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批判到被羡慕——我的丁克之路

走南闯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大概拍摄于1991年,敦煌鸣沙山。图中人物为一外国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不想用丁克这个外来语,直接说不要孩子得了。但为了让标题和文中表述更简略,还是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10年,云南大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现在年轻人的家庭中,不要孩子的已经司空见惯了。但在我婚后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阵,做出这个选择,在世俗眼光中,就明显属于不着调了。前前后后至少是在十多年的时间中,来自各个方面的,一波又一波的,充满善意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各种劝导和批判,不绝于耳。在我以不变应万变的岿然定力下,所有的这些不但最终都被成功化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早已从当年被批判的对象,变成了后来的被羡慕的对象,甚至是学习的榜样。现在再回想这些,不但觉得好多事挺有意思,而且还感觉,人生就是一场由无数次小考组成的大考,而每次小考的答卷中,霸卷的总是选择题,题量大,分值高。甚至可以说,你的人生走向,主要就是由选择题的方向和成绩决定的。</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03年,内蒙阿尔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整这此虚无飘渺的,来实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我是怎样走上不要孩子这条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选择了不要孩子这条路后,我都经历了哪些围追堵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走在这条路上,有哪些利弊得失?是否动摇或后悔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10年,云南香格里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边咱就逐条往下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怎样走上不要孩子这条路的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08年,新疆魔鬼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少年时期,在我家乡那一带,个人要是有点耳聋眼瞎腿瘸之类的生理缺陷,不但容易被人瞧不起,而且一旦与人发生矛盾展开骂战时,这一点就会成为致命软肋,被对方死死揪住不放,各种赶劲儿的骂人话,专往这个地方捅。谁家有这样一个孩子或兄弟姐妹,也会成为全家的软肋,邻里间的矛盾一旦激化,各种骂人也都必往这个地方招呼。但在我家乡的人文和伦理环境中,这还远远不是真正最顶级的软肋,顶级软肋是啥?是因生理原因不能生孩子,或者只生了女孩而没有生男孩。这种家庭被赋予了一个伤害性极大,杀伤力极狠,污辱性极强的专有名词:老绝户。平时,这样的家庭在人前自觉低人一等,大气不敢出。而一旦与他人发生矛盾,只要对方稍微一激动,接下来的话,十有八九就会是“你个老绝户”。其本人一听到这话,要么立马没电,要么恼羞成怒转为暴力攻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09年,云南元阳梯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我,按说是绝对不该走上不要孩子这条路的。可我却偏偏不可救药地上路了。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婚后,并没想不要孩子,只是想先轻松几年,再加上我们两口子又一直处于两地生活状态,所以就想晚几年再要。可晚来晚去,就晚出“事故”来了。我结婚本来就晚,再加上又拖了几年先没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我身边同事朋友们的孩子都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了。小的三五岁,大的七八岁。这些孩子肯定给各自家庭带来了不少的欢乐,但我天天直接耳闻目睹的,却是孩子无休无止的各种哭闹、生病、喂养、接送、花钱托人进好幼儿园好学校。精力上因孩子影响工作,经济上因孩子捉襟见肘,感情上因侍候和培养孩子产生各种矛盾等等。而类似于 “挣点钱都填活这个小犊子了“之类的各种叹息和报怨,也是三天两头能听到。一个孩子,把身边的这些爹们妈们,无不闹得手蹬脚刨,跟头把式,鼻青脸肿。如此种种的耳濡目染,如此种种的“言传身教”,如此种种的活生生血淋淋,进了我的眼,乱了我的心,并逐渐地让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心理边虽然还残存着早年形成的那些类似“老绝户”这样的阴影和老理儿老观念,但由于我已在外地工作多年,支撑这些老理儿的传统环境已基本不复存在,再加上眼前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残酷”现实的反复冲击,所以若干个回合下来,老理儿们早就溃不成军。在这一进一退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不要孩子,从一个念头,慢慢地变成了想法,变成了方向,变成了决心,变成了人生的目标,也慢慢地成为了我们夫妻两的共识——不要孩子,是我们今后几十年生活能过得轻松愉快的最重要保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是这么上的道,信不信由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大概拍摄于2002年,内蒙克什克腾旗附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再说第二个问题:选择了不要孩子这条路后,都经历了哪些围追堵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自双方老人亲戚、朋友同事的各种规劝,自然不在话下,那可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一道一道往前越吧!各种劝说虽是路数条条,头头是道,但归纳起来,也无非就两大类:一是老了怎么办?二是别人怎么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大概拍摄于2002年,内蒙锡林浩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了怎么办?说实话,那时我们既没想那么多,也没想那么远,先把眼前的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再说呗。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大概拍摄于2000年,上海外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别人怎么看?应对这个问题,我在主客观上有三个有利条件。一个是我发自内心的真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别说不是不能生,就是真的不能生,那也没啥大不了的。第二个就是我家兄妹五个,弟弟妹妹们都有了下一代,老人那里孙辈绕膝,虽然仍隔三岔五地念叨念叨,但多是和风细雨,我的压力自然也就小多了。第三个最重要,就是我已脱离了家乡的传统环境多年,既不会因这样的选择给亲人带来太多的波及和压力,同时眼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又不象老家那么传统,没人会因为你不要孩子,对你低看一眼歪看三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00年,内蒙东乌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有了上述有利条件,但有些具体问题也必须要面对,要回答,否则,等着你的只有此路不通。我曾先后在两个“重大理论问题”上被困扰被难住过,而后来也正是由于在这两个问题上取得了“理论突破”,才使我得以继续一意孤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00年,内蒙霍林郭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是如何回答“你太自私了”的指责。我不否认,我不要孩子确实是出于自私的考虑。 所以开始遇到这方面的指责时,的确自觉气短。被怼住得次数多了,就开始想辄。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首先要在理论上寻求突破,从而获得咱们现在常听到的所谓“理论自信”。经过一番琢磨,我还真就理出了一些头绪。有这么几点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1999年,黑龙江雪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私是人的本性之一。应不应该受到指责,关键看你把这个自私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如果是建立在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之上,那无疑罪在该批。但我不要孩子牺牲谁的利益了?我牺牲他人的利益了吗?如果这个他人不包括父母的话,我是谁的利益也没牺牲。就是父母那里,在他们已经有好几个“第三代”缠前绕后的情况下,也谈不上牺牲。我牺牲社会的利益了吗?从理论上说,如果大家都不要孩子,这个社会确实面临无法持续发展的问题。可现实的情况(我指的是在我婚后的那个时期)恰恰是由于人口太多,才把个中国把个地球挤得汗流浃背,危机四伏。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真正威胁不是来自于有几个人不要孩子,而是来自于人口的超负荷。我曾对别人开玩笑说,在这个问题上的自私与否,有四种境界:第一种是不管不顾地猛生,第二种是有计划地生,第三种是不生,第四种是不但不生,而且你本人直接自杀。虽为玩笑,但绝非胡扯。在那时全中国、全世界、全地球都人满为患的情况下,作为普通人,谁如果真的一点都不自私,那你就应该去自杀,这才是无私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舍己为人,这才是对人类发展的最大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1999年,黑龙江雪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说真的有牺牲,那么承受最大牺牲的应该是我本人。天伦之乐是什么?那是任何其它形式的乐趣都无法取代的人间第一乐趣。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人,之所以费那么大的劲、吃那么多的苦、遭那么多的罪,还不屈不挠地、前赴后继地、义无反顾地去要那个孩子,就说明了它有不可替代的乐趣在里面,有不可抗拒的规律在里面。我反其道而行之,我的牺牲不是最大吗?尽管我愿意,但不等于我没有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哼!说我自私,真好意思。你才自私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大概拍摄于2000年左右,宽甸青山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个理论问题,是在一位长辈劝说我时遇到的。他说,不要孩子怎么行呢?人过日子过啥呢?不就是过人吗!你连孩子都不想要,那还过啥日子啊!长辈这话说得当然在理。所以当时就把我整没电了,只好佯装接受。带着这样一个被怼住的“重大理论问题”,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理论攻关”。经过一番揣磨,在脑袋憋出五六个包后,终于算是解开了这个理论扣子:过日子过得就是人这不假,但咱不能只过数量不过质量吧,不能只求繁衍不求提升吧!上辈子活成什么样,下辈子还是活成什么样,一辈接一辈地都挣扎在温饱线上,那叫过得什么日子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大概拍摄于1998年,庄河冰峪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理论自信再次满格。可没想到的是,这次的理论自信,却惹了点小祸。某次,当这个长辈再次如此这般地劝导我时,我就有针对性地活学活用了一番我的理论攻关成果。由于针对性太强,太具体,而又恰恰说在了长辈的软肋上,这下可把他气坏了。尽管左忍右忍没现场和我翻脸,但此后的若干年中,一直耿耿于怀,每每跟亲戚在一起特别是喝点酒后,必会提起这个话题,轻则念念三七,重则各种批判斥责。这扯不!这事儿肯定是我的不对,长辈一番好意,你却往人家软肋上出重拳。你个不知好歹的小兔崽子!自骂一句,权当赔罪。</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大概拍摄于1993年左右,沈阳中山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只能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违章逆行”,那就只能奋力冲破各种围追堵截;既然选择了走这条行人稀少的路,那就该披荆披荆,该斩棘斩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我知道这话说得有点飘,倘若没有前面提到的那些主客观条件,特别是脱离了家乡传统人文和伦理环境那条,可能连个最起码的想法都会胎死腹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大概拍摄于1991年,沈阳浑河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说第三个问题吧:走在这条路上,有哪些利弊得失?是否动摇或后悔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动摇后悔,真的从没有过,一分钟都没有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利的方面,主要就是轻松。思想上的轻松,精力上的轻松,经济上的轻松。干工作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过日子,能玩字当头,想诗就诗,想远方就远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1991年,新疆白杨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弊的方面肯定也有,最明显的一条就是无缘与孩子有关的所有天伦之乐。当然,这完全在我的预料之中和承受能力之内。年轻时,这方面的感觉近乎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近些年,每当看到漂亮干净天真懂事的小孩,就愿意逗一逗,稀罕稀罕。但喜欢归喜欢,如果真要是把一个这样的小孩塞进我的生活,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拒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1990年,四川九寨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很清醒地知道,选择不要孩子最大的弊,其实还没到真正出现的时候。我现在虽然已经算是步入了老年阶段,但由于能跑能撂,生活和生存质量并没受到不要孩子的任何影响。等再过个一二十年,那时的生活终归要逐步由自理进入到半自理,直至到完全不能自理的状态。也只有到了那时,由不要孩子带来的最大的弊,才会突显出来。但是,我对此没有一丝的恐惧。首先是心理和精神上,我觉得天下的好不能都让你占了,我已经有了大半辈子能活得轻轻松松这个“得”,那我就必须坦然地接受人生终场前这段时间的“失”。而且得失相较,我觉得自己已经是大赚了一笔,若再不去承受一点“失”,天理不容,良心不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说了,我相信,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无论是政策还是设施,都会越来越完善,而我们一定会成为其中的受益者。另外再想想,就是那些有儿有女的爹妈们,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好多人的最后一段,也不得不跟我一样在养老院度过。顶多是偶尔有人看望,有人过问,到最后那一刻,有人为你的“拔管”签个字。如此而已的一个弊,那还叫事儿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大概拍摄于2000年左右,本溪洋湖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利也好,弊也罢,磕磕绊绊地已经走过了几十年。让我感到欣慰的,不单是享受到了这种选择带来的轻松,而且我还早已从当年的被批判对象,变成了多数同龄人争相羡慕的对象,甚至还成了一些人学习的榜样。其实,真正被批判被劝戒的那段时间,前后也不过就十多年的光景。近二十年来,更多的时候,当再次提起这个话题时,我早已经完成了角色反转。在相近年龄段朋友的圈子中,不但是羡慕连连,赞誉连连,有时甚至连接近于“伟光正”这样本不属于咱这个阶层敢“冒犯”的词,都能给你用上。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连我妈妈这样思想观念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老辈,甚至也偶尔流露过些微赞许。我就听弟弟妹妹们学过,说我妈有时看弟弟妹妹们养个孩子这难那累时,就曾说过:你哥不要孩子也挺好。弟弟妹妹们有时因孩子的事被弄得焦头烂额时,也会冒出一两句类似的话。我当然知道,老妈和弟弟妹妹们,不过是一时的情绪之话而已,真若重新来过,他们还会照以前的样子复制粘贴一番。但这一时的情绪,已经让我宽慰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04年,内蒙新巴尔虎左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完上面这三个问题,关于我的丁克之路,想说的主要话题也就差不多了。最后还想补充性地再啰嗦几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的年轻人中,选择丁克的家庭越来越多了,以至于社会生育率急剧下降,好多省市已出现人口负增长。而国家的生育政策,也从早年的只生一个,相继变成了可以生两个,鼓励生两个生三个。我个人的观点,从国家发展民族生存的角度,适当丁克没有问题,但丁克太多肯定不行。在目前十四亿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上,还能禁得住丁克一阵子。但再过上几代人,老底再厚实也会坐吃山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04年,内蒙乌兰浩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我对种趋势并不担心。要孩子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本能,即便国家完全放任,我相信也不会举国皆丁。更何况,国家完全有能力根据人口数量的需要,适时调整政策杠杆的强度力度。包括我自己在内,人们选择丁客这条路最重要的原因,是养孩子的成本特别是经济成本太高。一旦国家认为有必要,只要把鼓励养孩子的政策标准大大提高,我想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咱们可以极端性地试想一下,一旦国家制定了养一个孩子就可啥也不干地衣食无忧,养两个孩子就可以啥也不干地过上大康的日子,养三个孩子就可以腰别扁担满街横晃之类的政策,还会有几个人去丁什么克啊!对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04年,内蒙根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作为在丁克路上走了几十年的过来人,还有一点体会也想分享一下。有孩子的人,无论考虑和处理什么事,除了要考虑自身外,还要顾了儿辈顾孙辈。这样做虽然很累,但也同时自然而然地兼顾到了长远和未来。而没有孩子的人就大不一样了。以我为例,也不怕大家批判,我现在考虑什么事时,大概就以三十年为限,三十年以后的事,基本不太关心了。虽然也不能说三十年以后的事,就与我一点关系也没有了,但再有关系,也不会是目前这种皮连着肉,筋连着骨的关系了。当然这种想法也仅限于与个人有直接关系的事。真是涉及到国家发展民族生存等重大问题时,倒还不至于犯糊涂。可惜此类大事轮到我去思考的时候好象也没几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知道这种心态比较自私,可我一个没要孩子的退休老头,一个传统标签中的“老绝户”,你让我一天天的再总去琢磨那些儿子孙子种子千秋万代啥的,现实吗?可能吗?换成你你能做到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10年,云南泸沽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实话说,我这样一个退休老头这样想这样做,也算不上是什么大错,而且对社会也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危害。但在两种情况下就不一样了。一是象我这样想这样选择这样做的人一旦达到相当的数量,那就很可怕了。二是这样的人一旦身居要职, 或封疆一方,或主政中枢,那负面作用可就大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咱就说这个身居要职吧。存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存在,就必然要有什么样的意识。对于身居要职的人而言,党纪国法,使命责任,权力约束等,是他们第一位的“存在”,也是最大最重要的“存在”。而不要孩子只能算是个“小存在“。由这些“大存在”所决定的“意识”,其大方向一定是向正向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也必须得承认,这个”小存在“毕竟还是真实地就在那里,即使再小,也终归不是一个好的因素。谁也不敢保证,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就不会酿出与我目前“只关心今后三十年”相类似的心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10年,云南梅里雪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说啊,丁克之路作为个人选择无可厚非,而作为国家的政策引导,绝对不能往这个方向上用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看,看看,怎么还把这个事越说越严肃,越说越严峻了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10年,云南梅里雪山雨崩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望一下我的丁克之路的未来吧!如果我能活到九十多岁(先打着这个谱,能了更好,能不了也不搭啥),我准备把剩下的二三十年,划分成三个阶段,按三种状态去过。第一阶段是从现在到七十五岁左右,生活状态按“东跑西颠”来安排。也就是继续保持目前的以玩为主的状态,而且是有一定强度的,包括自驾等方式的,东西南北不封边不封顶的各种玩。第二阶段是从七十五岁到八十五岁这段,生活状态按“南来北往”安排。这个“南来北往”与“上个阶段的”东跑西颠“相比,虽然还是以玩为主,但最大的区别是在”跑颠”与“来往”之间。从强度到方式,从时间到距离,“来往”肯定都要比“跑颠”低一个段位。咱得服老不是。第三阶段就是八十五岁以后了,假如真能活到那时候,估计生活状态也只能按“前仰后合”来安排了。所谓的“前仰后合”,是指还能维持穿衣吃饭,起床睡觉等基本的生活自理。什么跑啊颠啊,来啊往啊的,只能“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怎么样,我这丁克之路的后半程,计划得还算相当凑合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拍摄于2005年,陕西延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