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淦上傅家村文化习俗

付权辉

<h5>🔴 <b>大年初一拜菩萨、报丁:</b>大年初一村里人都会准备香、纸、爆竹、供品,去村庙向菩萨烧香作揖,求子、求福、求财神,并希望菩萨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敬天地,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h5><h5> “报丁”是指上年家里新添了男丁女丁嫁入媳妇之后,大年初一都要端着蜡烛、供香、糖果、香烟、红包等送到祠堂,在列祖列宗牌位前跪拜之后去向族中长老报备。同族内年纪大、辈分高、有文化的执笔人,在族谱上查出该丁的辈分、排行,记录下该丁的生辰八字(年、月、日、时),然后取名,论排行,且在草谱上登记下来,作为日后由专人写入正谱的依据并认祖归宗,以供世代留传。比如“张三房长子乳名三宝字名宝华 公元二0一八年(戊戌)一月二十五日丑时生 派取槐一”,后面落上登记当天的时间。“派行”通常十个人用一个字,全族同一辈的男丁统一从“某一”排到“某十”,然后再取另外一个字,依此类推。一般同一辈的人取派行用的字都是同一个偏旁,通常以“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暗合“五行”。</h5> <h5>傅氏家廟分别摄于2009年5月及2012年1月</h5> <h5>🔴 <b>大年初二菩萨出方:</b>抬菩萨,是村里每年雷打不动的一项活动,也是全村参与面积最广的活动。简单来说,是将菩萨像从庙里抬出来绕全村一圈儿,再抬回祠堂。届时,仪仗队路过每户人家,家里老人都会点上香,拜上一拜,并发个红包给菩萨,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求个心灵的安宁。</h5> <h5><p></p><p></p><p></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r></p></h5> <h5>🔴 <b>清明祭祖:</b>俗称“挂青”,是丰城各地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丰城城乡各地百姓都会清明扫墓。届时,各亲人配好香、烛、纸、爆竹和纸旗到祖宗墓地,摆设祭品、点烛、燃香、铲草,插上香、纸旗于坟堆上;再烧钱纸,放鞭炮,虔诚拜揖,追念祖宗恩泽,默诉报答意愿。这个时候,长辈一般都会叮嘱晚辈,不要忘记祖辈的葬地所在,说要缅怀死者在生的品德、恩典,并永铭在心。</h5> <h5>🔴 <b>端午</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划龙船:</b></span>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丰城城乡家家户户门口插新艾,挂菖蒲,以示躯妖祛邪,保障平安;又说艾蒿味辣,是日人们采艾插于门口,可镶除毒气。端午之日,有吃粽子、面包子、熟鸡蛋、,洒雄黄以去五毒、赛龙舟(因赛龙舟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已停办多年)等习俗。</h5><h5> 赛龙舟的起源,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h5><h5>村里至今保存两艘龙船,摄于2010年10月;</h5> <h5>🔴 <b>中秋祭月:</b>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端午并称三大传统节日。这一天,丰城民间各地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所谓祭月,属祭祀祖先的又一种形式。是夜月圆之际,每户人家设好案几,并于其上摆好月饼、瓜果等,并将之放置屋堂门前,待月升起,清光照入门户,便燃香祭月,以求家人在外平安,早日完聚,合家团圆。赏月活动,即待月东升之时,合家集于院中、楼台上,摆上月饼、柚子,有的还摆芋头、花生等,赏月谈趣,通宵不散,有的孩童则连宵嬉戏。</h5> <h5>🔴 <b>冬至祭祖:</b>俗称“挂冬至”,是丰城各地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先给坟墓添土,俗叫“上土”,传说是给死者的房屋加固,使之不受冷冻,实为防雨水冲击,有“只能冬至日上土,他日不准添坟土”之俗;也有“只能是日竖碑石,他日不能竖墓碑”的说法。添土竖碑后,在墓顶压几张纸钱,有的还插上三枝香,并与墓前摆好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默哀拜揖,缅怀功德。</h5> <h5><p><b>🔴 祝寿:</b>是经久不减的礼仪俗规,有五十、六十、七十、九十、百岁大寿之祝,且都在寿满头一年做寿,故素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取天长地久之意。寿筵之前,给亲朋及村里人发出邀请吃宴席,女婿为祝寿主角,送礼品簋重讲究,富有寓意,如寿糕的“糕”字与“高”谐音,表示德高望重、高福高寿;寿桃的“桃”字与“陶”谐意,表示乐陶陶;寿面的面”字与“命”谐意,表示长命百岁。</p> 注重仪式感的寿星,寿堂布置也有讲究,厅堂内张灯结彩,寿匾、寿联、寿画等环堂悬挂。上面书写祝寿类词语,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花甲同春,龟鹤遐龄”等,宴席后还会请花鼓队热闹一晚;有的还沿袭旧习,举行拜寿仪式,按字辈大小依次拜祝,颂扬老人生平功德、业绩和所作出的贡献等吉语。<br> 至于八十岁为什么不做寿,俗语称八十为人生大难之一,不宜张扬,只能悄悄地过。 </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丰城各地其它文化习俗</b></h1> <h5><b>🔴 板凳龙:</b>河西一带流行的民俗活动。以隍城清溪村的“梅烛”最为著名。隍城清溪村的梅烛(板凳龙)的来历,是传说在唐代李世民时,一条“露龙”因为拯救久旱的土地而施以甘霖,却由此触犯天条被天廷斩首,老百姓为了纪念“露龙”,使用竹子编成灯笼串成长龙来舞动。怯于天威,很多村庄后来不敢“顶风”舞龙,由于清溪李氏为皇族后裔,为了把这一传统民俗坚持下来,便用板凳面,前后各有孔洞,前面的洞里插着一根“丫”形树桠,以便插入前面板凳的后洞中和前面的板凳相连,各家按长幼顺序先插好,各房到时候也按大小衔接成一条长龙。千年不变,逐渐形成了现在壮观的“梅竹”。<div> 清溪梅竹进行的时间因定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这天人们早早便做好了准备,各家各户点上灯烛,专门负责传信的锣鼓在村中走家串户通知出板时间。按照习惯,每家出一丁,一丁一板,上面固定三个竹编灯笼,里面点起红烛。掌灯时分,板凳龙齐聚祠堂口,等候族长引着四个球状圆灯到“牛王庙”请来龙头,然后与龙身相连,一下子整个龙体就象被激活一般,跃跃欲试矫健身姿。</div><div> 开始游龙时,要按照固定的路线绕村三圈,一时三百板一千灯近一里长的板凳龙象跳动的音符一般,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和焰火中穿行自如,呼啸而至。人们也象着了魔一样,大小老少,一齐跟着龙身奔跑,光焰交错,人声鼎沸,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到了各家各户门前,各家自然也是点灯烧烛,鞭炮齐鸣,笑语欢声。到了最后,龙身舒展成一条长龙,到达村外田头,随着族长一声令下,长龙在瞬间化作千百小段,各家的人丁扛着拆解后的板凳拼命往各自家中狂奔,说是谁先到家谁先得福。梅烛也在这个高潮中圆满结束。</div></h5> <h5><b>🔴 </b>舞<b style="color: inherit;">龙灯:</b><span style="color: inherit;">河西一带流行的民俗活动,使用竹子编成灯笼串成长龙来舞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至正月十五晚上各村的龙灯齐聚到一起,进入各家、各商铺、各当年新宅舞动,就是每条龙从各房屋内穿过,各户鞭炮齐鸣,并送些礼品等实物给舞龙灯的师傅,也就穿龙。舞龙灯活动开始龙头在前,活动结束回家龙尾在前。</span></h5> <h5><b>🔴 社火</b>:即“庙会”,俗叫“故事会”。是丰邑城乡流传甚久、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河东地区旧称“庙会”,河西地区叫“社火会”、“故事会”。目前社火流行于河西一带,多在立秋后的八、九、十月间。这时候农事渐闲,阳气正刚,远近圩场、乡镇、村落开始社火活动。社日一到,各家各户请来亲朋好友宴聚一堂,各墟镇、村场纷纷架起戏台,从省、市请来的“京剧班”,本地的“花鼓班”,都轮流演出。各村玩舞龙、耍狮子、游花灯、彩莲船,抬“神仙菩萨”、扛“折子戏架”,扮演“故事会”等层出不穷,游神队伍延绵达数华里长,金鼓齐鸣,鞭炮喧天,观众车水马龙,摩肩比踵,一派欢乐景象。</h5> <h5><b>🔴 丰城传统文化节目:</b>1、丰碑城梅烛(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丰城岳家狮(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3、丰城社火(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4、丰城花钗锣鼓(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5、丰城冻米糖制作工艺(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6、丰城剑的传说(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7、许真君的传说(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3年2月23日持续更新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