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两天看到网上有个征集,“你读过的第1本书”,这让我一下就想起了《老共青团员》。那是我10岁时读的一本书,之所以把年龄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在11岁的时候,家里搬离了我看书的那个房子。</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写的是抗联故事。书中的一些插图,脑子里还有印象,也记得“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句歌词。最清晰的一个记忆就是抗联战士踏着深雪转移,一个当妈妈的女战士把孩子捂得很严,怕他的哭声引来围剿的日本兵。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孩子已被捂死。那时候想象着孩子的可怜,我就盯着炕上躺着的两岁妹妹看。</p> <p class="ql-block">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后来我从未见过这本书再版,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记错了书名,但印象中的抗联故事却是我读书的最早记忆,这一点让我深信不疑。</p> <p class="ql-block">这次重提旧事,我觉得要弄个清晰。网上一搜,真是让人惊喜。那红色的封面,那奔驰的火车头,就是我童年最铭心刻骨的记忆。又了解到这本书的作者叫张林,也是一个抗联战士,因子弹从颅骨穿过,眼睛一度失明,被送到莫斯科治病。回来时以眼睛0.1的度数,拿着苏联高倍放大镜写下了这本书,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哈尔滨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那抗联精神一定是这其中最浓重的一笔。解放后重新命名的一些街道,像尚志大街、靖宇大街、一曼街、兆麟街,是对抗联英雄的纪念,更是对伟大精神的一种凝固。</p> <p class="ql-block">至今仍然觉得李敏老人是心中抹不去的形象:或是穿着灰色的抗联服装,或是胸戴奖章的苏联红军装扮,在一些重要场合出现,都在告诉你,我是一名老抗联。</p><p class="ql-block"> 她是13岁参加抗联的女战士,在苏联受训时,成为中国首批具备伞降能力的女特种兵。离休之后,她在各地演讲,宣传抗联在硝烟岁月所书写的不屈奋斗篇章。并且以自己曾经的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身份,不间断地推动向全国政协提案,建议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并为此竭心尽力不已。</p><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建议终被采纳,教育部对全国教材作出修改,明确了十四年的抗战时间,将起始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改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p><p class="ql-block"> 一年之后,94岁高龄的李敏老人去世,含笑九泉。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东北抗联,同样也不会忘记这位毕生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不舍追寻、不忘传承的抗联女兵。</p><p class="ql-block">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也让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东北抗联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曾经有人说,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支部队像东北抗联那样,无论普通士兵还是军官,几乎随时随地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九一八”沈阳北大营的炮声,开始了东北人的苦难,也拉开了抗日联军奋起抗争的序幕。东北抗联“孤悬敌后”,向死而战,在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情况下,以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民族复兴史上最悲壮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致敬先辈,致敬白山黑水间那场不屈不挠的抗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