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佐藤学</p> 交流内容 <p class="ql-block">1⃣️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谈谈你对创造性学习的理解。</p><p class="ql-block">2⃣️为什么要相互开放教室?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是什么?</p><p class="ql-block">3⃣️谈谈对“综合学习”的理解,你从中学到了了什么?</p><p class="ql-block">4⃣️整本书读完,相信大家都收获颇多,请针对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谈谈自己的读书感悟。</p> 读书感悟 <p class="ql-block">王琳:</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教师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总之,倾听比发言更重要。</p><p class="ql-block">景苗:</p><p class="ql-block"> 本书中多次提到相互应对,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来一往的交流,教也好,学也好,都应该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这点是我下学期要注意的,课堂上我好像更注重有声的语言,而往往忽略了无声的语言,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要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而不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去回答,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法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p><p class="ql-block">李丹:</p><p class="ql-block"> 佐藤先生在书中提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课堂上,我们往往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发言”却忘了提醒学生“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仔细想来,确实如此,我们往往会在其他同学发言时强调学生学会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做出正确的思考,教师要适时停下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会学生倾听比教会学生表达更重要。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学会倾听,还要老师学会倾听。这就是佐藤教授强调教师要学会“应对”。我们在课堂中为了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我们往往期盼并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而忽视学生错误的发言,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耐心去倾听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甚至有时候孩子的“跑偏”反而是课堂的亮点,是我们老师所忽视的内容。因此,停下着急的脚步,耐心理解每个孩子的思维,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才是孩子们想要的课堂。</p><p class="ql-block">张云凯:</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p> <p class="ql-block"> 读书使人谦虚,使人变得睿智与坦荡,无论在什么样的岁月里,成长这件事情,都要有书的陪伴,让我们一起读世界最美好的书,在阅读中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