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羊论古寺,初地访诃林

我一刀

<p class="ql-block">  说起广州的寺院,当数本地四大丛林之首(广州的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和海幢寺四个寺院,被称为佛教四大丛林),广州现存年代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名刹。</p> 光孝寺,是岭南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规模宏大的寺院,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说。 农历正月,疫后初霁,光,明媚又温润。 <b><font color="#167efb">走进光孝寺,感受唐宋建构之美</font></b><br> 作为岭南名刹,光孝寺是伴随着外来的佛教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其独特的形式与传统建筑类型相互影响融合。<br>  《光孝寺志》载:“光孝寺原有十三殿六堂,三阁,二楼及僧舍坛台灯建筑物,号称“十房四院”,规模宏伟,妙相庄严,位岭南佛教丛林之冠”。<div> 唐宋古建筑屋顶坡度远比明清平缓、舒展,修复的山门正是重现了这种唐宋的风格。<br></div> 山门楹联“五羊论古寺,初地访诃林”,可见其历史之久。 <p class="ql-block">  山门内,韦陀护法。</p> 从建筑来说,光孝寺的平面布局是中国传统大型佛寺平面配置的典型,由中轴线起由南往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典、瘗发塔,西面有鼓楼、睡佛阁、西铁塔,东面有洗钵泉、钟楼、客堂、六祖殿等,形成了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b><font color="#167efb">天王殿</font></b><div> 单檐歇山顶,用的是我国南方更为常见的穿斗式架构。<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殿内开门见喜,面对虔诚的香客和随喜的游客,弥勒佛的大肚总在无声间将人治愈亦教诲。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两侧,“风调雨顺”四天王守护苍生,殿背后的韦驮手拄金鞭,面目威严。</p> <font color="#167efb"><b>回廊</b></font><div> 自周至唐宋,大型的官式建筑群,外围会用回廊包围整组建筑群。光孝寺的回廊是90年代重建,采用了唐宋古建筑中优雅”月梁”。</div> 穿过长廊,踏进庙宇,脚步都很轻。 <b>  光孝寺有六样镇寺之宝,分别是大悲幢、洗钵泉、瘗发塔、诃子树、菩提树、东西铁塔。</b> <font color="#167efb"><b>西廊内 大悲幢</b></font><br> 建于唐宝历二年底(826年),八棱单层,石构,实心,通高2.19米,因幢体八面刻有楷书《大悲咒》而得名。它看似普普通通,却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经幢实例,也是寺内现存石刻中最早且绝对年代可考者。 <font color="#167efb"><b>东廊内 洗钵泉</b></font><br> 公元527年,菩提达摩泛海至广州,驻锡此寺弘法,为取清泉,在此开凿水井一口,用以洗钵,故称洗钵泉。 达摩大师是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初祖,因其初涉中土即暂住光孝、休整并弘法,故光孝寺又被誉为“中国禅宗的起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钟鼓楼</b></p><p class="ql-block"> 钟楼、鼓楼,明朝万历年间重修过一次,后又被毁,现在见到的建筑,是90年代参考中国现存的唐宋楼阁建筑为蓝本重建。<br></p> 说起来,鼓楼里面的伽蓝殿,一般供奉的是关公,这里则是真武大帝(据说光孝寺历史上曾一度被改为道观,这尊真武大帝像就是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古物)。 探入翠微妙境,钟楼鼓楼掩映在老榕树的苍翠里,红墙上的树影有光的明黄灼灼,肃穆里也有赤诚。出世与入世,有种不可言说的微妙。 静静体会寺院,会感受到威严壮丽,极具唐宋建筑风格。 大雄宝殿前,祈福许愿的善男信女手捧鲜花(注:不许烧香了),不时来往,好一幅安静详和的太平盛世光景。 大雄宝殿总是庄严,无人时应更显肃穆。<div> 大殿台基左右有一对塔式白石法幢,高约四米,六角七层,很古雅。<br></div> 置身于繁华都市中的古寺,却远离滚滚红尘,当光穿透屋脊与门扉,落在这殿宇,就连袅袅烟尘也缓缓,世俗好像可以静止在刹那的永恒。 <font color="#167efb"><b>石经幢</b></font> <font color="#167efb"><b>大雄宝殿</b></font><div>  大雄宝殿为东晋隆安五年昙摩耶舍始建,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主要是南宋绍兴年间及清顺治年间重修之物,仍然保留了不少宋代建筑的信息: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顶,屋面坡度平缓,有唐代建筑风貌。</div><div> 大殿为七开间,进深六间,全殿坐落在1.4米高的石台基之上,以石栏杆围绕。<br><div> 中国古建筑中,位于建筑最外檐的柱子称为檐柱。唐宋时,对檐柱的常用的处理手法是越向两侧,柱高会略高于中间的檐柱(术语为“升起”),这种手法的运用,直观的体现在屋檐就是从中间到檐角会微微有点自然的弧度。现在的光孝寺的山门、卧佛殿、泰佛殿都明显有运用到这种手法。<br></div></div> <font color="#167efb"><b>南宋木构斗拱</b></font><div>  寺内斗拱与柱高的比例达到1:3至1:2之间,符合唐宋古建筑的斗拱柱高比,其比例远远高于一般明清官式古建。大雄宝殿的正心慢拱之上各向两边出一假昂,形如“八”字,中间是明宪宗赐予“光孝禅寺”匾额。</div> 大殿正脊两端是各一个相向倒立的鳌鱼大吻;在上檐四根戗脊端部各有一倒立的鳌鱼张口咬着脊端;下檐角脊端部各有一条张口吞脊的龙。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石狮子</b></p><p class="ql-block">  狮子,“兽中之王”,因而也被佛教认为是震慑邪魔外道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光孝寺的柱头、护栏上,石狮子却有玩耍趣味的特点,富有灵气的南狮憨态可掬,和北方宫廷铜狮的雄伟霸气形成鲜明对比。宋代开始石狮开始分雌雄,雄的卷发,踩绣球;雌的披发,有幼崽相伴。</p> <p class="ql-block">  大殿四面都有栏杆,但只有北面的是真古董,为宋代遗构;其他三面的石狮原为清代所雕刻,80年代重修时,将其换成仿北面栏杆的样式。只是年代久远,历经沧桑的顽石也难免残缺。</p> 正殿西侧为吉祥殿,这是寺内感受唐宋建筑优雅的屋顶造型的最佳殿宇。 正殿东侧为泰佛殿,里面供奉的卧佛由缅甸白玉雕成,长4米,重6吨,刻的是释迦牟尼涅槃像。 <font color="#167efb"><b>东西铁塔</b></font><br> 在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还有两座铁塔,这是南汉国在广州遗留下来的古迹。 西铁塔由太监龚澄枢建于五代南汉大宝六年(963年),清末时塔殿倒塌压坏四层,现剩下三层。铁塔整体保留唐及以前平面正方形的佛塔造型风格:须弥座由继乘大唐遗风的丰满莲瓣纹下枭混、龙纹束腰及刻有年款上枭混组成,四角为托塔力士;二、三层之间,刻有飞天形象,其姿态动作,让人想起敦煌壁画。 东铁塔是五代南汉主刘鋹于大宝十年(967年)建造的,高7.69米,共七层。这座塔的基座上有盘龙图案和莲花宝塔,铸造得十分精细,这可算是国内发现的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铁塔了。<br>  据史书记载,在清代乾隆年间,这座铁塔上还曾有过千只贴金的小佛像,所以它又叫“涂金千佛铁塔”。<br>  但可惜现在东铁塔一直封存在这座塔殿内,大门紧锁,无法一睹。 东铁塔(网络图) <font color="#167efb"><b>诃子树</b></font><br> 大雄宝殿后,有一株光孝寺的镇寺之宝——诃子树。<div> 诃子,又名诃梨勒,原产于印度、缅甸南部一带的低地平原。光孝寺原址本是西汉南越王赵佗玄孙赵建德的府第,三国时期的吴国虞翻被贬谪居此处讲学,时人称为“虞苑”。因苑中多植诃子树,又称“诃林”,1612年明代区大相所书的‘诃林’一匾曾一直悬挂在山门内侧。<br></div>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求那跋陀罗三藏驻锡该寺,指诃子树谓众曰:“此西方诃梨勒果之林也。”<br>  后来也许是因为战乱等原因,寺内的诃子树一减再减,现仅存一棵(据说此树乃清末寺僧所植)。遥想创寺之初,诃子满园,而今只剩孤树,作为本寺源头的见证物,视其为宝,确实并不为过。 <p class="ql-block">  诃叶光影处,心有慈悲,光也有了形状。</p> 拾级而上,透过殿檐仰视阳光的静好,在素墙之间独自圣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瘗</b><font color="#167efb"><b>(yì)</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发塔</b></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这里还有个名人,就是那位禅宗六祖慧能。</p><p class="ql-block">  当时寺内的住持印宗得知慧能已获五祖真传,遂于公元676年正月十五亲自为其剃度受戒,而后有寺僧将当时的剃发,建塔埋存,此塔即是“瘗发塔”。</p><p class="ql-block">  瘗发塔为仿楼阁式的砖塔,八角七层,高7.8米,形制十分精致,是我省乃至全国至今保留的为数不多的珍贵文物之一。</p> <font color="#167efb"><b>镇寺神木——菩提树</b></font><br> 菩提树又称智慧树,原产于印度,因为有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得正法,因此在佛教中是天地间的第一灵木,而成为寺院中的标配。<br> 在光孝寺大殿后,就有一株参天菩提树。看碑记,才知道这颗古木的来头可真不小,创下多个“史上第一”! <p class="ql-block">  公元502年,古印度高僧智药三藏到达广州,从释迦牟尼佛成道处带来一株菩提树苗,植于光孝寺内,成为了有确切的记载中最早移植中国的菩提树。</p><p class="ql-block"> 据传当时智药三藏曾预言:吾过后170年,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法门,度无量众。<br></p><p class="ql-block"> 唐仪凤元年(676年),慧能果然于此树下受戒,然后登坛说法,开辟了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这颗神圣之树似乎为后来的光孝寺的繁荣留下了一棵种子。</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慧能</span>还有一首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大师的顿悟,使得菩提树名声大振,也为该寺增添了不朽的光彩,自此,南派禅宗自成一派,与北方渐悟禅教一起互放光彩。</p> 柯叶青翠,春的身影已无处不在,阳光洒落成斑驳,菩提也攀满缝隙。这棵一千五百年前移植来的菩提树,根深叶茂。一阵风吹过,树枝在沙沙地响,不是风动,也不是树枝在动,而是我们的心动。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注:此树曾是羊城八景中的“光孝菩提”的主角,可惜它在公元1797年被一场飓风所毁。遗址上的现树是当年飓风过后,监院瑞芻从韶关南华寺移植回来的原菩提树的孙辈树。</i></p> <p class="ql-block">  朝阳一点点爬上正顶,沉淀沧桑的老树,在小巷蜿蜒的尽头,风吹落了所有的叶,留一树风骨于凛冽。</p> <font color="#167efb"><b>六祖堂</b></font><br>  六祖堂在瘗发塔的旁边,建于北宋真宗年间,是为纪念六祖惠能而修建,同样保留了浓郁的宋风。 堂内六祖惠能像为现代新雕。如今,六祖殿似乎更像是光孝寺的文物库房,殿内收藏了宋代柱础、明代铜钟、清代栏杆等许多宝贝,一般不允入内参观。 <p class="ql-block">  祖堂的檐角,还带着些许岁月的黝黑,斑驳的影一寸一寸地前行,谁也不曾言语些什么,却仿佛有呢喃在把光阴倾吐。</p> 观音殿前,菩萨俯瞰众生的慈悲,似倾听,观世间之音,闻世间疾苦,那一滴观音泪怎能不让世人动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风</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幡阁</b></p><p class="ql-block">  明代重修时由原来的睡佛阁和风幡堂合一得名。<br></p><p class="ql-block">  《坛经》记载,六祖慧能自五祖处得法后,15年里避难猎人队中,随宜说法。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p><p class="ql-block"> 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慧能从此公开了身份。</p> <p class="ql-block">  佛门净地,让人心境空灵;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悠然,随心,随性,随缘,得大智慧。 </p><p class="ql-block">  于静谧间,与天地言语。</p> <p class="ql-block">  步履环途,只为一窥光孝寺的全貌,亦寻觅别人不曾探寻的角度,记录樱花盈满的春光。</p> 人间二月春似锦,韶光易逝莫等闲。 看白驹过隙,风起长林。<br> <p class="ql-block">  原来生命可以如此虚掷,在历史遗迹矗立的庭院间,在草木慵懒的季节里,把身心都留给光影的流动。</p> 车水马龙途经,繁华喧嚣走过,热烈的、温情的、匆忙的、虚伪的、悲伤的、慵懒的种种人间,都成了长卷。 拈花簪髻,白发老人,也顾少年。<br>  便让风雨不息,江南唯春。 殿前的那只小猫,让我忽然很想去撸撸它的脸盘子,摸摸它的圆脑袋。 千年古刹光孝寺,见证过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曾几近毁于战火,也曾被日寇、军队、学校占用。<div>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它依旧静静地屹立在越秀山下。<div>  抬眼时,有白鸽飞舞,碧空如洗,纯净又澄澈;<br>  回眸处,“应如是观”,手中的清香把红尘的烟火袅袅,随风隐入云端。</div></div> 如今的光孝寺,殿堂楼阁历经重修,古韵犹存。“旧煎诃子泉犹冽,新种菩提叶又繁”,千年名刹,禅门重地,光景依然,成为闹市中不可多得的一方净土。   一晃千年,岁月残落,万籁俱寂。<br><div>  晨钟暮鼓,敲醒三生。<br></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附录:寺名浮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州民谚曾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p><p class="ql-block">  光孝寺,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109号,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作为广州四大丛林之首,是广州现存年代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名刹,也是中国第一座以“孝”字命名的寺院,寺名历经浮沉,记录在众多典籍之中。</p><p class="ql-block">  据《光孝寺志》记载,光孝寺原为南越王赵建德的故宅。</p><p class="ql-block"> 在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地,世称虞苑,虞翻曾在园中讲学并种植了许多的频婆树和诃子树,称为“诃林”;他死后,家人把他的住宅捐出改为寺,名曰:“制止寺”。</p>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西域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昙摩耶舍到广州,在此建大雄宝殿,奉敕译经传教,改寺名为“王苑朝延寺”(俗称王园寺)。<br>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重修寺宇后,改寺名为“乾明法性寺”。<br> 唐会昌五年武宗灭佛,寺庙被改为西云道宫。<br>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恢复为“乾明法性寺”。<br> 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br>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改法性寺为乾明禅院。<br>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改名“崇宁万寿寺”,不久因徽宗信道教林灵素之说,乃毁佛教,宣和元年(1119),将全国寺庙改为宫观。<br>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27),下诏改称“报恩广孝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广字为光字,改名光孝寺。<br> 明成化十八年(1482),明宪宗赐予“光孝禅寺”之匾额,光孝寺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