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龙门石窟

天道酬勤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 说到洛阳,相信大家都一定不陌生,它可是中国古代十三朝的古都,留下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随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来到景区门口,轻快地走在被游客踏得光亮的、年代久远的青石路上,不绝于耳的蝉鸣声这会儿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伊河西畔,恰逢洪水过境,它不像从前那么清澈缓和了,波涛汹涌显得更为雄壮。 我向远处望去,看到了崖壁上绵延不断的洞窟,密密麻麻,好像满天的繁星。 首先参观的是宾阳三洞,三个洞内都摆放着许多佛像。我将目光投向了最右边的宾阳北洞,洞内盘坐一尊胖胖的佛像,大概高十米。他身边围着几个双手合十、风度优雅的弟子。佛像左手下垂,右手向前伸出两根手指,似乎比了个“耶”!令我惊?不已,这个手势佛祖们也喜爱吗? 后来,一问导游才知道,佛像一开始还竖着大拇指的,这个手印的意思是“国泰民安”。可是大拇指最上方的一节断掉了,而剩下的两根指头中间间隙比较大,就呈现出了这个效果,所以被人们戏称为“剪刀手佛"。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br><br>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h3><p><b><font color="#ff8a00">龙门石窟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font></b></p><br></h3><h5><font color="#ff8a00"> ⅰ 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表现。<br> ⅱ 是对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的完美展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br> ⅲ是对中国唐朝高度的文化水平和成熟的社会的展现。</font></h5><font color="#ff8a00"><br></font><h3>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沿着大大小小的石窟,我继续往前走,爬了很长,而且很陡峭的一段台阶,来到了卢舍那大佛龛前,顿时我感到很安静,仿佛世界上就只有我和佛像了。 卢舍那大佛相传是工匠们依据武则天的形象雕刻塑造而成的,雕刻精湛精美,巧夺天工。从下往上看,佛像嘴角微微翘起,对着往来的游客微笑。但是如果你从右边看佛像,就非常庄重,不怒自威。而后来到左边,却依然还是那幅可亲的样子。 我站在伊河边,仿佛听到满山传来镐子、铁锤敲击石头的声音,那是古代工匠多年的心血。他们锲而不舍地劳作着,才有了这栩栩如生,而又千姿百态的十几万尊佛像。给我们留下了博大宏伟,灿烂壮丽的艺术瑰宝。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点赞欣赏</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