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光茬冉,岁月匆匆。在一天天老去的日子里,记忆似乎停留在了过去的时光中。<br> 在我的笔下,多半是记录着我的亲情。这期间,总是有一种情念的痕迹,时常萦绕于心头上,浮现在脑海中。这就是那挥之不去的同学情。</h3> <h3> 多少年来,每当我打开相册的时候,不知不觉间,总会注视着这张珍藏已久的小学毕业照。端详着每个老师和同学,心里默念着照片里老师、同学们的名字。致使许多年后不曾忘记。<br> 也许是小学那段时光,同学之间的感情至深,刻在心底深处的记忆而不会流逝。</h3> <h3> 小学毕业后,班级里的同学,有的读中学,有的参加了工作,还有的转学了。初中毕业的时候,班级只有十八名同学。十八名学生里,除了后转入的五名同学外,原小学的同学只有十三名了。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是尾山红旗学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br> 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的时候,正值文革期间,我们没有继续读书的机会。同学们陆续地参加了工作,有的同学离开了农场。这个时候,同学彼此之间,相互沟通少了很多。</h3> <h3> 虽说我不是生于农场,但我是农场建场的第一批小北大荒人。至今在农场生活了六十八个年头。可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坐地炮儿。<br> 工作以后,我很少和同学联系。接触最多的就是小学同学赵桂芬、丁玫。长我一岁的赵桂芬同学,称为大姐姐,小我两个月的丁玫同学,称为妹妹。我们成了最要好的三姐妹。<br> 赵姐姐的家和我家一道之隔,我们俩在同一个单位上班。丁妹妹家和我家一趟街,中间只隔两栋房,我们俩可是贴心的好邻里。<br> 即便我们之间相处那么方便,可在没退休前,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的日子里,接触少了,见面只是打个招呼。似乎同学之间的感情淡了许多。</h3> <h3> 退休了,本应该轻松些,可我们一天都没有闲下来。从工作岗位转换自家的生活,我们一刻没有怠慢。全身心地帮助孩子们。我们三姐妹先后离开了家,到各自的孩子家,帮助他们带孩子。这样的生活,我们一干就是十五六年的光景。<br>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聚少离多。但每年放暑假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农场度假。<br> 回到农场的我们,最想见的就是老同学、老朋友。每年回来,老同学、老朋友,几家人必须在一起聚个餐,见个面。这是我们不成条文的约定。我们的共同心愿就是明年再相聚时,一个也不能少。<br> 饭桌上,大家聊着退休后的生活,讲着自家的故事。这个时候才知道,除了亲情之外,还有相互牵挂着你的同学情,朋友情。这样的相聚,我们持续了十几年。虽然相聚的时间短暂,但我们都珍惜当下拥有的幸福和甜蜜。</h3> <h3> 直到我们不再南征北战于此的时候,回到农场,回到自己的家,开始了两人世界的生活。这时的我们,已步入老年。可没有感到已经老了的我们,只觉得此时此刻的心情真的好轻松。平静下来的时间,尽享自己所想做的事情之中。</h3> <h3> 二零二二年六月里,居住在山东的丁玫同学回农场度假,这可是她三年没回来了。难得的三姐妹再次相聚,心里好高兴。这次相聚,可让我们过一把瘾。丁妹本打算在农场住一两个月就回山东,可人不留天留。因疫情影响,天气影响,几次买票退票。这一住就是小半年。屈指算来,她足足在农场住了一百八十六天。<br> 这一百八十六天,可是我们三姐妹最开心的时候了。可以说是如影随形。一起去公园散步,一起谈笑风生。<br> 我们建了个“三姐妹”微信群,这个微信平台是我们最上心的小窗口。除了相互问候之外,更多的是约定我们出门的时间和汇合的地点。<br> “收拾完了吗?出门啦!”不管谁发出来的语音,另外的两人都会第一时间回应。“完事儿了,准点出门,老地方见。”</h3> <h3> 吃过晚饭,我常约上丁妹妹去赵姐姐家串个门儿。<br> 进了姐姐的家,姐姐就会把我俩拉进卧室,端来水果,瓜子,然后把门关上。我们三人相互会意地笑了起来。这是我们姐仨放纵自如的空间。<br> 我们脱下外衣,上了床。感觉就像小时候,一去赵姐姐的家,她的母亲都会让我们脱鞋上炕。那狭小的空间,是我们玩耍的地方。如今,我们在赵姐姐家的床上,躺着,卧着,无拘无束地,想说啥就说啥。仿佛回到了从前的自己。<br> 不用说,谈论的话题多半是我们小学那段时光的趣事,回忆着自己的生活不容易,述说着各自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br> 故事情节真的是丰富多彩。我们抢着,挣着讲着自己的故事。喜怒哀愁的生活经历,感觉真的好触动我们的心灵深处。<br> 七十年代的我们,无论工作上的压力,还是生活中的不易,我们坚强的面对。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生活状态,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都挺过来了。沉淀了岁月的痕迹,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得到了磨练意志的能力,不屈于任何困难的品格。所以我们经受了考验,工作、生活两不误,无愧于时代的步伐。<br> 儿时的趣事儿满是快乐,会让我们怀念那至真至纯的时光。成人的生活的经历,更让我们懂得如何珍惜眼前的美好。真的好怀念岁月中的生活经历和岁月里的深情感悟。</h3> <h3> 读小学时,丁玫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她是我们班的班花,不管年龄比她大的,还是比她小的,都叫她“小不点儿”。这个绰号直呼到现在。<br> 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在一分场上学,丁玫家住在四分场,星期天,约上几个同学去她家玩,在她家所看到的情景,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的。<br> 一进门,一股浓浓的墨香味扑面而来。看见不大的屋子里,墙上挂着的,柜子上放着的,全是写的毛笔字条幅。再看炕桌上,摆着的笔墨,还有没写完了的条幅,让我呆住了。丁玫对我们说:“我爸没事的时候就写书法,他毛笔字写的这么好,还不及我妈妈写得漂亮呢。”这时候我才注意到炕头坐着丁玫的母亲。她低着头,盘着腿坐在那,一看就知道她有病在身。当时我就有一种敬佩的感觉。丁玫的家就是书香门第。<br> 丁玫一进门儿就没闲着,打扫屋子,给我们准备饭。摆上饭桌上的饭是她父亲临上班前做的大碴子粥,一碟豆腐卤,还有一碟臭豆腐。简单的饭,热乎乎香喷喷的,让我们吃得饱饱的。<br> 丁玫读完小学,没有继续读书,过早地承担起家务的责任。她没能和我们一起读中学,让我们感到很惋惜。不能继续读书,这也是丁玫最大的遗憾。<br> 为人善良真诚,对人热情,人缘好。这是大家对她的评价。朋友圈里,她最活跃,群主称职,微信上问候,一天不落。同学之间沟通能力强。你要是想找谁,没有联系电话号码的时候,你就找她,她一准儿答复你。可称为最好的联络员。她可是我们每个同学的知心朋友。是我们最信任的同学。</h3> <h3> 每次同学、朋友聚餐的时候,她总是忙前忙后,为大家服务。不离嘴的话“谁让我是妹妹呢!妹妹就得多干点儿。”让我们在座的姐姐、哥哥们还有一种幸福的优越感呢!</h3> <h3> 赵桂芬同学,她和我相处的时间最长。小学、中学时,我们是同窗。毕业后,我们同时留校工作。<br> 小学我们同住一个宿舍,她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超强,遇事儿敢于担当,同学们都愿意和她交往,可以说,我是她的追随者,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依赖与安全感。<br> 我们两家都住在场部的时候,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真是形影不离。记得小伙伴里有,田丽萍、于辉、徐亚杰同学。我们之间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记忆难忘。<br> 寒假里,每天吃过早饭,我和几个同学都是揣着寒假作业本,拉着爬犁,到赵桂芬家集合。<br> 一进屋,一股暖流涌来,赵桂芬的母亲早把屋子烧得暖暖的了。像往常一样,我们进屋就脱鞋上炕。上了炕,把寒假作业本一丢,开始了我们的娱乐活动。<br> 我们玩儿的项目不多,但哪种游戏都会玩得开心。打扑克,我们就有好几种玩法。四人对主呀,三打一呀,勾鱼啥的,都会玩儿。玩儿的技术不咋滴,可那个较真儿就像赢房赢地似的。收不拢的嬉笑声和吵闹声充满整个屋子。<br> 欻嘎啦哈是我们的最爱。那时候,我们谁的衣兜里都揣着一副猪拐,谁要是拥有一副羊拐,或是狍拐,真会让我们羡慕死。<br> 所以玩猪拐是我们每天不可缺少的游戏。猪拐往炕上一撒,几个脑袋挤在一起,欻嘎啦哈的人,那手游刃有余地穿梭在猪拐之间,抓起放下,玩得自如。围观者眼睛盯着口袋被抛上落下,随着布口袋转动。那个专注劲儿,比欻拐的人还执着呢。<br> 乐此不疲欻拐游戏,在叽叽喳喳中进行着。看似简单的自娱自乐,却给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br> 玩儿够了,才想起还得去捡粪。说起积肥,学校每年放寒假的时候,都布置这项任务,每人捡多少筐粪的任务必须完成。我们一点不含糊,再冷的天也得去捡粪。<br> 冬天天短,太阳西下是最冷的时候。即便这样,我们还是拉着爬犁,到处找粪便。有时候也会到马号牛圈的周边捡粪,趁没人的时候,索性到粪堆上撮几块牛粪。筐满了,拉起来飞快地跑开。<br> 到了学校,把粪倒在自己小组的粪堆上。看到我们小组的粪堆比别的小组大的时候,心里高兴得不得了。<br> 这一天忙得不亦乐乎,作业只好晚上睡觉前,背着母亲偷着补上了。</h3> <h3> 离开学校,我和赵桂芬相处亲如姐妹,我称为她赵大姐。<br> 一九六八年,留校任教的我,要求到分场学校任教,这一去就是十年的光景。这十年间,我和赵桂芬接触少了很多。但每次到场部办事,必须到她那站脚。从她住单身宿舍,到她成家的家,我都会找她。不止我一人这么做,同班的好些同学,经常到她的宿舍或是她家站个脚。同她聊聊自己的生活,说说同学之间的情况,倾吐一下心事。她对同学的热情,温暖了每个同学。觉得她是我们的主心骨,更是我们的知心姐姐。</h3> <h3> 一九七九年,我从分校调到场部中心小学。这样,我俩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br> 这十年,赵桂芬一直在后勤工作,从炊事员,到炊事班长,食堂管理员,后勤管理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再次相处,她的干练,成熟稳重,让我佩服。<br> 后来,她凭着自己的能力,调到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br> 这回我俩离得更近,中学 、小学教学楼,在同一个校园里。我们相互勉励,共同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br> </h3> <h3> 我呢,小学六年,四年住校读书。读书的不易,让我吃了不少苦头。在我难的时候,得到同学们的帮助,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br> 住宿离家远,交通不方便,父亲让我两周回一次家。不回家的周末,成了我的心病。虽说只是周六一个晚上,可那难熬的一夜,会让我胆颤心惊。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坏了的门插,让我觉得更不安全。尽管我把绳子系在门拉手上,再用木棒搪在门两边的墙上。看似结实,还是胆怯得一宿不敢睡觉。<br> 在这种情况下,沈维品同学不止一次,陪伴着我度过这个让我难过的夜晚。有时候,她还把我带到她家住一宿。她母亲对我像对自己孩子似的。一顿面片卧荷包蛋,让我不忘。<br> 于秀莲同学,周六怕我一个人留在宿舍睡觉害怕,把我带到她家。记得冬天挺冷,我俩步行十多里路,到她家住的八分场。<br> 我俩一进门,于秀莲的母亲,就让我俩上炕里暖和暖和,歇一会儿。然后从外边儿拿回来一小布袋冻饺子,忙着烧火煮饺子。知道吃饺子,心里好甜呀。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我真是等不及了,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饺子是萝卜猪肉馅儿的,一个星期不沾一点儿肉腥的我们,真是大饱口福了。在同学家过的周末特开心,特温暖。就是到现在,每当吃萝卜肉馅饺子的时候,脑子里总是浮现着在秀莲家吃那顿饺子的情景。<br> 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同学们,同学们的家长,像亲人一样温暖着我。这种感情,就会让我记忆不忘。</h3> <h3> 记忆中,有一件事情,几年过去了,令我无法忘怀,它一直温暖着我。<br> 二零一六年,孟令斌老同学,得知我在大庆陪老父亲。几次打电话询问我父亲的情况,鼓励我好好照顾老爸,尽到儿女的责任。<br> 记得收到老同学快递过来的邮件那天,我当着父亲的面打开包裹。把两盒北京稻香村点心,两只全聚德烤鸭拿出来,摆在桌子上。别看都九十多岁的老父亲,他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北京有名特产呀!”父亲喜欢得拿起来,翻来覆去地欣赏着漂亮的包装。我告诉父亲:“这是住在北京,我的小学同学寄给你的。”父亲笑着说:“这还了得,这么远,把东西给寄过来了。”<br> 平日里,父亲最喜欢吃蛋糕点心。美味的稻香村点心让他爱不释手。一日三餐都会把它拿出来,挑选着最合口味的点心,细嚼慢咽地品味着。有时候,他还会拿给大家吃。我们都会推让着:“爸爸,你喜欢吃,还是留着你自己吃吧。”这时候,父亲会把手里的点心再放回盒子里,摆好。然后小心翼翼把点心盒子盖好,还得用丝带儿系上,拿到他的卧室里,放在床头柜上。<br> 看到父亲开心的样子,我真感谢五十多年没见过面的老同学。<br> 我和孟令斌同学,不仅是小学同班同学,中学也是同班同学,但不曾想起和他说过话没,相处几乎没有。不过他留给我的印象很深。<br> 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们俩都是学校的体育干将。两次代表尾山小学参加德都县运动会。如果没记错的话,我们俩在各自参赛的项目中,都为我们的代表队得了分,争了光。<br> 中学的时候,我们又一起代表前卫中学引龙河分校,参加北安前卫中学总校的运动会。我们俩依然是代表队的骨干。那时候,我特能跑。参赛的二百米、四百米、八百米项目,取得了两项第一名,一项第二名。还被评为五好运动员呢。孟令斌田径场上更是大显身手。掷手榴弹、铅球、标枪,样样过硬,也取得了好成绩。<br> 分别以后,只要和同学们聊起学校里的故事,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说起和孟令斌同学,一起参加运动会的情景。<br> 老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微妙,这么不可忘记。</h3> <h3> 二零一六年,我们的小学老师,杜老师要回农场,在农场的几位同学高兴得不得了。我们掰着指头算着,盼着老师到来的日子。周到地为老师订好住宿的宾馆,聚餐的饭店。<br> 让我预料不到,杜老师来的当天,我家有急事儿,去了大庆。我和回农场的老师、同学,相聚的机会擦肩而过。遗憾之余,老同学发过来的照片,视频。也让我分享着师生欢聚的气氛和美好的时光。同样感受到和老师、同学聚会时的心情。</h3> <h3> 看到照片里的同学们围着老师,笑得那么开心,我也开心。<br> 杜老师教我们这个班是尾山小学第四届小学毕业班。杜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她一直担任毕业班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是同学们最尊重的老师,也是我最喜欢的老师。<br> 杜老师教我们这个班的时候,正值风华正茂,性格开朗乐观的她,说话嗓门高,落地生根感觉,让学生们对她敬畏有余。和蔼可亲的笑容,温暖着每个学生。课堂上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传授知识的能力,让我们愿意接受她所传授的知识。<br> 记得杜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班的写作能力,下了很多功夫。那时候,我们没有课外阅读书,视野狭窄,写作文真的很难。杜老师不辞辛苦,汇集了小学作文写作类型,分类写出了几篇命题范文。老师把她写的范文,同学们写的优秀作文,一起贴在教室的墙上,供学生学习参考。<br> 在小升初,全系统的统考中,尾山小学的升学率逐年提高。所取得的成绩,这和毕业班把关的老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成绩,真的是老师用她的全部心血换来的。<br> 杜老师的德行,影响着我。那时候,我就开始有了长大当老师的想法,暗暗地下决心,将来一定当人民教师,做一个像杜老师那样的老师。</h3> <h3> 仔细端详着这张照片里的三位老师,一下子把我带入小学时不忘的记忆。<br> 六十年代初。杜玉璞老师、张桂芳老师、陈维然老师,可是农场的场花。年轻貌美的她们是农场文艺骨干成员。农场举办的文艺汇演活动,节日里的晚会演出,她们都是舞台上的主角。<br> 印象最深的是在演《三里湾》节目中,三位老师都在剧中扮演着角色。杜老师在剧中扮演着“能不够”的形象,我们能有声有色地模仿下来。剧中的唱词,我们都会唱。“村里的人都叫我能不够……”,至今我还能哼哼几句。同学们都喜欢看杜老师演的节目。上课听着她讲课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她在舞台上的样子。<br> 张桂芳老师虽然没教过我,但她教我们《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歌曲,让我牢记在心里,至今我能完整地把这首歌唱出来。每当和我的老师,同学们聚餐的时候,我都有机会把这首歌唱给大家。这首歌会勾起我们对小学时候的许多记忆。老师优美动听的歌喉,同学们洪亮的歌声,好像就在耳边响起。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让我感动,让我忘不掉。<br> 后来,张桂芳老师是中心小学的党支部书记,师生关系,成了同事关系。我不觉得她是我的领导,见面也不拘谨。反而她那平易近人,关心他人,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让人感到她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她是最值得我们信赖的好领导。<br> 陈维然老师是我的同事。我刚进中心小学,面对的是我的老师,心里真有点儿恐惧感。我教一年级的时候,陈老师是二年级的班主任。怎么能教好学生,我不曾当面请教老教师,但我会暗暗地向她们学习。尤其在陈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br> 陈老师,对工作那种任劳任怨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岗位上的劲头儿,直接影响着我。每天早上,她早早到学校,总是穿着整洁,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老师、同学的面前。打扫办公室的卫生,是她要做的第一件事。看似简单的小事儿,但几年如一日,从没有怨言,很难做到的。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像母亲一样的对待班级的每个同学,温暖着每位家长和孩子们。在人们心中有很好的口碑。<br> 老师们为人师表,时时地影响着我,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教会了我怎么做好自己,怎么去做好本职工作。知道怎么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才不会误人子弟。</h3> <h3> 照片中的侯忠义老师,他可是我们心中最有才的老师。读小学的时候,他是我们自然课的老师,又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学教得好,同样是农场文艺的骨干。每次文艺演出,台上是歌手,他的歌喉是无人比拟的。台下是乐队的首位。二胡拉得好,那也是手屈一指的人物呀。所以我们都很崇拜他。<br> 侯老师凭他的才艺,为学校,为农场的文艺活动做了很多工作。在小学,利用业余时间办班,教孩子们拉二胡。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退休后,仍然活跃在农场的文艺活动之中。每年农场举办的歌手大赛,或是全场歌咏比赛,评委成员都少不了他。他为农场场歌谱曲,深得人心。每次在电视里听到农场播放场歌的时候,都会让我心情激荡,都会让我感到自豪,因为那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作词作曲。</h3> <h3> 我好羡慕这五位老同学。他们能有机会和分别半个世纪的老师相聚,他们做到了。<br> 这几年,同学们都有一个心愿,约上同学一起去河南看望我们的杜老师。杜老师也真诚的邀请同学们都到河南相会。可是我们总是有理由,有无语的原因,未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但我们还有机会,还有能力去圆我们的梦想。</h3> <h3> 我们的刘大哥,丁玫同学的丈夫,提笔挥毫,写下诗一首:<br> 师生情<br> 师生相见俱欢颜,热忆往昔话当前。<br> 但愿再能重聚首,手机须要常留言。</h3> <h3> 二零一七年八月,住在北京的孟令斌同学和他的家人来农场,这回有机会和老同学相聚,我怎能错过。<br> 同学们在农场聚会的时候,我正和家人们在药泉山旅游,接到丁玫的电话,知道孟令斌、嫂子,同住在五大连池市的肖玉山同学已经到了农场。我赶紧让弟弟把我送回农场。</h3> <h3> 老同学相隔五十多年才回农场,约上在场的老同学聚一聚,这是孟令斌同学最大的心愿。我们同学中公认的联络员丁玫,打开手机里的通讯录,联系上了还在农场的同学。<br> 丁玫夫妇在农场最高档,环境最美的水上公园饭店设宴款待远方的同学及在农场的同学们,还有我们家人们,一起来聚餐。<br> 老同学刚一见面那一瞬间,那一声老同学的欢呼和惊喜,感觉还是那么熟悉,那么真切。我们相互拥抱,手拉着手,表达不尽的相互思念和牵挂之情。</h3> <h3> 聚餐时,我们少了昔日的稚气,但我们感觉得到,这是匆匆那年的同窗岁月的再继续,岁月的痕迹真的还是那么清晰,那么真挚。<br> 边吃边聊的话题就是一段段同窗的故事。此时我们回到了小学的时光,说得那么开心,那么美好。同学之间没有任何理由,不让我们那么地放纵,那样无拘无束。</h3> <h3> 见到孟令斌同学,本应倾吐老同学对我父亲关心的感激之情,可我却没有表达出来。端起斟满白酒的酒杯,碰杯之时“谢谢老同学,话在酒里。”道出了我的心声。简单又朴实的语言,至纯至真的的同学情,不言而喻。<br> 此刻坐在老同学的旁边,他嘘寒问暖的一番话,真感觉到他就像老大哥一样,对大家的关心和鼓励,句句暖心窝。</h3> <h3> 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兴致不减。走出餐厅,欣赏着农场的风景,谈论着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而感到幸福和骄傲。<br> 每个人的手机里都留下了这美好的瞬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h3> <h3> 七位曾经同窗好友,相隔半个世纪,相约在二零一七。这是我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缘分。<br> 孟令斌、肖玉山、黄明章、王松邦、闵学森、丁玫、还有我,只是小学毕业时,班级人数的六分之一。但我们知足了,毕竟拥有了这么美好的瞬间,这记忆不忘的初心。<br> 我们相隔的距离,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天涯海角。但相聚在一起,真的不容易。所以我们都珍惜当下最美好的时光。聚是缘分,散不是结束。我们还有机会再聚首。</h3> <h3> 同学之间的友情,是人生又一种美好的,不可缺失的,值得一辈子回味的感情。<br> 退休后,不管哪个同学回农场,只要我在农场,决不会错过和他们相聚的机会。<br> 每次相聚的小分队里,总是少不了肖玉山同学。他家住在离农场百余里外的五大连池市,只要有同学回来了,给他打电话,他就立马开车到农场。再约上几个同学,又是聚餐,狂聊,不变的话题,永远是同窗时的趣事。</h3> <h3> 你看,肖玉山和沈维品、丁玫两个同学多像亲兄妹。发自内心的快乐,堆在脸上的笑容,看出来了老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这么高兴。</h3> <h3> 每年暑假期间,丁玫同学都会回农场住上个把月。她一回来,免不了约上住在泰来的靖亚珍同学回农场住几天。这回我们可以放松一下自己,享受着老姐妹在一起的时光。<br> 记得我们都在岗的时候,星期天,约上几个同学,去四队的亚珍同学家串个门儿。到了他们家,觉得特别亲近。亚珍的丈夫武克文是我们中学的同学。他们俩在分场勤劳能干是出了名的。亚珍是名医生,工作的性质不分班上班下,有了患者,随叫随到。家里养牛养猪,鸡鸭鹅满院子。房前屋后两大片菜园子,种着各种蔬菜。看到这些,我们除了夸着老同学能干,更多的是心疼。这两口子,真是干起活儿来不要命呀。<br> 农家院儿的生活,让我们羡慕。我们进菜园子,摘着喜欢吃的蔬菜。亚珍俩口子,杀鸡炖肉,灶台灶下忙得不亦乐乎。<br> 满桌子美味的食材,都是老同学俩人劳动换来的。我们吃得尽兴,聊得热火朝天。<br> 饭桌上,我免不了说起小学时,同学之间的趣事。亚珍跳皮筋儿,踢键子,谁都比不上她。课间活动的时候,有她踢键子,别想轮到自己踢。她踢键子老也不坏,害得我们站在旁边观看一个课间。后来我们索性就不跟她玩儿了,这回轮到她站墙根儿了。<br> 记忆中的故事讲也讲不完,留给我们的开怀的笑声,也是一种幸福的事情。</h3> <h3> 二零二一年,住在辽宁的于秀莲夫妇回农场。我知道又有老同学回来了,真是迫不及待的想见到她。<br> 我和赵桂芬同学,邀请秀莲夫妇和师妹朱巍一起吃个饭。见到分别五十多年的同学,激动不已。我俩手拉着手,相互端详着。<br> “还是老样子,没变呀!”一样的感觉,一样的激动。<br> 我在想,六八年,初中毕业后,工作,生活在一个农场,二十多年未曾见过面,忽略了彼此近距离的沟通。在校的知心同学,全然没有什么留恋的空间。也许是那个时候,多的是工作,生活的压力,少了和同学们的来往的时间。<br> 五十年后再见面,反而觉得同学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牵肠挂肚。<br> 久久不散的聚餐,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情缘,总是被笑声包围。秀莲老同学,不变的开朗乐观的性格,爽朗大笑的声音,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的师妹朱巍,曾和秀莲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她俩的故事,占了上风。那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感觉,就是当年在艰苦环境下,不易的生活条件,让我们吃了不少的苦头。可那有苦有乐,苦中作乐的日子,充实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好留恋呀!<br> </h3> <h3> 二零二二年,是我最开心的一年。这一年,有186天,足足半年的时间,我和赵桂芬、丁玫两位同学,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时光。<br> 每天变化着散步的路线,不变的集合的地方和时间。我们的身影,出现在农场中的每个角落。欣赏着眼前的景物,畅谈着家乡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说着家长里短的话题,也让我们开心。<br> 当然,我们常去的还是农场的森林公园。公园里,季节转换过程中的景致,美不胜收。静美随之而来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br> 所到之处,我会用手机拍下来惊喜的发现,人在美景中的喜悦。用心去记录着那些点点滴滴的美好记忆。</h3> <h3> 户外运动,是我们的最爱。我时常和拳友练习太极,赵大姐一天不落的来门球场地打门球。丁玫回来后,我少了练习太极,多了陪伴老同学一起徒步运动。<br> 我和丁玫徒步结束后,总是到门球场地和赵桂芬打个招呼。有时候,还会观看一会儿球场上她打球的情景。我们看着打完一次球后,还得站在一边,半天才能打下一个球,多急人呀!可赵桂芬说,要是打进一个好球,那种成就感真的好爽。<br></h3> <h3>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三个人在一起,我都想合个影。我知道,珍惜眼前的人和爱。三人的照片,时常请路过的人拍下来。他们知道我们三姐妹是同学,六十年的同学,都会羡慕我们。“哇!六十年的同学,太不容易了。”所以我们三姐妹,经常出现在别人的眼里。要是少一个,他们都会问“今天咋缺一个人呢?”这时候双方会大笑起来。我们三人简直是公园里的一道风景线了。</h3> <h3> 每次徒步,我和丁玫都会在湖边小息一会儿。袖珍式的小湖,湿地生态的味道,可是森林公园内的最美的景色。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快乐。</h3> <h3> 寒冷的冬天,从未停止我们户外运动。兴致满满的我们,总会找点乐子。<br> 去水上乐园的路,厚厚的积雪和结冰的路面,看着就有点儿打怵。可我们不在乎。<br> 路上小心行走,不好走的地方,我们相互搀扶着。一哧一滑,几次险些滑倒的瞬间,都会引起我们的哈哈大笑。脚下“的踏雪声,清脆悦耳。丁玫兴奋地说道:“二十年没有走过这样的路,这咯吱咯吱的声音太熟悉啦!”<br> 美妙的踏雪声,让我想起以前冬天的时候,我们穿的都是母亲做的布棉鞋。那鞋底儿是用车轮胎钉的。每当走在路上,鞋底都会结上冰溜,我们叫它鞋钉子。鞋钉子越结越大,走路不稳,还硌脚。这时候,我们要想法磕下坚硬的鞋钉子。<br> 小的时候,上学的路上,又光又滑,女生边走边打出溜滑。男生穿上用木板自做的滑冰鞋,那一阵风的速度,老厉害了。<br> 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留下多少快乐呀!</h3> <h3> 水上乐园冬日里的美景,是我们最喜欢的。映入眼帘的景物都会让我们激动万分。<br> 湖面上,那无数条又光又亮,类似滑道,有规律地呈现在湖面。它们被白雪覆盖的湖面,一条一条隔离开来,漂亮极了。我们真为冰底下的鱼儿们高兴。<br> 眺望湖的那边,巍峰挺立的尾山,清晰可见。尾山在白雪,树林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庄重而又美丽。这就是尾山人心中的那座家乡的山。</h3> <h3> 三姐妹在公园,在场区散步的时候,能碰见老同学,那才叫高兴呢。<br> 我们全部武装的行头,要是走到跟前,不说话,根本看不出来谁是谁。可熟悉的身影,便能知道。我们仨走在路上,丁玫老远就看见对面走来的人是老同学闵学森。<br> 时常不见面的老同学,一见到真有点如故如初一样。大道上就嘻嘻哈哈地说笑着,再聊会儿,忘记了场合地点。<br> 分手后,丁玫对我们说,每年回农场,闵学森都给她送自家小园种的玉米。真是暖暖的心情,深深的感动。</h3> <h3> 在森林公园散步,常碰到黄明章老同学和嫂子散步回来。几乎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相遇。打声招呼,聊上几句话,汇合着笑容和温暖,还有那几步一回头,相互招手示意。“明天再见!”<br> 这回我们变换了行走的路线,可又碰到了黄明章。我们又惊喜的感觉,真的太开心。我们相互打趣地说:“这不是巧合,是缘分呀!”合张影,是我们最想拥有的一种幸福时刻。</h3> <h3> 二零二二年,是丁玫回农场住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本应该九月末回维坊,可因疫情的影响,几次买票,几次退票。每次她告诉我定好了回去机票,我就想让时间慢点儿走,我们在一起再多呆几天。当她又说票退了,走不了了,我心里暗暗高兴。<br> 再不会因为疫情的影响出入的时候,丁玫很快就买了机票。尽管她没有几天就要离开农场,返回潍坊的家了,可我俩还是照常一起出去走步。临走前的头一天,我们也没放过。<br> 丁玫临走的时候,我去她家送她。看到她已经做好了准备,不舍的感觉,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明年再回来,趁我们还走得动,趁我还在农场,条件允许就回来。”丁玫和他的老伴也是不停地说着:“明年我们还会回农场来。”<br> 真的分离了。我和老同学,拉着手,拥抱着,嘱咐着:“我们都好好的,保重身体,明年再见!”<br> <br> </h3> <h3> 饱尝了和老同学相聚的快乐与幸福,分别的思念与牵挂,让我的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期待,永远的爱与被爱是多么的美好。</h3> <h3> 时光不语,岁月留声。蓦然回首,才发现已到老年。往日的时光,已经成为难忘的记忆。时光不在,但我们的记忆还在。同学情,一生缘。把这种情谊留在记忆里,珍藏在心底。</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