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的家《勇于担当的美篇50后交流群》(8)

曹奶奶

<p class="ql-block">文章可以分享转载,严禁剽窃</p> <p class="ql-block">  荷是美篇情感领域优质作者,同时也是高产作者,在断断续续看到她的文章里我似乎看到她的生活轨迹。她的文章里经常写到吉林洮南,就像我写了98集的石嘴山铁路家属院的记忆一样。对这个不是家乡的地方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p> <p class="ql-block">  石嘴山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人情味,邻里邻居如同亲人般的相处都是我极度留恋的。但是从荷的《我想有个家》的描述中,我才弄明白自己的潜意识里对石嘴山的眷恋最主要的是孩提时代的我度过了最完整家的幸福时光。</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铁路工人,随着兰新铁路的延伸他不停的调动工作,每当把家安顿好,他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调动,三年自然灾害是母亲和奶奶带着我们在全国重灾区的武威专区熬过来的,那时候对父亲的记忆是那样的模糊,只有到石嘴山以后我们才过上了有爹有娘有奶奶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荷的父亲是个军人,而且是《塔山英雄团》的。我从小喜欢看书,崇拜英雄。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之一,塔山阻击战血战6天6夜,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战役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荷在《为了新中国的解放(怀念我的父亲之一)》中写:“1947年.父亲参军,离开了家乡。跟随着部队,参加过数次的战斗。曾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父亲所在的部队在辽沈战役中,被命名为《塔山英雄团》。记得,父亲看过《辽沈战役》这部影片后说,影片拍的很真实,当时就是那种情景。战士们都是踩着战友们的躯体冲上去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也曾与敌人拼过刺刀,肚子上有刺刀留下的刀疤,头部被炮弹皮炸伤过。父亲的部队从北往南打,过了长江,一直打到海南岛。参加了海南的剿匪战斗,在这场战斗中父亲的脚被燃烧弹炸伤。后来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二等乙级残废,每年领取残废军人补助金。 ­ 在近20年的从军生涯中,父亲曾荣获小功五次,大功三次。在父亲那些功勋章里,有一个金光闪闪的解放战争纪念章。 ­特别耀眼!”</p><p class="ql-block"> 在这耀眼的军功章里,军嫂的付出更是令人难以想象。婚后的她在丹东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生孩子身边没有人照顾,产后的月子是在产院里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荷在《军人的无奈(怀念我的父亲之三)》里写:“我小时候对父亲是陌生的。因为从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父亲的面。一直到我四岁时,才和父亲第一次见面 …… 。</p><p class="ql-block"> 有了大妹之后,我们还是跟着母亲在集体宿舍住,在厂食堂吃。没有家的概念,和父亲的感情还是很疏远。记得大妹会说话了,父亲又回来探家。大妹总是叫他叔叔。我想这就是军人的无奈。 做为父亲也想和妻子女儿天天在一起,也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可是军人有他自己神圣的职责,保家卫国。”</p><p class="ql-block"> “我们跟着妈妈一直住宿舍,后来有了大妹,妈妈就带我们两住宿舍,直到我9岁那年有了小妹,厂里才给了一间小房,我们才算有了一个家。”</p> <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是父亲转业后把全家接到吉林洮南,住惯了宿舍吃惯了食堂的荷终于有了家的感觉,有了一家人团团圆圆6年最幸福的日子。也才有了荷对洮南刻骨铭心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不论日子再苦,父亲经常不在家,可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家,住宿舍吃食堂是我们上中学的事。荷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在集体宿舍长大的人,特别能理解她的文章《我想有个家》。</p> <p class="ql-block">  她的父亲是交通局长,在大妹面临下乡时父亲找她谈话:“这次下乡的事已经定下来了,必须要去的。你姐毕业时,有四个面向,没去农村,直接参加了工作。每个家庭都要有子女下乡到农村去,咱们家的现实情况明摆着,所以你要带头去。”</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作为党员干部时时处处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而他们的亲属子女也要时时处处走在前面起表率作用。由此想起我们厂里的老书记徐佑仁,不仅把女儿送下乡,而且送到的是最穷的生产队。 我的父亲曾经被抽调到银川铁路分局招工,自己唯一的儿子却没有招回铁路。</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样一群优秀的党员干部在以自己的行动维护党的威信,凝聚老百姓的心,正是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老百姓才能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