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登李门安知善道。不入深宅枉来河东”,山西的大院文化名闻天下,山西万荣县的李家大院,更是久负盛名,虽未至,心却向往己久。于是,大年初二,迎着新年的朝阳,怀着沓古寻迹的激动和喜悦,一路急弛到河东。</p><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东孕方山之秀气,西毓黄汾之神韵,北靠古耿之龙门,南临舜帝之陵墓,可谓风水宝地。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年间至清末民初,李家从落荒者成长为富商大家,从贩卖土布发展为实业家,从亦农、亦商、亦工转化为慈善世家的传奇家族。</p> <p class="ql-block"> 步入李家大院,沿着“善”道向前,徜徉其间,熏风和煦,善气惠人,仿佛投入吉祥的怀抱。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精美绝伦的装饰艺术,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以及浓郁的慈善文化、厚重的晋商文明、浪漫的异域爱情,无不令人神往,让人迷恋。大院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记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善”。</p> <p class="ql-block"> 大院古巷道的西端南墙上,有一幅善影壁,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砖雕善影壁。由正、草、隶、篆四种书体砖雕而成,共365个善字,寓意为一年365天,天天行善。也是在告诫和教育后人,进门出门不忘勤修善心,多行善事。</p> <p class="ql-block"> 李家以土布起家,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人。功德堂记载了李家善行善举,涉及光绪三年旱灾、光绪二十年孤山洪灾、光绪二十六年旱灾、民国十七年旱灾、民国十八年旱灾和1938年河南花园口决堤水灾等6次大规模赈灾救助。同时义修公路、义建池塘、重修书院、建设县立高小、扶持国民学校多项公益事业,以及日常救济、帮扶各地百姓等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感动的是举家节俭为救灾,民国十七年河东大旱,李家兄弟倾力相救,甚至自家负债赈济灾民捐款达6000块银元,并在家乡附近设粥场舍饭长达一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的门楼匾额、石雕、木雕、砖雕文化气息浓郁。造型优美,刀法细腻。这些凝固了的物化实体,虽经上百年的社会动荡和风雨剥蚀,至今仍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其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使我们得以触摸,钦佩折服。</p> <p class="ql-block"> 砖雕作品遍布于房脊的飞吻吉兽和雕花护脊,均为清代砖雕精品。廊壁的砖雕,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和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房屋硬山墙上端和房檐下或花、或草、或鸟、或兽,两两成对,很少雷同。朴素精美,彰显着院主人的修养和志向。</p> <p class="ql-block"> 这些与“善”有关的匾额题字,昭示着李家人做人处世的根本是存善心,做善事,修养道德,广做善事。同时,也是在告诫后人要把行善做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要像水一样,谦恭地为别人造福,而从不和别人争名争利。</p> <p class="ql-block"> 李家对教育也非常重视,院内建有学堂私塾专门用于教育后代。院内凡门有楹联,见柱挂楹联,而最引人注目和回味的是“仁为福地一生乐,善作良田百代耕”“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遗训只在积德一端”“知道天地善为本,止也吉祥室有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的题字反映出李家的教育渗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p> <p class="ql-block"> 李敬修之子,李道行留学英国期间,与英国女子麦氏结婚,并专门为麦氏修建了“一经楼”。部分建筑采用了日式“推拉门”和欧洲“哥特式”建筑,古朴典雅,装饰艺术,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门楼</p> <p class="ql-block"> 一经楼周围是用普通的砖瓦拼成的精致花墙,每组图案都自成一体,没有重复,朴素典雅,美观大方。</p> <p class="ql-block"> 行走于李家大院,既让人大饱眼福,又令人回味无穷,而内心则涌动着一次次惊叹和震撼。李家善牌坊上镌刻着的五句话——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在这里,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为官经商,只要一心向善,都可以受到熏陶和洗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