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东同蹄村初小

SCHOOL0001姚小安

<p class="ql-block">  1953年初,当时还在寒假中,姚孝烈母亲就带姚孝烈回到祖籍,小学学习生活就从天水城市转回东同蹄村。姚孝烈记得他回到东同蹄村过了不多天寒假便结束春季开学,母亲领着他去了学校,由于是本村娃学校没有对他进行摸底考试,直接就让他和村中上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娃们一起学习了。</p> <p class="ql-block">  东同蹄村初小就设在村东南的前庙群的庙堂里,只有一到四个年级没有五六年级(那时五六年级为高小),学生人数达到120余名;学校老师也由合阳县委派,老师人数也较多,当年老师有姚荣邦、何天眷、何忠仁、聂秉钓、王道义(百良百西村)、杨世忠(东宫城)、马省山(百良莘村)等。学校的正式名称叫做合阳县百良镇东同蹄村初小。那时南塬各村都没有高小,上高小要到本县的百良镇或韩城县的芝川镇。四年级毕业如果考上高小,就要翻沟或下沟到那里去上。</p> <p class="ql-block">  前庙群的位置在村东南黄河岸崖的边上,地势较高,是为马蹄铁地形的高沿,庙群四周有围墙连接,内有两重庭院,前庭院很大后庭院较小,前庭院为学校的操场,体育课就在那里上。此庭院的北侧是两栋紧密排列的均为五间的大庙殿,前殿原为大厅堂,没有神像,作了学校的教室,后殿塑有多个高大的神像,解放初期依然完好,学生上课时那些威严的神像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陪伴着。前庭院西侧是一排很长的平房,早先做什么用不知道,学校开设后成了老师们的教研室和宿舍,学校的大门就开在这排房子的中间。这个庭院的南侧建有一座面北的高大戏台,东同蹄村每年两次大庙会,其间在这个大戏台上都有戏剧演出活动。收麦前的农历六月十四庙会就在前庙举行,遇有庙会和戏剧演出学校便要放假。戏台的东侧长有一棵很大很粗的皂角树,据说不为人栽而是天然生长,树干三个人是搂不过来的,该树生于何年无人可知,估计它的年龄没有千年也有数百年。其冠极大,前院近乎五分之一都被它遮阴,面积超过了百余平方米。皂角树向东十数步便是后院,有一门相通,后院为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四合院落,南北房屋为山歇式大房,窗户很大,均为教室。两侧的建筑全是半边房子,有的作了学校的库房,有的为教师工作和居住。这个院子据说是村人在1948年东同蹄村解放后专为办学而集资盖起来的,足见东同蹄村人是多么重视文化教育。</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设施十分简陋,上课学习用的课桌和板凳都不是学校统一制作的,而是学生从个人的家里搬去的,因此教室里的桌凳大小不一、高低参差不齐。黑板就是一块刷了黑漆的挂在墙上几块钉在一起的大木板,表面不很光滑,老师就在上边用粉笔为学生写字。学校里没有任何专用体育器材和设备,也有体育课,但内容很简单,就是老师领着学生在校院里跑步或做操以及集体游戏。那时候学校允许同学们把在家中玩的铁环和皮球带到学校里,有时候上体育课老师就组织同学们滚铁环和拍皮球比赛,也是很有趣的。学生的课间活动很单调,除了滚铁环和拍皮球就是相互追逐嬉耍。</p> <p class="ql-block">  学校戏台的背后数十步远便是南洞子,其早先为东同蹄村的南大门,洞子建在高大的村墙之间,为青砖砌面内夯黄土,顶上建有一间房的小庙,内有泥塑小神像数个。因洞子建在高处,小庙又在洞上,在东同蹄村除了姚家寨子它便是第二个制高点,晴天里登上洞顶小庙,极目远眺,数十里自然风光尽可展现目下。东可见滔滔黄河,西能观莽莽韩塬,南北可收双塔于眼中(南是太枣沟对面塬上的百良塔,相距二十里;北是韩城县北塬头寺庙塔,距祖籍三十里)。学校这一边有砖砌的阶梯直通洞顶,每到夏日,滩风吹来洞顶非常凉爽,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登上洞顶乘凉和观赏风景,但更多的是在那上面读书、写作业和复习功课。姚孝烈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只要天气好,课余时间他都会和同班的同学到那上面去玩。</p> <p class="ql-block">  姚孝烈记得在东同蹄村初小上二年级时,一次一个同学下洞子的时候不小心一脚踏空,从砖梯上滚落下来,摔折了腿骨,家长和村人便有了意见,认为这是学校对学生管理不严而造成的。为了学生在上学期间的安全,学校便用长满刺的荆棘堵塞了砖梯,并在下面立了一个木牌,写上‘不准攀爬登高’的禁令,从此老师和学生们就都上不到那洞子的顶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