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父亲的字

心月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文发表在2022 10 18《中国青年作家报》第14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搜寻父亲的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龚德明</b></p><p class="ql-block"> 有位作家朋友,其父亲生前写得一手好字,当他出第一本作品集时,封面书名便用父亲写的字拼接而成。我父亲少年时毕业于当时本乡的国立高级小学。成年后,劳动之余喜爱看书学习,写诗撰联,是乡亲们心目中的“文化人"。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担任过大队和大队陶瓷厂会计,常应本村邻居、族人和外村的亲戚好友之邀,在他们办喜事时,为之撰写对联。但老父亲去世已近二十年,加上多次搬家和老旧房屋拆除新建,要寻觅到父亲写的字,还真非一件容易之事。</p> <p class="ql-block">赣南乡村人家以前四扇三间结构的房屋,中间祠厅大门正上方都有一大二小三格的字牌,左右两端各一小格用于绘画,中间长格则写上一句吉祥、美好的四字祝福语或启示家人如何为人立业之家训。我家老屋字牌上左右两小格分别是父亲绘制并题写画名的“梅开五福"“竹报三多″两幅水墨画。中间是父亲书写的“忠厚传家"四个楷书大字。这出自古典家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一句,寄托着父亲希望后辈为人处世忠厚诚实。四个大字,字字严谨,骨力遒劲,给人一种心正笔正之境界。父亲书写的这四字一直是我练习书法时临摹的样板。虽然老屋在十年前农村土坯房改造时拆除,但字牌上的字我早已用相机拍下,这是能找到的。</p><p class="ql-block">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经济条件改善,我家相继建起两幢连体四扇三间,在主幢祠厅大门上方的字牌当中,父亲写上了“繁茂昌盛″四个大字,希望我们后辈在国家的大好政策之下,奋发图强,事业、家业同我们的国家一样兴旺发达,欣欣向荣。其字体结构、笔划及字面意义与老屋字牌一脉相承。这两幢四扇三间也在农村老旧土坯房改造时拆除,但在拆除前,我是抢救性地拍下了父亲书写的这四个大字予以收藏。</p> <p class="ql-block">在该祠厅正上方的长条台上,放置着一镜框框好放大的慈母照片,照片下方是父亲用毛笔小楷题写的“老伴一生简介″:“老伴此一生,终生实难忘。豆蔻年华始,可称女中强。农炊缝补洗,屈指数能干。吃穿顾老小,苦活自承担。……"一字一句,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字里行间,不仅体现出父亲对去世老伴的深深怀念,更表露出父亲书写功底非同一般。这幅母亲遗像及父亲题写的文字现由四弟保存,前些日子回到老家,我将之拍下收藏。</p><p class="ql-block"> 在二哥家保存着一本父亲在1960年用宣纸和线装订用于抄写记录家谱的小册子,我们老家称之为“吊线簿"。许是宣纸特有的纸质之故,逐页翻阅,白纸黑字,完好如新。每一页都用毛笔小楷记录续写着历代先人的生殁时间,葬于何地,配偶姓名及娘家地点,子嗣名字等。内容规范、严谨,字体笔划,堪比字帖。我将之全部复印,装订成册。</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前有数本软硬封面记事本,系用毛笔小楷或行书抄录的读书笔记和自己平时撰写的诗词、对联,还有记录家里的一些重要事情。以前我在父亲身边时经常翻看。但现在几位兄弟都没有收藏保存到这些记事本,成为一件憾事。</p><p class="ql-block"> 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父亲用毛笔小楷书写的两封信。1983年9月,我入读本省一院校。10月份收到父亲写的第一封信,三张材料纸写得满满的。信中父亲要我心存感激,有了现在公平竞争的高考好政策,让我们祖祖辈辈种田的孩子有机会考入大学,且由政府出资,自己尽可安心读书。那时,考入大学,个人仅需缴付少量教材费,基本生活费、医疗费等均由国家提供。父亲要我珍惜时光,认真学习,争取学有所成,以更好地报效国家。整封信,既有父亲对儿子的叮嘱教诲,更有对党和政府的感恩。这封信,我一直保存到参加工作多年。后因数次工作调动和多次搬家,至今尚未找到。</p> <p class="ql-block">2000年9月,我参加公开选调考试进入城区上班。也是赶了好时机,那时,正逢城区扩建,允许个人在政府规划区内购买地基,按城建部门的设计建房。次年,我在城里购得地基,在新街道建起一幢5层的商住楼。这可是我们家不曾有过的大喜事!在手机、电话尚不普遍的当时,老家七十多岁的父亲很是开心,他手握毛笔给我写信,对我在城里建起楼房表示祝贺,并提出按老家规矩,建了新房应摆酒庆贺。问我,是不是选个日子,在饭店摆几台,父亲则通知老家的亲友前来恭贺。虽然我未摆酒,但对老父亲的祝贺,我是满心欢喜!在房屋简单装修后,我回老家接来父亲到新房连续住了四十多天,直到父亲提出要回老家过年。这封父亲用毛笔小楷写的信连同信封,我将之作为稀世之宝夹在影集中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家里能寻觅到的父亲留下的字仅存这些。在村里的公共场所,父亲也曾留下不少字迹,但许多都不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龚氏宗祠“兴仁堂"是一幢雕梁画栋,三进式,内有用于采光排水的天井之古老祠堂。祠堂内左右两侧墙壁各划分为四大块,每一块写有我国“农业八字宪法"一一“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中的一字,这些字为红底黑字。下方配有相应的较小的解释文字和精心绘制的相关画面。小时候,每逢村里女儿出嫁,小伙娶亲在祠堂敬拜祖宗和新年去祠堂祭祖,我都喜欢与伙伴们在那里看热闹,同时也喜欢看两边墙壁上的字和画。那些用各种色彩的颜料绘制的水里游的鱼、耕地的人和牛、猪场里的猪真的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肩挑车推,运送肥粮的男女劳力身强力壮,笑容满面。而上面用毛笔书写的大小字,感觉就是书籍和报纸上的字!有一次,一位邻居见我看得认真,告诉我,这些都是我父亲书写、绘制的。我有些不信,回到家,问父亲,父亲说,那是1958年,兴仁堂成为生产队的集体食堂。那时,全国上下大力宣传学习农业八字宪法。父亲作为文化人的大队会计,按领导吩咐,在大集体食堂墙壁上写上了这些字,并绘上画。之后,每次去了祠堂看到这些父亲的字画,我心里格外自豪!后因祠堂年久失修,墙面剥落,字画损坏。十年前,为留住优秀传统文化,让族人有一寄托乡愁之场所,整幢祠堂依照修旧如旧之原则进行修缮,原先的土墙换成砖墙,墙面上的字画当然就找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但也有一处保存完好。在村北一通往邻县兴国、万安的路道边,有一座古老茶亭,曾经是供远途跋涉之路人歇足饮茶,避风挡雨之所在。后因各级公路修通,远行者多以车辆代步,鲜有人观顾茶亭,直至荒废倒蹋,仅剩残垣断壁。为恢复这一古迹,1998年,经村里乡贤牵头,采用民间捐献筹集资金,按原规模和外观重建茶亭。峻工后,父亲应邀为茶亭重建撰写并刻制碑文。现在这块墨绿色的碑就镶嵌在茶亭一端大门旁的外墙面上,原茶亭所建年代、重建缘由、时间及乐捐善款者姓名、金额一一刻录于碑上。细看碑文一字一句整齐明了,一笔一划遒劲有力,彰现出书写与刻碑者行文认真,办事严谨之个性。此碑为这处重建的古迹增加了一分文化底蕴与视觉上的美感。那次,我回到老家细心地拍下了此茶亭重建之碑文。</p><p class="ql-block"> 寻觅父亲的字,感觉就是体验父亲生前的一段段心路历程,翻阅自己家里和老家小村历史的一个个片段。好好珍藏这些己找到的父亲写的字,希望能从中选出适合的字迹,当自己出书时,用做封面之书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