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文字音乐: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时间场景:2022年4月南京中山陵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银喉长尾山雀</p><p class="ql-block">外文名:Long-tailed Tit</p><p class="ql-block">别 名:团子,银颏山雀,洋红儿(北名),</p><p class="ql-block"> 十姐妹、十姊妹(南名),</p><p class="ql-block">拉丁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雀形目、山雀科、长尾山雀属、银喉长尾山雀种</p><p class="ql-block">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共有19个亚种。体型纤小,全长10.8-13.1厘米,翅长5.2-6.0厘米,尾长6.0-7.8厘米。该鸟头顶羽毛较丰满且甚发达,体羽蓬松呈绒毛状,头顶、背部、两翼和尾羽呈现黑色或灰色,下体纯白或淡灰棕色,向后沾葡萄红色,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块斑,尾羽长度多超过头体长。雌性羽色与雄鸟相似。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棕黑色。</p><p class="ql-block">该鸟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生活在欧亚大陆各种环境的树林中,群居或常与其他雀类混居,以昆虫及植物种子等为食。分布于自北欧和东北欧,东经西伯利亚至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库页岛),北美和澳大利亚。</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在山雀中体形较小,躯体圆润,尾巴相对地较长,能占到总长度的一半,嘴短而粗;松散的羽毛外观蓬松,雄性成鸟与雌性羽色相似。雄性成鸟头顶和枕侧辉黑色,头顶中央贯以黄灰色纵纹;额、头侧和颈侧淡葡萄棕色;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翅灰褐以至黑褐色,内侧飞羽的羽缘较淡。</p> <p class="ql-block">尾羽黑色,外侧羽片具灰色羽缘,外侧二对尾羽浅褐,有楔状白斑,最外侧一对尾羽的外侧羽片纯白色;颏、喉淡葡萄棕色,喉部中央具一银灰色块斑,胸部黄灰,腹部沾葡萄红,尾下覆羽葡萄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p> <p class="ql-block">该鸟在从爱尔兰至日本的整个古北区内约有19个亚种,表现出相当多样的体羽模式:生活在北欧至日本的北部一些亚种比其他亚种呈现出更明显的粉红色(尤其在翅膀上),头部则为醒目的全白色,而其它亚种在眼上方会有一条宽的深色条纹将头部的白色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p><p class="ql-block">幼鸟头顶及上背呈葡萄褐色,头部纵纹亦较淡;喉、胸和上腹呈锈色,下腹黄灰色。</p> <p class="ql-block">大小量度:(指名亚种)体重♂7-11克,♀8-10克;体长♂122-162毫米,♀143-161毫米;嘴峰♂5-8毫米,♀5.5-7毫米;翅♂59-66毫米,♀61-65毫米;尾Ⅰ85-104毫米,♀84-98毫米;跗蹠♂16-21毫米,♀17-19毫米。(注:♂雄性;♀雌性)</p> <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是常见的森林鸟类之一,多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在中国辽宁东部山区的落叶松林中较为常见,冬季或迁平原;在浙江一带,银喉长尾山雀则多生活在柳树、松树、茶树或竹林间;在新疆伊犁地区,它们繁殖季节活动于针叶林和海拔1000米以上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内,冬季在针叶林中亦可见,但多数下降到河谷次生林一带。</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迁徙</p><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在温带和地中海地区为留鸟,部分冬季游荡。</p> <p class="ql-block">结群</p><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秋季成小家族游荡,至冬季可汇成多达100只的较大群体;在气温低于20℃的冬夜,它们通常蜷缩在一起成群栖息,以减小热量散失(它们的体温始终保持在略高于40℃的水平)。银喉长尾山雀的过冬群主要由一个家庭单元外加一些额外的个体组成,整个群体会维护一片区域。它们虽很小巧,但若为了保护巢区和幼雏攻击入侵者,则异常凶猛。有研究者观察发现,在银喉长尾山雀营巢期间,若沼泽山雀飞到那株树或其附近取食,长尾山雀会即行撵啄。</p> <p class="ql-block">活动</p><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有时还像鹟类一样,掠食空中飞行的昆虫。秋季成小家族游荡,至冬季可汇成多达100只的较大群体;繁殖期成对活动。长尾山雀虽很小巧,但若为了保护巢区和幼雏攻击入侵者,则异常凶猛。在观察沼泽山雀孵卵期间,研究者们曾发现银喉长尾山雀和沼泽山雀有斗争现象,当沼泽山雀出巢飞到长尾山雀正在营巢那株树或其附近取食时,长尾山雀即行撵啄沼泽山雀,而有时当长尾山雀飞到沼泽山雀营巢的树干上啄去落叶松树皮作为营巢材料时,正在孵卵的沼泽山雀闻声即出,急行驱逐,如此争达3日之久,最后沼泽山雀终因不敌长尾山雀雌雄同时攻击而弃巢。</p> <p class="ql-block">食性</p><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主要啄食昆虫;在中国东北地区,除少量蜘蛛和小形蜗牛外,95%以上是昆虫,包括落叶松鞘蛾、天蛾、尺蠖等危害森林的害虫;在秦岭、大巴山地区和四川西南与云南西北部等地,食物中昆虫所占比例都在90%以上,包括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及其它昆虫,也有少许植物。</p> <p class="ql-block">鸣声</p><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叫声细弱短促,似“Jie-jie-jing-jing-jing-jing”,有时为单纯的“Jing-jing……”,常连续多次很少变化。银喉长尾山雀鸣肌的突出特点是喉鸣肌不发达,气管壁较薄,肌肉都比较细弱。</p> <p class="ql-block">越冬</p><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体重只有大约7-9克,由于它们的体温始终保持在略高于40℃的水平,因此很难储存足够的食物来度过漫长的冬夜,尤其是寒冷的冬夜,当气温低于20℃时,它们就需要食入更多的昆虫才能生存,因为无法找到那么多的食物来保持体温,许多长尾山雀会在严冬中死亡,于是它们在冬夜成群栖息、蜷缩在一起,以减小热量散失。一只鸟夜间独自栖息比一群鸟拥挤在一起栖息需要多耗费约25%的能量,而且,单独的一只鸟在寒冷的夜里几乎肯定无法存活下来。</p> <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p><p class="ql-block">世界</p><p class="ql-block">原产地: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等。</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分布于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和云南等省、市、区(留鸟、冬候鸟)。</p> <p class="ql-block">繁殖方式</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东北地区,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营巢繁殖,此时雌雄鸟共同衔取筑巢材料,并不断地鸣叫,特别是雄鸟叫的更甚。一般是雌雄鸟同时到达,依次入巢后再一齐飞去,偶尔也有单独来去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浙江一带,银喉长尾山雀在3-4月间营巢繁殖,巢置柳树、松树、茶树或竹林间。每窝产6-8枚卵,呈粉红白或纯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卵平均大小为15×12毫米。</p> <p class="ql-block">巢呈卵圆形,多筑在背风的林内,置于落叶松枝杈间,巢的一侧紧贴树干。距地面高3-9米,巢口位于侧面上方。巢用苔藓、地衣、树皮、羽毛等,用鳞翅目昆虫的茧丝胶固而成,内垫兽毛或羽毛。巢的大小为:高11.1-11.7,巢径8.4-10.5,巢口径3.7-4.1厘米。巢营造完毕即开始产卵,每天产一枚,每窝9-10枚。卵平均大小为:14.3-15×11.0-11.5毫米,重0.9-1.1克。卵呈白色,缀以淡红褐色小斑,钝端较密集,略成圈状。</p> <p class="ql-block">卵产完后,由雌鸟单独坐巢孵卵。此时雌鸟很少呜叫,而雄鸟则常飞到鸟巢附近鸣叫,雌鸟闻声而出,偕同雄鸟飞去取食,然后再伴随返回,待雌鸟入巢后,雄鸟再离去。也见有雄鸟衔食喂雌鸟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卵经13天孵化出雏。刚孵出的雏鸟全身裸露,呈粉红色,两眼紧闭。第7天开始睁眼,体上各羽域亦开始明显可见。雌雄鸟均担任育雏工作,育雏期为15天,第16天雏鸟离巢。雏鸟离巢后,先由亲鸟在巢区内领飞,习飞多次后才随同亲鸟飞离巢区。</p> <p class="ql-block">银喉长尾山雀有帮忙其他亲鸟孵卵育儿的行为,这类鸟通常多年停留在出生地,一些自己有繁殖能力的银喉长尾山雀,可能会进入其他成对银喉长尾山雀产有卵的巢中帮忙(每一巢一到三只),代替亲鸟孵卵、帮孵卵的亲鸟运送食物、或是为防止外敌靠近而进行警戒,且在雏鸟孵出后还会照顾保护雏鸟,受到帮助的多是“帮手鸟”的父母或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据研究记录表明,协助者(helpers)在孵化开始时或将产完卵时出现开始参与育雏;其中一对的协助者(一巢两对鸟轮候接着喂)很可能是其巢雏被毁而出于本能协助另一窝来喂,单个协助者则很可能是没有生殖能力的幼鸟或暂未找到配偶的个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