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司马迁是在42岁那年开始写《史记》的,刚刚写了五年,一场大祸降临到他的头上。担任骑都尉的李陵率领五千人马和匈奴打仗,结果被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和士兵们奋勇战斗,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逃回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这件事轰动朝廷上下,群臣纷纷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投降匃奴,当皇帝问及司马迁的看法时,司马迁凭着自己对李陵的了解,认为李陵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他带去的的步兵不满五千,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匃奴,虽说打了败仗,可是杀了那么多的敌人也说得过去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道理,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司马迁平时与李陵并没有私交,只是实话实说。而皇帝却认为他是在为李陵投降。开拓罪责,以对抗朝廷的罪名,将司马迁下了大狱。司马迁入狱后因拿不出钱来赎罪。结果被施以最难看的,最残酷的“宫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他看来,”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沒有比宫刑更丟脸的了!受刑的人,没有人和他在一起,不能算是一个人)。他心中的痛苦超过肉体的痛苦千倍、万倍。再加上别人的讥讽和亲朋们的冷淡疏远,使司马迁痛不欲生。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对他来说,活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他要忍受耻辱,忍受着人们的嘲讽,过着非男非女的生活,实在是太难了。而死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很痛快的事,一死可以解百忧。因此他想到了死。但是他又想到了孔子的《春秋》、孙子的《兵法》、屈原的《离骚》,都是这些圣人在遭逢了一场大难之后,忍受住磨难而写成的。我的《史记》一书刚刚开始,为什么不能忍辱含垢将它写完呢?这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这项伟大的工程,终于以坚强的隐忍精神活了下来,鼓起勇气投入到忘我的写作中去。难堪、耻辱、愤怒,统统凝聚到笔上,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史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历史,编写成一部五十二万字的巨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