前,养育成本大约要48.5万元。再算上大学四年的学费、生活费,成本得增加到62.7万。</p><p class="ql-block"> 《报告》出炉后,不少网友纷纷吐槽,48万根本不够!“说实话,48万只能算穷养。先不说吃喝,光教育这方面,各种早教班、兴趣班、夏令营就要大几千上万了。”“我就一个孩子,刚上初中就已经50万下去了,高中加大学50万都不够。”“0到2岁每年两万五哪够啊,加上请月嫂的费用,还有生育完妈妈待业在家的人工成本呢?”除去《报告》中提及的养育成本,孩子结婚必不可少的房子、车子、彩礼“三大件”,基本都需要父母掏腰包。</p><p class="ql-block"> 过去20年,国内平均房价上涨了500%,许多城市房价最少在万元以上。即使家里帮忙解决了首付,夫妻二人仍需还20-30年的贷款。“六个钱包凑首付”的说法并非信口拈来。</p><p class="ql-block"> 在生与不生的抉择面前,钱,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p> <p class="ql-block">  阿花说 “我从小就知道,我好像不喜欢小孩”,说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就像有人不喜欢吃大蒜。但起初,她并没有明确要成为一个丁克。恋爱后,阿花与老公开始为将来打算,她这才隐约告诉对方,觉得生孩子很痛苦,以后不想生,但可以领养。</p><p class="ql-block">“我可以接受领养,或者等你想法转变,但我也不确定将来我的想法会不会变。”老公很坦诚。</p><p class="ql-block"> 在阿花看来,这种直白,好过婚前满嘴承诺,婚后又不认账的。结婚第一年,她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地做了妈妈。阿花发现,自己和她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大家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随心所欲地见面,好不容易约到了,话题又总围绕着孩子。 阿花尝试着转变话题,却发现聊不到一起。朋友自己都感慨,产后生活闭塞,电影都许久没看了。</p><p class="ql-block"> 阿花意识到,即便是领养,养孩子这个过程,自己似乎也无法接受。她几乎没听到身边哪个女性说,有了孩子以后生活更幸福、更自由了。但老公很喜欢小孩,他每周都会去附近的亲戚家两三次,回来的时候经常把孩子挂在嘴边,跟阿花分享“小家伙会讲故事了”,“今天跟小家伙放风筝,好开心”。为此,阿花感到既内疚又不安。老公一直在迁就自己,如果以后他想要孩子了呢?大概自己会尊重他的意愿,和平分开就好了,起码曾经美好过。但后来,阿花发现她错了。有次她跟老公聊起,假如中了500万,他是否会想要生孩子?</p><p class="ql-block">“不想要”,老公态度很坚定。</p><p class="ql-block"> 他说,自己对世界的态度很悲观:“我们这一代只能先这样过了,更不要说下一代。”正因为太喜欢孩子,他无法接受他们活在这样的世界上。两个人选择丁克的原因不径相同,一个出于个人意愿,一个源自对社会的担忧。</p><p class="ql-block"> 而90后俊选择丁克的原因,颇具哲学意味:“我找到了一种让孩子躲过痛苦的办法。”他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关系融洽,生活一直挺幸福。在他看来,人之失意十有八九,幸福和痛苦都是暂时的,生老病死才是主旋律。“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痛苦。只要没有种下生的“因”,就不会有苦的“果”。</p><p class="ql-block"> 歌手朴树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觉得众生皆苦,自己尚能承担,但一想到孩子也要受苦,便于心不忍。</p><p class="ql-block"> 丁克常常被打上“自私”的标签,但其实这种评价也不算公平。选择生育的人,何尝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人养儿防老,有人将理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还有人为了维系婚姻。如果丁克遵从内心等于“自私”,那么生育也未必就是“无私”。</p><p class="ql-block"> 有人选择做生命的缔造者,有人更愿意做生命的旁观者。</p> <p class="ql-block">  丁克看似轻松自由,但也有不得不面对的困境,那就是该如何度过老年?这也是大部分人反对丁克的原因,没有孩子,将来等你老了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俊想得很明白,即便有了孩子,也仍然不可避免经历生老病死。从事新闻工作的那几年,他看过太多对父母不管不顾,甚至“啃老”的案例。“生育并不等于养老”,他非常不认同“养儿防老”的观念,如果生孩子是为了将来老了有人照顾自己,那这对孩子就很不公平。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如今养老已不单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随着养老产业和模式越来越规范,会有更多像养老院、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这种提供全面服务的养老机构。</p><p class="ql-block"> 对于晚年,俊说,他没有太多需求,只要活的有尊严就行。真要到了进ICU插管子那天,与其花钱来换取毫无质量的寥寥数日,他宁愿主动放弃生命。</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还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议,希望自己离世后仍然能帮助一些病人,为中国医学研究做贡献。无论是孤独还是病痛,你总要独自去面对,“自个儿身上的痛苦,没有孩子能替你承受。”结伴养老是近几年新兴的养老方式。有些丁克家庭设想过,将来老了,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住到一起,大家兴趣相投,又能互相照应,晚年生活也可以很精彩。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准备好积蓄,保持身体健康,丰富精神世界。等老了,也许会有更好的养老制度、更新颖的养老方式出现。</p><p class="ql-block"> 根据调查,大部分三四十岁的丁克群体对养老尚无紧迫感,他们大多属于高学历高收入阶层,相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养老制度和设施会更加完善,接近发达国家的养老水平。而六七十岁的丁克群体,对居家养老、养老院关注较多,甚至不少已经开始考虑后事,计划遗体捐献等问题。“谁也料不到将来会发生什么,真到了那么一天,无论境况如何,坦然接受吧。”</p><p class="ql-block"> 70后的老于和新新,是国内最早的一批丁克。如今他们已年过半百,现在过得怎样了?后悔了吗?</p><p class="ql-block"> 2000年,两人在网上相识相恋,6年后,正式结为了夫妻。</p><p class="ql-block"> 早在结婚之前,新新就向老于坦言,自己有做丁克的想法:“生孩子不是女人的天职”。她不愿被所子女牵绊,认为当代女性应该追求更自由的生活。老于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我觉得无所谓,咱俩在一起是因为爱,又不是为了生孩子。”没了养育子女的压力,他们的生活质量远超同龄人。两人在深圳买了一套房子,一个人的工资负责还贷,另一个人负责攒钱理财,每逢节假日就到处旅游。柴米油盐的生活过了十多年,想到这么一直工作熬到退休,日子一眼就望到了头,老于和新新的心再次躁动起来。2020年,夫妻俩社保都已缴满15年,两人先后辞职,开始浪迹天涯。他们才40出头,就过上了令人羡慕的旅居养老生活。他们自驾去了大理,租了套200平的小别墅,一个月租金只要6500,而这个价格在深圳只够租一个70平的两居。他们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去年4月,是老于和新新第六次进藏,探索冰川,漫步溪边,遭遇大雪和高反,仍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相爱20年,夫妻俩已经活成了同一个人。对他们来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走到哪都是家。但并非所有丁克都能坚持到底,同样是70后的小宁,丁克了14年后,却反悔了。</p><p class="ql-block"> 25岁那年,小宁结了婚。当她把丁克的想法告诉丈夫以后,对方认为,30岁之前可以先缓缓,但孩子必须要生。可世事难料,小宁的公公得了尿毒症,做手术花了很大一笔钱。夫妻俩经济状态日渐窘迫,暂时没法要孩子。等积攒了一定的储蓄时,小宁已经33岁了,丈夫也逐渐接受了丁克的想法。但谁也没想到,最后“悔丁”的,会是小宁。在她年近四十的时候,身边那些曾经不要孩子的朋友们都陆续怀孕了。小宁说,人还是群居动物。有人跟自己站在同一战线时,她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但当她们都背弃了丁克的理念,扑面而来的孤独感让她瞬间就乱了阵脚。她开始不停地拷问自己:“这辈子真的不要孩子了吗?”,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给出肯定的回答。因为年龄偏大,丈夫不同意小宁要孩子,在她的一再坚持下,丈夫还是妥协了。好在从怀孕到生产,一切都非常顺利。</p><p class="ql-block"> 只是自从有了孩子,小宁就失去了自由。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她和丈夫只得自己照顾孩子,两人时常焦头烂额。情绪糟糕到极点时,小宁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她恨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后来,小宁去学了一门心理学,发现课堂上有许多跟她一样的新妈妈,他们也都有同样的焦虑和烦恼,小宁感到释怀了。孩子一天天在长大,她感到自己也在成长。小宁说,亲子关系完善了她的人格,也让她理解了自己母亲当时的处境,她也终于放下了对过去的执念。</p><p class="ql-block"> 其实坚持丁克也好,中途“悔丁”也罢,所有出现在生命中的,都会令人成长。</p> <p class="ql-block"> 周国平曾写过一段话,大意是:人生在世,从小家到大家到国家,我们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但不要忘记的,每个人最根本的责任,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p><p class="ql-block"> 生育并非义务,而是权利。</p><p class="ql-block"> 孩子是一道选择题,却不是必选题。</p><p class="ql-block"> 生与不生,从来就不是对立面,不存在对错好坏。</p> <p class="ql-block">  对于丁克,我们既非鼓励,也非责难。在平等的人生观下,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无论是选择生育,坚持丁克,还是在中途打破了丁克的原则,每条路都会有不同的风景。每个人终将抵达属于自己的终点。</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为自己的决定负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