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埠镇千年古寺证果寺初探

胡金宝

<p class="ql-block">  在金华与龙游接壤的金华市开发区洋埠镇大坟头村与寺前杨村附近,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在大坟头村西侧、寺前杨村的北边农田里,曾经有过一座规模超大的千年寺庙。只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毁了,现在遗迹难觅。那么这座传说中的证果寺真的存在过吗?</p> <p class="ql-block">  在2017年汤溪新乡贤联合会会长邱开祥(原婺城区人大副主任)、副会长伊福泉(原市人大副秘书长)、胡瑞富(原金西开发区副主任)、大坟头村胡一之(原金华县粮食局局长)夫妇及女儿、杨生贵、苏战辉等一行,来到村民所说的证果寺遗址进行实地勘察。村民们口口相传的证果寺已不见踪迹,只见传说中的遗址上农田密布,玉米、地瓜等各种农作物正在茂密生长,已看不到遗址的概貌。</p> <p class="ql-block">  《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增刊编委胡金宝,根据《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古籍记载的证果寺资料到大坟头村与“村两委”干部与村民进行实地核对。建筑已没了,墙基也难以找到,只见一片农田种植。根据古籍资料记载找到了张塘位置,但在2019年平整土地时被填平改成了农田,寺塘依然存在。走进田间,却在每一条田堘上都可以看见破碎的古砖瓦片、卵石等建筑物。那么在这片田野上,以前肯定有过建筑物,这一点是肯定没有异议。所以这个优美的传说,就这么一代代地口口相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  村二委胡益成,原寺后郑村民汪汝根介绍原建筑遗址及已经填平的张塘位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 具体位置与传说中的规模</b></p> <p class="ql-block">  尽管证果寺的建筑遗存难以寻觅,但在洋埠镇的大坟头村和寺前杨村,村民们确信证果寺真实地存在过。查找《汤溪县志》中发现证果寺记载:“县北十五里,证果寺废于明嘉靖年间,今之寺前杨,寺后郑并以寺得名,旧有和尚堰,自东祝至下潘溉田数里,则寺僧长汀所浚也。新旧志皆不详,又漏载宋濂重建证果寺记,宋记作於洪武九年,龙游新志有其文,但多讹夺耳”。</p> <p class="ql-block">  因为寺前杨村名是以姓杨人氏定居在证果寺的前面因寺而得名,寺后郑的村名是以姓郑人氏定居在证果寺的后面也是因寺而名,根据因寺而名的村庄可以证实,曾经的证果寺位置就在大坟头西,寺前杨北,寺后郑南的范围。</p> <p class="ql-block">  据前辈们传说,证果寺规模大,和尚众多,大坟头村西南、寺前杨村东有一条水渠,称“和尚堰”,是证果寺的和尚挖,所以称“和尚堰”。《汤溪县志》记载:“长汀堰,即和尚堰,县西五里,六都,祝下庄注溪西”。据前辈们传说中,当时由于寺里人多,僧侣的饮用水出了问题,农田灌溉困难。为此主持决定从厚大溪引水到寺庙,引水的小渠需从派溪李村边的溪入水,从入水口到寺庙,全长五里多,结果僧侣齐出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挖渠的任务。老人以此引证寺的规模大与人数之多的理由,而和尚堰至今还是村民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水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村民胡益林介绍</p> <p class="ql-block">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整个证果寺遗址所在的面积大概有一百十五亩左右,其中三、四十亩为寺庙的建筑,寺塘占地面积约十五亩,前辈们传说:寺塘是建寺时挖土形成的,并非天然水塘。遗址边上有个大水塘叫张塘,于2019年平整土地时被填平改成农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查阅《汤溪县志》《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b></p> <p class="ql-block">  那么,村民们口中的证果寺真的存在过吗?查找《汤溪县志》多版资料,结果发现,村民口口相传的证果寺历史上确切地存在过,而且来头不小。洋埠镇的大坟头村和寺前杨村现属于金华开发区,1958年前,属于金华八县之一的汤溪县管辖,明成化七年(1471)汤溪未建县前属龙游县范围。在万历版与民国版的《汤溪县志》上,这个早已消失得只剩下传说的证果寺,排名居然在九峰寺之前。九峰禅寺坐落在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峰山景区的核心,是该景区最主要的景点。由此可见当年证果寺其声名之显赫。</p> <p class="ql-block"> 民国《汤溪县志》卷之三:民族(宗教)中记载:“证果寺(康熙志),在县北十五里,梁天监间(502—519),僧达摩开基,唐贞观元年建(627年)。元至正间(公元1325—1368年),僧处仁重建,学士宋濂书额。有碑记佚明,县人胡忠有诗见文徵。明嘉靖间废(前志),明嘉靖年间(1522―1566)诏变卖寺产,以充兵饷,汤溪证果寺、九峯寺、千松寺并废。”</p> <p class="ql-block">  县志载证果寺由宋濂“书额”。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浙东四先生”,因完成《元史》编修而被尊称太史公。深受太祖尊重和信任,“恒侍左右”十九年,洪武十年(1377)致仕回乡,在浦江青萝山畔盖了间草屋,准备安享晚年。三年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次年病死流放途中的夔州,弘治九年恢复官称,正德中追谥“文宪”。能得到宋濂的书额自然是十分荣光,也是不易的。</p><p class="ql-block"> 民国县志所说的“县人胡忠”,万历《汤溪县志》记载:“胡忠(1406-1459),字彦信,青阳人(今洋埠镇一乐堂村)。淹贯群籍,年二十四,病痀瘘,遂绝意仕进。善岐黄术,活人甚众,不受其报,病愈者各植桃、柳于琳湖之旁,供其吟咏,岁久蔚然成林。” </p><p class="ql-block"> 据《青阳胡氏文献录》卷二载:“胡忠,行昌三,字彦信,号卧云,晚号琳瑚渔乐,永乐丙戌年生。体貌魁伟,读书过目成诵,所作长篇、短律不知其几。有《卧云集》传世。”</p><p class="ql-block">其“证果寺”为题的诗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永安山水古岩林,破衲传来几代深。</p><p class="ql-block">满地白云离俗迹,半庭黄叶伴僧吟。</p><p class="ql-block">檐头鸟雀窥香饭,潭下鱼龙听梵音。</p><p class="ql-block">莫道空门忘百虑,九年面壁亦明心。</p><p class="ql-block"> 诗中“永安山水”,永安山又名白杜山,现在叫白杜畈,位于洋埠镇西十村,附近有一条溪叫白杜溪。按诗中描述,寺前有深广池塘也不假。</p><p class="ql-block"><b> 证果寺莲花赠英长老</b></p><p class="ql-block">一池花发对禅堂,占得清名满上方。始信悟空皆是色,因知清静本非粧。碧筒动处香风近,翠盖倾时甘露凉。喜得上人能结社,东林千载继遗芳。</p><p class="ql-block">《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卷六(十六页)胡忠题</p> <p class="ql-block">  胡忠不仅写有赞颂证果寺的诗文,还从证果寺主持手中买了一块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祖父、父亲的葬地,且被后世认为这个祖坟(称“大坟头”,现已被列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是青阳胡氏廉三这一支涌现出胡斐、胡佩、胡公廉、胡森、胡邦盛等进士,科举成就突出,子孙发达的原因之一。胡忠孙讳偡,字时庄,宏治年间(1488-1505年)徙居繁衍居住于此,遂形成今天的大坟头胡氏村落。《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卷四的“证果寺山墓略”载:“证果寺山者,铭七府君之世莹大坟头之旧名也。”由于胡忠“善于地理,择一佳城于溪南寺山之冈,慕之久矣。天从人愿,寺僧翌启明适以修寺缺食来售,昌三府君即发庄谷买而得之,喜而归告”其父,准备作为其父的葬地,但父亲认为祖父(胡童,行铭七)的葬地尚未敲定,怎么可以考虑他的葬地呢,最后成为祖、父两代人共同的葬地。文中对该地的风水气象做了详细描述。</p> <p class="ql-block">  民国《汤溪县志》记载:“证果寺古铜钵孟文:至正间证果寺僧穿井于殿东角得古铜钵盂其上有文为‘觉地’二字见(前志寺观)”。</p> <p class="ql-block">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确认,村民口中口口相传的证果寺不仅真实地存在过,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凡而神秘的经历。在梁天监间(502~519),证果寺由僧人达摩开基(开创佛教基业)的,在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兴建,后不知何时何因被毁,一直到元至正间,由僧人处仁进行重建,并有学士宋濂书写证果寺中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根据《汤溪县志》查找宋濂书额</b></p> <p class="ql-block">  查阅宋濂所撰的《宋文宪公护法录》卷五之“龙游重建证果寺记”。看到对证果寺更为详实的记载,相较《汤溪县志》的记载,内容亦更为丰富。由此可见,在汤溪县还没有建县之前,证果寺就已经是香火旺盛的一方名寺了。</p><p class="ql-block"> 宋濂不仅为证果寺“书额”,还专门写了“龙游重建证果寺记”,这个“记”就是民国县志中注明的“有碑记、佚”所指的已经佚失的碑记。万历修志时,没有注明寺的存废及原因,只说宋濂所书匾额“尚存”,也无碑记说明,可见已经不存。所幸《宋文宪公护法录》有该文,为我们今天了解证果寺的历史和寺庙概况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文字依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濂《宋文宪公护法录》卷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游重建证果寺记</b></p> <p class="ql-block">  我释迦文佛,慈悯有情,设宏阔胜大之教,真应弘愿,罔不霑被。故凡日月之所照,霜露之所坠,皆沐浴至化,出离苦轮,得清净行。《列御寇》书所载“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者,信不诬矣!是故塔庙之所在,金碧焜煌,照耀无际,虽其沦坏有时,或囿乎数,曾未几何,又皆兴复如初。观乎此者,可见大法之流行,与天地相为无穷者矣。</p><p class="ql-block"> 衢之龙游县东四十五里,有证果道场,实始于唐贞观初,县人士虞道延捐宅宇为之,悉入腴田其中,已而祝发受具戒,为开山第一祖,且以的传,自号修习禅观,誓不忘于正宗。一时龙象闻风坌集,称为虞延法师云。唐季之乱,变为瓦砾之区。在宋之初,休堂慧公,尝重兴之,至宋季又废。无住行公入主法席,又从而兴之,逮元季又废。</p><p class="ql-block"> 今住持静山仁公,与其同袍本全周公谋曰:“兹寺自法师创建以來,甲乙相传,克底于今日,不翅七百馀年之久,一旦使其堙坠,五(吾)侪之耻也。盍相与起其废乎!”周公忻然诺之,各捐私槖之积,以为众倡,乃持历走民间。民有力者,嘉二公之淳慤,各施其所有。遂命斫木淘土之工,相与从事。至正癸卯(1363)二月某甲子,新造释迦宝殿。殿凡三间,演法之堂,其数视殿而嬴,其三曰解脱门,则数与堂同。两序视门而嬴其二十又五,皆次第落成。复抟土塐(塑)佛、菩萨诸像,炼黄金为纸而饰之。洪武丙辰(1376)九月某甲子,又建藏经之室一区,而悬钟之楼,亦焕然一新;至于棲僧之房凡七,各设层构篴堂,靡不具足,其制度不异巨刹,崇广严丽,视昔有加。雕甍璇题,上凌霄汉,彤扉曲砌,下映林谷,梵㖵互闻,钟鱼相答。往来观者,咸谓当此象教衰落之時,能化灌莽之墟,而为无上宝坊,非贤且智者,能致是乎?莫不踌躇叹咏而去。仁公亦自以缔构艰勤,欲俾后人闻知,相与保持于悠久,忘其春秋之高,奔走青萝山中,徵文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余按《佛说尊那经》云:“无尽功德,甚深微妙,乃有七种。而建立精舍,实居第二”。又按《福田经》云:“广师有七德梵天福。而兴立佛啚(图)僧房堂阁,实居第一”。鸣呼!佛言如是,世之人住住(往往)斥经营塔庙,为有漏因果,恒弃之而不务,亦何可哉!</p><p class="ql-block"> 二公惓惓焉以绍述法师为己任,斯可谓允合契经之旨者矣!虽然,楼阁之在世间,有成有坏,一刹那顷,万变不齐,有若吾心所具宝华楼阁,先天地而不知所始,后天地而不知所终,劫火所不能焚(毘,此字当为衍文),岚风所不能破,真如无碍,湛寂常存。学佛者又当于此而求之,庶几精粗不遗,理事双尽者已。</p><p class="ql-block"> 斯言也,非予之私言也,葢尝风诸师云。</p><p class="ql-block">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傅根清教授点校</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7日</p> <p class="ql-block">  从该记中可知,证果道场始建于唐贞观初(贞观元年627年),由衢州龙游县(证果寺遗址所在地当时属于龙游县)县人虞道延捐献家宅和所有的田产来建造证果寺,不久就削发出家受戒,成为证果寺开山第一祖。</p><p class="ql-block"> 他修习禅观,发誓要将正宗佛教发扬光大,在当时的佛教界引起了轰动,一时间佛教界大护法都聚集到了证果寺,并尊称他为虞延法师。后来遭遇了唐季之乱,证果寺被战火所毁,成为了瓦砾之区;宋朝初期,休堂慧公曾经重新兴建,到了宋季时期,又被废;后来无住行公,来到证果寺入主法席,又重新进行兴建,不久到了元代,又被废。</p><p class="ql-block"> 住持静山仁公与其同袍本全周公一起商量谋划重建事宜。说,这个寺庙自法师创建以来,甲乙相传,能够坚持到现在,已超过七百多年,一旦让它泯灭,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耻辱,现在你愿意与我一起让它从废墟上重新创建起来吗?周公听后愉快地答应了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他们各自都把自己的私蓄捐献出来,为了更好地发动信徒一起来做这事,还将证果寺的历史写了出来,拿在手中到民间去宣传。民间有财力而又为人敦厚诚实的仁公与周公捐献出他所有的财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就叫来木工土工开始兴建,到了至正癸卯(1363年)二月,新造的释迦宝殿完工了。</p><p class="ql-block"> 释迦宝殿一共有三间,演说佛教大法的法堂数量比宝殿还要多出三间,解脱门的数量与法堂数量一样多,佛殿法堂两侧厢房的门的数量有二十五扇之多,都有序造成,随后用抟土塑佛菩萨诸像,再把黄金炼为纸装饰在外面。</p><p class="ql-block"> 到了洪武丙辰(1376年)九月,又在寺内新建了一所宅院用来作藏经室,原来的悬钟之楼也被修葺得焕然一新;至于僧人居住的房屋,共有七排,每排都高耸而多重的房屋,内部用毛竹装饰,豪华得难以描述,寺院的内部管理制度之严格也与闻名天下的寺院没有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 整个寺庙建筑不仅高大宏伟肃穆端庄,看上去比以前的规模要更加庞大。殿亭屋脊用雕镂彩绘装饰,房屋椽头采用玉饰,不但华丽非凡,还高高向上,仿佛与天空相连接,红色的门扉曲折堆砌壮观,清雅衷惋的佛教音乐在寺庙里飘扬,僧人们撞钟的声音与敲打木鱼的声音混杂在一样,给人好像身处林谷一样宁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来到寺庙里来礼佛过的人都深有感慨地说,在这佛法衰落的时候,能够在杂草丛生的废墟上建造如此精致高档的寺院,不是很有贤能而且有智慧的人,是不能达到这个境界的!每个来这里参观过的人都会给予很高的赞叹,并依依不舍地离开。</p><p class="ql-block"> 仁公也想把弘扬佛法重建寺院的艰苦辛勤让后人知晓,让寺庙悠久的历史能代代相传,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亲自来到青萝山中,请宋濂写文章来记录此事。宋濂深受感动,于是就欣然提笔为文,写下了《龙游重建证果寺记》。为后人留下证果寺历史的确凿证据。</p><p class="ql-block"> 而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禅师(1546--1623年),曾在《八十八祖传赞》云:“达磨尊者开基之证果寺。在今汤溪。”可见,当年的证果寺在明代时就已闻名遐迩。憨山禅师本安徽和县绰庙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师被誉为中兴祖庭宗师。明天启三年(1623)十月十一日,禅师世缘已尽,圆寂于南华禅寺,享年七十八岁。大师的肉身法像现供奉于广东南华寺内。</p><p class="ql-block"> 史书称宋濂“德重而不居,位显而弥恭,既司制作之柄,造门求文之士,后先相继。”致仕归乡后,求文者仍摩肩擦踵,但也常常被他以年高为由闭门谢绝,因此一般人并不易得到。不过他深受佛教影响,与佛教界交游很广,故对佛门居士另眼相看,一生中与佛教有关的文章、记序也特别多。记文中说:“仁公亦自以缔构艰勤,欲俾后人闻知,相与保持于悠久,忘其春秋之高,奔走青萝山中,征文以记之。”可见,文章就是在他致仕归乡后,证果寺主持静山仁公亲自到浦江青萝山求文所得,写作时间《汤溪县志》记载:“宋记作於洪武九年(1376年)”</p><p class="ql-block"> 既然该记文为寺庙重建者亲自拜访委托宋濂所撰,故其内容应该是最为可靠的。而万历、乾隆等县志的记载,与记文相比却多有讹误或附会之说。</p> <p class="ql-block">讀宋濂《龍游重建證果寺記》</p><p class="ql-block">傅根清教授 :2021年11月8日</p><p class="ql-block">潛溪著記説淵源,</p><p class="ql-block">興廢淪胥運數存。</p><p class="ql-block">淳慤仁周无盡德,</p><p class="ql-block">焜煌塔廟福田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揚梵唄空山靜,</p><p class="ql-block">寂寥鐘魚湫水温。</p><p class="ql-block">遺跡昧堙無覓處,</p><p class="ql-block">青陽墳籍幸留痕。</p><p class="ql-block">仁周:靜山仁公与本全周公,元至正癸卯(1363)至明洪武丙辰(1376)間,捐私橐之積倡議重修證果寺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四、证果寺,胡超、胡佩进士墓,位置图</u></b></p> <p class="ql-block"><b>当地村民看到的胡佩进士墓位置图</b></p> <p class="ql-block">村民胡秋珍介绍</p> <p class="ql-block"><b> 进士胡佩墓落证果寺</b></p><p class="ql-block"> 县志载:“胡佩,成化己亥(1479)年生,明正德辛未(1511年)的进士,去世后葬证果寺山门”。</p><p class="ql-block"> 胡一之老先生讲,他曾经亲眼见过胡佩墓,墓很大,石碑很厚,墓前有两根华表。墓区会有小孩放牛割草,墓前小溪流水,常有农妇涤衣洗菜。</p> <p class="ql-block"><b>《汤溪县志》人物传之进士胡佩</b></p><p class="ql-block"> 胡佩、字时鸣,行亘百七十二,号陇南,幼聪敏,年二十四中弘治甲子科浙江乡试举人,登正德辛未进士。初授江西袁州府萍乡县知县,丁内艰,改补微州府婺源县知县。以廉明见称,兴利除害,不辞劳怨,婺故有巨盗,前令莫能制,公捕而歼之,全县叫好,恶霸屏息莫敢放纵。因年越四十未有子,遂辞官回乡。其诗有云百年付托浑无地,两字功名直甚钱之句。林下三十余年,教诲子侄,内外恭敬。尤以勉励和睦亲族为念,重修谱牒,整缉祠宇,厘定祀典。以六世祖季七公葬所居石埠头庄舍照山之岗,岁远祀洇,坟山几为他姓所有,公检出维二府君祖籍书籍,控府清理,坟墓复保,族人赖之。其为诸生时倡辟学宫门前大路,几遭跌倒,略无难色。到现在宫墙开旷县人犹称道勿衰。卒年七十有三,葬证果寺废址,公所自卜地也。载县志宦迹。</p><p class="ql-block">《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卷二(五十一)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五、进行实地勘察与采访</b></p> <p class="ql-block">  据寺后郑村民汪汝根说: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农户种橘树挖洞时挖到一口井,内空直径1米多,周围卵石砌墙,墙厚25公分左右,不是寺后郑村的井,因为现在生活的八九十岁的人都不知道这里有口井,未挖到底,挖到水后,人不敢下去就停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传说:寺里有 18 付金大锣,为了不落入官军之手,和尚们就把这些大锣沉到寺后郑的井里,光金的大锣就有 18 面,说明是个规模大,很富有的寺。</p> <p class="ql-block">  据大坟头村民胡益林说,当年改田平整土地时曾挖到证果寺的一个天井,天井附近有一块田水灌了之后很快就干了,青石板被村移到另外处做渠道的桥底板,一块拿去做埠头,并在改田当中挖到有二条不同方向的石子街道通往房子。</p> <p class="ql-block">村民胡春朝介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建寺艰难</b></p> <p class="ql-block">  汤溪证果寺的建立很不同寻常, 《汤溪县志)记载:“证果寺在县西北十五里,梁天监间(502~519),僧达摩开基,唐贞观元年建(627年)。元至正间(公元1325~1368年)僧处仁重建”。</p><p class="ql-block"> 当时建寺的大背景是:我国齐梁年间,天竺之教,大量传入,当时皇帝梁武帝肖衍非常信仰佛法,大弘法化,发菩提心,兴隆三宝,造庙度僧,布施结缘。每隔五里,就造一座寺,每隔十里,就造一所庵,度很多善男信女去出家做和尚、当尼姑。他自己对于佛学也是非常精通,甚至痴迷,他特发奇想,几次三番脱下帝袍,换上僧衣,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再由群臣捐钱赎回,还俗。在皇帝的倡导下,宫内妃子、公主紧跟其后,民间达人、僧侣也跟着轰轰烈烈地建起了寺庙。当时的名臣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后世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达摩大师也在汤溪(当时还未称汤溪)建证果寺,但刚开基或开基不久,梁武帝因失政、下台、去世了(公元 549 年)。后世皇帝认识到梁武帝的失政完全是因为沉溺佛教,而怠于政事引起的。他们吸取了教训,实施了灭佛的活动,证果寺就因此停工了,所以梁天监间只有“开基”,没有建成。</p><p class="ql-block"> 直到一百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也信仰佛教,他还派唐玄奘去西天取经,所以到了贞观元年,又正式“建”证果寺(627 年),这一次是建成了。到了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25~1368年)由僧处仁重建,这一次是扩大规模、提高档次。</p><p class="ql-block"> 所以证果寺建成年代应为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从开基到建成经过了漫长的一百多年,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而终于建成的,真可谓“建寺艰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曾经辉煌</b></p> <p class="ql-block">  元朝至正年间僧处仁重建后,明朝大学士、很受朱元璋赏识的宋濂亲笔为证果寺书写了匾额。</p><p class="ql-block"> 汤溪县志载,当时,“佞佛之风颇盛,丛林宝刹,皈依膜拜者既不乏人,乃至乡里之间所在设有经堂,其中法相庄严,香华蓊郁,凡所谓善男信女皆时至而顶礼也。”</p><p class="ql-block"> 又由于汤溪证果寺地处洋埠,商埠附近交通要道,当地人民生活相对宽裕一点,因此证果寺的香火很旺,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络绎不绝。信仰、利益、生活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们自觉地向寺院靠拢,有的就定居下来,于是有了姓杨的聚到了寺前,成了“寺前杨”村,姓郑的聚到了寺后成了“寺后郑”村,寺院的仓库旁边也有了一个村子叫“前仓”。</p><p class="ql-block"> 证果寺有了很大的规模:一是寺院的憎众多,二是寺产盈丰富足。</p><p class="ql-block"> 举一个例子。汤溪当地流传一个“和尚堰”的传说。说的是汤溪箬帽畈(现在的派溪李、东十村、寺前杨、五都钱所包围的一片田地),由于没有河渠,田地里收成不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村民们很希望在箬帽畈修一条水渠,但是,没有政府支持、拨款、下游的老百姓要同上游的地主们、农民们交涉、商量谈何容易? 传说是寺里的和尚想出点子,叫乡民们按预定水渠的路线先撒上草木灰,撒过灰的水稻长得特别好,于是和尚就叫乡民们动手挖渠。上游的地主、农民就去告状,状告箬帽畈的乡民侵占了他们的田产,箬帽畈的乡民说,这里本来就是水渠,是被你们侵占了。县大人如果不信,可到畈里看看。县大人到现场一看,河渠样子俨然还在,立判上游地主败诉,河渠得以挖成。为了纪念和尚的功劳,这条河渠就叫“和尚堰”。</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们可以推想,和尚是“出家人”如果箬帽畈里没有寺庙的土地,他们看破红尘,哪里会主动来多管闲事,强自出头?正因为寺庙在箬帽畈有大量的的资产,所以,开水渠,也是寺里和尚自己的要求。另外,农民哪里有那么多钱,县官和上游的地主的哪里有这么好糊弄? 所以实际上挖渠的主角本来就是寺庙。出钱、出力、出主意当然是他们的事。不过当地百姓也确实跟着受益,还有传说是挖堰的人全部是和尚,一夜之间就把堰挖成了。这当然是传说,也当然是完全不可能。但这总可从侧面反应寺庙里僧众很多,寺产雄厚吧。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说法,朝廷要抄卖寺产,遭到僧众的抵制。寺里有 18 面金大锣,为了不落入官军之手,和尚们就把这些大锣沉到寺后郑的井里了,光金的大锣就有 18 面,是很富有的了。由于寺庙的规模大、影响大,所以当地就曾以“证果”为乡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八、证果寺被毁之谜</b></p> <p class="ql-block"> 如此规模的证果寺后来又是如何被毁的呢?在《汤溪县志》记载:“明嘉靖间废(前志),明嘉靖间闻诏变卖寺产,以充军饷,汤溪证果寺、九峰寺、千峰寺并废”。</p><p class="ql-block"> 县志载:“嘉靖二十七年初税亩分充两浙军饷,浙省倭寇为孽,总制胡宗宪令钱粮加派亩分,於是全浙派粮共 四十七万五千四百余两,而金华分派 七万二千三百有奇。增民壮额至一百三十名以防倭寇。倭寇鸱张郡县多被焚掠,守御兵赴敌辄溃,乃增编民壮以资防卫”。“嘉靖三十七年初税亩分充两浙军饷,田每亩微银一分五厘,田每亩微银九厘。山每亩微银四厘六毫,塘每亩微银七厘”。是嘉靖年间倭寇为祸猖獗外患,倭寇犯境抗倭需要钱!</p> <p class="ql-block">  嘉靖年间(1522—1566)在东南沿海,海防十分空虚,一些重要地段的士兵仅有原额的三分之一,战船十存一、二。致使日本海盗大举进犯。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倭寇杀害的就有数十万人。所以,嘉靖帝在位的四十多年间,是东南沿海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虽然最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涌现了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成功捍卫了祖国海疆安定,有力打击和扑灭了倭寇侵扰和海盗疯狂掠夺行为。</p> <p class="ql-block">  此说似乎与战争有关。不过,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与轻佛重道的明嘉靖皇帝有关。</p><p class="ql-block">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本是佛门子弟,他得天下之后,以孝悌为治国根本,洪武皇帝一心想芸芸众生,天下庶民人人都做到孝悌,以尽除人心壅蔽之妄。鉴于此,洪武皇帝尊崇三宝,虔诚向佛之心。洪武皇帝归天之后,朱家子孙袭承帝位者,莫不尊崇祖制,远近承风,光大浮屠之教。但是,当国玺传至第八代皇帝,也就是嘉靖皇帝手中时,却造就了大明开国以来的佛教之大劫……</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内旧有大善佛殿,其中藏有历代皇帝敕造的金银佛像以及从各地搜求迎进珍藏的佛骨佛牙等物。嘉靖皇帝早就有心拆除,只是碍于诸先帝之为,一时难下决心。到了嘉靖十四年,皇太后提出想建宫另住,嘉靖皇帝抓住这一契机,立即下令拆除大善佛殿建皇太后宫,并命大学士李时、礼部尚书夏言等入视基址。夏言投建言请敕有司把佛骨佛牙搬出大内,埋入无人之荒野,以杜愚惑。嘉靖皇帝颁旨曰:“朕思此物,智者认为邪秽,必不欲观;愚者以为奇异,必欲尊奉。今虽埋之,将来岂无窃发,不如举火焚之,以绝后患。”</p><p class="ql-block"> 圣旨既出,紫禁城中大善佛寺顷刻拆毁,内藏的一百六十九座金银佛像,各种头牙佛骨舍利一万三千余斤,也被尽数搬至灯市口闹市中心,当众焚毁。从此,嘉靖一朝,佛教一蹶不振,各府州县僧亡寺倾。成为了史上有名的最大的毁佛事件。到了嘉靖四十五年秋,已病入膏肓的嘉靖皇帝仍不放松钳制,还不忘下诏顺天府抚按两院,严禁僧尼至戒坛说法。并令厂卫巡城御史严查京城内外僧寺,有仍以受戒寄寓者,收捕下狱。四方游僧,一律捉拿治罪……。</p> <p class="ql-block">  不过在汤溪民间,证果寺被毁的原因,民间有着下面的一个传说。</p><p class="ql-block"> 江西巡抚途径衢江,看到洋埠镇段衢江对岸的红石寺外晒着女人的衣裤,到京后就向皇帝上折奏说寺庙有违道德。嘉靖帝口谕:“抄石寺”。官误听为“抄十寺”,就将附近的十座寺庙都给抄毁了。</p><p class="ql-block"> 整个故事传说是这样:洋埠湖镇衢江段对岸的山峯张有一个石壁寺,有一天小和尚早晨去衢江挑水,遇到衢江涨大水、他看到有一个小孩从上游淌过来,还是活的,他就丢下水桶急忙跑回寺里问师傅:有命好还是无命好,师傅回答他说总有命好、没命人就死了,快去把人捞上岸,小和尚马上跑回江边把小孩捞上岸救了回来,是个女孩,抚养到十二三岁,寺主持说外面女的有花花绿绿穿我们也不能欺负她也给她买花花绿绿穿,有一天花花绿绿穿的衣服洗了晒在寺外面。刚遇江西巡抚途径衢江,看到洋埠镇与湖镇段衢江的对岸石壁寺外晒着女人的衣裤,到京后就向皇帝上折奏说寺庙有违道德。嘉靖帝口谕:“抄石寺”。官误听为“抄十寺”,就将附近的十座寺庙都给抄毁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证果寺“诏废”的原因分析</b></p> <p class="ql-block">  证果寺被毁,汤溪民间有毁庙的说法流传,这应该属民间调侃一类的故事,不足为凭。乾隆志说的很清楚:“查,前明嘉靖间诏废,变卖充兵饷。”至于嘉靖为什么会“诏废”筹集兵饷,倒是值得探究分析的。</p><p class="ql-block"> 宗教与皇权的关系历来就十分微妙,朝廷既要利用宗教,但又要防止宗教过分扩张,如果僧众太多,就会出现与朝廷争人头、争税收财产的情况。如北魏、唐武宗等都曾因为寺庙、僧众过多,影响政权稳定而大举灭佛。明朝朱元璋由一个和尚变为开国皇帝,这种特殊的身份变化必然影响到朝廷与寺僧的关系。因此,明朝从一开始就设立了善世(佛教)、玄教(道教)二院作为官方的宗教管理机构,明面上是重视,实际上是加强控制,防止出现第二个朱元璋。</p><p class="ql-block"> 从史料看,嘉靖已处于明朝中衰之际,登基之初虽推出“嘉靖新政”,努力革除弊端并取得成效,但嘉靖自己很快沉湎于道教,成为“道长皇帝”,新政也是“数行数止”。加上边疆战事不断,尤其是嘉靖后期,东南沿海与倭寇的战事不断严峻扩大,导致朝廷财政无以为继。因此,明史“食货”志提到,嘉靖后期“边供费繁,加以土木、祷祀,月无虚日,帑藏匮竭。司农百计生财,甚至变卖寺田,收赎军罪,犹不能给。”</p><p class="ql-block"> 可见,嘉靖后期,变卖寺庙、寺田已成筹措经费的途径之一。加上浙江地处抗倭斗争前线,抗倭时间长,所需兵饷庞大,所以三所寺庙顺理成章的同时被“诏废”了。这种变卖筹资情况,可能因时因地而为,并非全国性的统一毁寺,因此也很难找到具体的资料记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证果寺白皮辣椒的发源地</b></p> <p class="ql-block">  汤溪、罗埠、洋埠一带位于金衢盆地的中间,地理上的区位使得空气湿气比较大,所以为了更好的排汗,有吃辣的习惯。辣在洋埠古镇是最熟悉的味道,洋埠人样样菜离不开辣,甚至连早餐都有辣椒的踪迹。洋埠辣椒厂腌制的酱辣椒很有名。其色泽紫褐,清香微辣,咸中带甜,脆嫩可口,含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营养成分多种,开胃解腻,风味独特。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辣椒。洋埠特有的沙质和瀫水(现衢江水)的灌溉,使得种出的辣椒有皮薄、色白、味辣的特点,大家都把这种辣椒称白辣椒。当地祖辈有个传说:白皮辣椒是清朝时,在洋埠镇证果寺修行的一个曾经当过大官的北方和尚蔡毓荣带过来种植的。</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蔡毓荣乃兵部尚书蔡士英次子,康熙初年,即任刑部侍郎。先后出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加兵部尚书、云贵总督。正当意气风发之际,却因祸下狱。遇赦后,他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农历二月,蔡毓荣慕九峰之名,追随龙丘苌、徐伯珍、徐安贞、贯休的足迹来到汤溪,却不想九峰禅寺早已破败不堪。是留还是走?蔡毓荣遣散家人和随从,暂住洋埠镇上的证果寺,边化缘边翻修,几个月后便恢复九峰禅寺的香火。期间,女儿蔡琬(字季玉,清代著名诗人,户部尚书高其倬继室)曾到九峰寺拜访,作七律一首:“萝壁松门一径深,题名犹记旧铺金。苔生尘鼎无香火,经蚀僧厨有蠹蟫。赤手屠鲸千载事,白头归佛一生心。征南部曲今谁是?剩有枯禅守故林”。《九峰寺有感家大人》后人注诗曰:“其父蔡毓荣……因坐事被朝廷削官夺爵,自云南回来,到浙江汤溪县九峰禅寺遁入空门。”</p><p class="ql-block"> 云贵总督蔡毓荣在衢江上岸之后第一站先去了证果寺,那年农历二月,汤溪县域霉气很重,当地农民的病很多,却不见好,蔡毓荣在贵州、云南之时已经有了吃辣椒的习惯,他就把随身带的辣椒给当地村民服用,效果很好。从此之后,开始种植辣椒,汤溪菜也因此有了“辣味”这一特点。蔡毓荣在证果寺待了二个月以后,就来到了九峰寺。自从蔡毓荣把白皮辣椒带到洋埠也慢慢兴起了食辣椒的风俗,然后慢慢地传到了衢州、江西、安徽等地。洋埠人经过400多年的种植,把白皮辣椒做成了浙江特有的优良品种,也成了汤溪菜不可缺少的作料。更可喜的是,前几年浙江省农业部门还专门把白皮辣椒种子收藏,防止种子变异。</p> <p class="ql-block">  “证果”是佛教概念,指证入果位,即以正智契合真理,进入佛、菩萨、声闻、缘觉等之果位。通俗解释,证就是到达,果即成就,“证果”就是达到佛教中的某种成就,比如证得佛果、菩萨果、阿罗汉果等等,类似今天读书的学位、文凭一样,也寓意佛教徒不断修行,追求更高的目标。因此不少佛寺都以“证果”命名,全国现存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八大处公园的证果寺、山西介休绵山证果寺以及广州增城证果寺等。</p><p class="ql-block"> 这座兴盛于唐,重修于宋,延续至元明,闻名遐迩的寺庙,于是就这样坍塌覆灭,香火湮灭,从此一蹶不振,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仅仅流传在当地百姓的传说中了。</p> <p class="ql-block">  以上编辑内容根据查找到的古籍资料,聘请傅根清教授古文点校,与汤溪中学原校长丰建林,《九峯》书刊编委贡小兵、《仙舟风采》李有兴等编撰的部分内容,根据古籍资料进行实地采访核对,最后编辑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