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城花暖鹧鸪飞--浙东唐诗名城新昌故事》 娄国耀 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i>西园重教</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既退,于所居止止山庄旁立一轩曰两曲轩。复营东庐墓地,建祖父祠。凡亲族贫乏者,皆有以润之。而戒诸子,则日讨勤俭,盖皆自少年艰苦中得之也。年六十三卒。</p><p class="ql-block"> ——录自民国《新昌县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私塾执教 营建息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刚蒙蒙亮,彩烟乡钟泽村(今回山镇中宅村)笼罩在乳白色的浓雾中。“喔喔喔——”,不知谁家传出一声清脆的鸡鸣声,紧接着全村的公鸡开始此起彼伏地鸣叫起来。鸡鸣声唤醒沉睡了一夜的小山村,村庄逐渐热闹起来:四周传出“吱吜”“吱吜”的开门声,巷子里响起轻重不一的脚步声,村头井池边发出“扑通扑通”的汲水声,还有谁家幼儿响亮的读书声……</p><p class="ql-block"> 太阳缓缓地从东边的山头露出通红的脸蛋,在流动的雾气中若隐若现的农舍,渐渐地清晰起来。村庄坐北朝南,北面最高的位置上矗立着一座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新屋台门。台门建筑考究,工艺精湛,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特别是门楼上方和屋顶的雕花尤为精致美丽。居住在新屋台门的五户人家是同胞兄弟,房子是排行老三的梁葆仁为兄弟们所建。</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生于1844年,字承薪,又字墨春,号西园,别号泽春,彩烟乡钟泽村人。他大器晚成,清光绪十二年(1886)贡士,光绪十六年(1890)恩科进士,同年以即用知县签发湖北,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任湖北天门知县,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卸任。</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25岁那年,父亲病故,此后至入仕,始终由兄弟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为了感谢这份手足之情,他特意遣人送回银两,请人建造新屋台门送给兄弟及其子女居住。他又为每个兄弟各置了十亩田,使他们居有其屋,耕有其田。</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葆仁托病致仕,回到家乡。他没有和兄弟们一起居住在钟泽村的新屋台门,而是带着十几箱行李来到位于灵岩山麓的息庐。灵岩位于彩烟乡(今城南乡)韩妃村与下洲村之间,山势陡峭,树林茂密,上下无路可行。灵岩极像一把太师椅,中间部分稍凹陷,左右两旁各有一座山峰前倾。灵岩前有十里沙滩,东西流向的韩妃江从中穿过。</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在同治三年(1864)考取秀才,先后在韩妃村、下洲村的私塾执教。教书之余,他喜欢到这片沙滩上,或看书,或看景,或沉思,在这青山绿水间享受独处的时光。他在两村执教期间,诲人不倦,教导有方,深得当地百姓的敬重。当地村民为了留他长期在此任教,经过商议,决定把这块沙滩赠送给他。</p><p class="ql-block"> 书籍使人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尽管深处乡野,梁葆仁却心怀鸿鹄之志。教书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他的志向是希望通过刻苦学习获得更大的成就,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他没有接受乡亲们的馈赠。同治七年(1868),在母亲和兄弟的资助下,梁葆仁到新昌鼓山书院及杭州的敷文、崇文、紫阳、诂经精舍等著名书院深造。</p><p class="ql-block"> 在杭州求学期间,梁葆仁结识了富阳的夏涤庵。两人性情相投,成为好友。夏涤庵邀他去家里做客。夏家有很多藏书,求知若渴的梁葆仁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他在此博览群书,眼界大开,学业突飞猛进,被时人称为“浙东才子”。这段心无旁骛的读书时光,为他日后的乡试、会试、殿试以及仕途中取得非凡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似水般流逝的时光中,梁葆仁的年龄在悄悄地增长,转眼到了而立之年。他结束杭城的学业回到家乡。在家人的张罗下,他与同乡岭头周村一位周姓姑娘结成百年之好。成家后,他带着妻子再次来到韩妃村、下洲村私塾任教。</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年(1876),梁葆仁用低廉的价格买下灵岩前的沙滩,在此建造了一座别业。别业背靠灵岩,面对韩妃江,是风水学上“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的上好位置。别业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建在韩妃江上的两排石头矴步。遇到下大雨,江水猛涨,水漫过矴步,就得靠竹筏或小船进出。自古君子多爱竹,梁葆仁亦然,也在别业后院种上竹子,两旁种上果树。如此一来,新居成了一处僻静之地,犹如世外桃源。所有师者都希望自己的弟子能翱翔万里,大有成就,前半生以教书为主的梁葆仁也一样,因此他给别业取名为“息庐”,来自庄生“弟子若有鲲鹏志,师者愿做六月息”中的“六月息”之意。</p><p class="ql-block"> 土地是山川之根、万物之本,是人类的衣食父母。韩妃、下洲两村位于两山之间的峡谷中,原本就缺田少地,梁葆仁买了沙滩,却没有田地。为了有可种植的土地,梁葆仁在沙滩上“淘汰芟刈,堤水之冲其壤,渐静土膏以息,种桑八百,本杂以果蔬,栽以松竹,终成美观”。</p><p class="ql-block"> 有屋可居,有地可种,梁葆仁安家落户后,边教书边学习。同年,他在乡试中获第四十九名。后来,梁葆仁走出彩烟,在天台文明、嵊县芝山及本县鼓山等书院执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悉心藏书 以教泽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说在外多年的梁葆仁回来了,族人或亲友以及附近的居民纷纷前来看望。堂屋里摆放着十几口箱子,这是他从千里迢迢之外的湖北带回来的。几个调皮的孩子围着箱子追逐,梁葆仁立即吩咐家人拿出小点心,引开孩子。</p><p class="ql-block"> 看他似宝贝般地护着箱子,一人问道:“梁先生,箱子里是不是装着珍稀奇宝?”</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点点头说:“是的。”</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人说:“梁先生,我们乡下人寡闻少见,能不能打开箱子让我们看看,长长见识?”</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笑笑,没说话。</p><p class="ql-block"> 大家看他并不恼,有几个人趁机起哄:“梁先生,打开看看吧,让我们开开眼界。”</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也忽然来了兴致,他说:“行,里面是各式各样的宝贝,你们想看哪个?”</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人指着最中间的一个箱子说:“就看这个吧。”</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说:“就这个?不反悔吗?”</p><p class="ql-block"> 大家齐声回答:“对,就这个。”</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拿下挂在腰间的一串钥匙,按序号找出其中一把,打开锁,掀起箱盖,里面竟是满满一箱子书。</p><p class="ql-block"> “啊,居然是书?!”大家有些不敢相信。有人建议再打开一箱看看。</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依言又打开一箱,里面同样是书。梁葆仁说:“箱子里装的全是书,书才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说完,他打开所有的箱子,里面果然全是书。</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永远无法忘记,当他看到同学夏涤庵家中偌大的藏书楼中,一排排书架上陈列着各类书籍时,他简直被震撼了。就是那些书籍,在他面前展现了一片新天地,也是从那时起,他第一次领悟到藏书的意义和价值。于是心底就有了一个藏书梦。</p><p class="ql-block"> 在湖北天门县任职的十二年间,梁葆仁省吃俭用购买各种书籍,数量达一万二千余册。这些书涉及经史子集各部,包括水利专著、医典、文学曲艺以及地方史志等,其中有不少是难得的孤本、善本和珍本,这次返乡的他带回这十几箱书。他走的是水路,一路上最担心船翻,晚上都不敢睡踏实。直待安全到家,他才长吁一口气。</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托病引退时几乎已身无分文。光绪皇帝感念其为官清平,为民勤政,将他在修筑江堤防洪工程时节余的一万余缗赏赐给他,这笔钱成了他唯一的余钱。回到家乡的梁葆仁,看到亲友和族人中不乏贫穷者,就拿出奖赏得来的白银,“皆赈之”,并“告诫诸子,以勤俭持家”。</p><p class="ql-block"> 为了安置带回来的书籍,梁葆仁扩建了息庐,新添了数间楼房,做了藏书楼。他引韩妃江水供家人饮用洗涤,又在院子里搭建了花园水池,和书屋连在一起。书读累了就漫步其间,小憩一番。他还在息庐外添建了“两曲轩”和一座碉楼。息庐地势低洼,又靠近韩妃江,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碉楼能起到很好的防涝作用。扩建后的息庐比原来壮观和气派了很多,梁葆仁把其改名为“止止山庄”,其意取自老子的“止其所止,不得不止”之句,庄名暗含着主人急流勇退,打算在此安度晚年之意。</p><p class="ql-block"> 这批凝聚着梁葆仁一生心血的古籍古书收藏在止止山庄,这里成了清代江浙有名的民间藏书楼之一。为了让这些书籍物尽其用,被其孙梁以忠捐赠给新昌县人民政府。在1958年新嵊并县时,悉数运往嵊县图书馆,现尚有一万余册古籍留在嵊州。</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回来的那年,一群有识之士正在新昌东部的大市聚创建一所新式学堂。该校取名为“知新学堂”(今大市聚知新中学),“知新”之名来源于梁启超定名的《知新报》,“学堂”是遵清《钦定学堂章程》的统一规定。一向崇尚教育的梁葆仁得知后,主动捐赠部分朝廷奖励的白银用作该校建设。</p><p class="ql-block"> 知新学堂落成时,校方负责人邀请梁葆仁写记。他欣然应允,亲撰《知新学堂记》:“……正中讲堂三楹,东翼教习楼各三楹,学舍十二楹,西之翼如东,正前门厅三楹,附门计支应舍九楹……”知新学堂为新昌重点学堂之一,为新昌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我国现代司法奠基人、第一部红色宪法重要起草人梁柏台就曾就读于此。在参与创建知新学堂外,梁葆仁又吩咐妻子周氏将其个人积攒的私房钱捐出,创办道南小学(现回山镇道南中学前身),同时叮嘱其长子梁岸声出资创办钟泽小学(现新天小学前身)。</p><p class="ql-block"> 家风是家庭的灵魂,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梁葆仁一生重视教育的价值观,沾溉浸濡着族中子弟。在其子孙中,创办学校或从教者甚多,如次子梁树声曾主管道南小学,孙梁以忠曾创办永宁乡中心小学及新昌县简易师范学校,孙梁品槐曾任原新天中心学校校长,孙梁品梅曾任新天梁氏小学校长等,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第三、第四代后人中,从教者有近二十人之多。到目前,其第五代、第六代后人中,仍有众多从教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围滩筑田 造福乡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天,从集市上买米回来的管家再次向梁葆仁抱怨,大米又涨价了,这是秋后涨的第三波。冬天不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尚且如此昂贵,待年后,不知又会贵出多少。这期间,每一位来止止山庄的客人,聊天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飞涨的物价。</p><p class="ql-block"> 一天,梁葆仁站在止止山庄前,眺望河滩上的桑园和果园,眼前浮现出当年“淘汰芟刈,堤水之冲其壤,渐静土膏以息”的场景。眼下,那些桑树和果树下,盘根错节的根系已积聚了很多泥土。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有水有泥是粮田的基本要求,水有韩妃江,泥在树根下,何不砍桑移果,掘土取泥,在此围滩筑田呢?”有了这个想法,他又细细地琢磨了一番,觉得完全可行。</p><p class="ql-block"> 江南多雨,冬季是一年中雨水相对较少的季节,此时的韩妃江的水位较低,是难得的造田良机。梁葆仁当机立断,再次拿出朝廷奖励的部分银两,组织韩妃、下洲两村及附近的乡民二百余人开始动工。工程率先着手治理韩妃江,再围滩造田。</p><p class="ql-block"> 工程开始后,往日安静的灵岩一下子热闹起来。每天一早,乡民们肩扛锄头、铁锹,手拿錾子、铁锤,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有人砍桑移果,有人掘土取泥,有人肩挑簸箕,有人抬石运送,有人凿石筑堤……在忙碌的现场,梁葆仁脚着草鞋,手执竹杖,每天亲临指挥。</p><p class="ql-block"> 在梁葆仁的策划和指挥下,“垦欹斜而成平地,去沙砾而为淤田,阡陌交通纵横”,沙滩逐渐变成良田的样子。考虑到韩妃、下洲两村亦无多少粮田,梁葆仁决定扩大改造面积,将止止山庄上游及周围一些荒芜之地也改造成粮田。</p><p class="ql-block"> 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山大旱,整个夏天没下几滴雨。平时川流不息的韩妃江,也只剩下江心一弯水。大批村民家中开始断粮。梁葆仁从黄岩购回大米500石(约75000余斤),赈灾百姓。除了老弱病残者按口粮领取,有劳动力者则以工换粮的方式发放。</p><p class="ql-block"> 围滩造田历时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垦荒成功,韩妃江两岸的十里荒滩变成了百亩粮田。新开垦出来的粮田,除了自家种植部分外,梁葆仁让村民随意种植,按收成适当收些田租。梁葆仁围滩造田的创举,可谓开了新昌早期大规模垦荒造田开发农业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二年秋天,止止山庄前的农田里,黄澄澄的稻穗笑弯了腰。乡民们弯着腰,弓着身,挥汗如雨在阳光下收割稻谷。梁葆仁站在窗前,欣喜地看着这丰收的一幕。突然,他眼前一黑,手中茶杯摔落,随后身躯重重地跌倒在地。家人听到异响,立即赶过来,在他眼前不断晃动的面容和喊叫声,越来越远,越来越远……那年的阴历十二月十一日,梁葆仁因脑中风在止止山庄去世,享年63岁。</p><p class="ql-block"> 21年后的民国16年(1927),梁葆仁夫人周氏病逝。家人将西园先生和其夫人的灵柩,下葬到新昌县与天台县交界处的三州乡车门湾山岗上。那天,从灵岩村的止止山庄到天台县的车门湾墓地,沿途各村设坛祭祀,每户村民家中挂白,以表对这位循吏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梁葆仁已离世一个多世纪。世间再无他的音容笑貌,但他的墓地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他的故事仍在被人们口口相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西园故里 精神薪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最繁荣时,止止山庄的房子有过八十余间,人口增添至四五十人。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现在的山庄只剩下几截断壁残墙。前几天,笔者有意去探访止止山庄,知道大概位置在韩妃村和下洲村之间。当车子驶出韩妃村后,笔者有意留心南面山麓的旧房子,直至下洲村也没发现。经村民指点,得知车已开过头,后又折回。在返回的路上,笔者再仔细看南面山麓的旧房子,待车子再次驶至韩妃村时,还是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止止山庄。直至笔者又折回,看到宽阔的韩妃江上排列着两排矴步,猜测应是此处,再观察对面山麓的周围景致,才在一片仲春的嫩绿中依稀看到一些残墙。</p><p class="ql-block"> 山庄前由梁葆仁改造的粮田,现已全部种上茶树。穿过茶园,跨过矴步,踏上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止止山庄便在路的上头。破败的院落里长满杂草杂树,遮住了低矮的断墙残壁,近距离都不容易分辨,更何况在离此几百米远的马路上。止止山庄已成废墟,唯有一个高大的石门框悲怆地立在其中,彰显出曾经的辉煌。站在止止山庄旧址上,笔者甚是唏嘘了一番。</p><p class="ql-block"> 探访过止止山庄旧址,转身折回山庄前的小路,发现路旁有一排高大的溪丐树。溪丐树高耸入云,苍劲的枝干似一只只巨手伸向天空。它们伫立在这里,迎来无数个黎明和黄昏,在日夜交替中看着山庄从兴盛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都说岁月无情,它果真是摧毁一切美好事物的魔手吗?不,它在摧毁美好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美好事物。笔者一面哀叹古宅衰败,旧迹难寻,一面继续寻访西园先生的老家——中宅村(今新天村)。值得庆幸的是中宅村和止止山庄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面貌,村口设有西园先生的简介及照片,村中保留着与先生有关的古祠堂、古台门等珍贵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 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宅村以西园先生一生恪守的“士志于道,贵学圣贤立品,不得仅取功名,以为一时夸耀”的立世之道,打造成了一个以“好官故里”为主题的廉政旅游线——“天姥清风之旅”的特色站点,其中以先生故居及西园公祠为最具代表性的清廉文化阵地,成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实践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代替着很多旧事物,止止山庄和它的主人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消失在时空中,但是他“继圣贤理学之储,守风流朴茂之规”的高贵品质,不断吸引着后人去触摸,去靠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靠近你时,其实我已经听得见岁月的风声</p><p class="ql-block">在呼啦啦地吹,如你门廊下的风铃</p><p class="ql-block">那舒缓的叮叮当当,轻敲慢慢老去的村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啊,当我手抚你村前的护栏</p><p class="ql-block">屏息,闭眼,一些喧嚣,一些汹涌</p><p class="ql-block">在你的村口,那条路上,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无论从哪个方向走来,对你</p><p class="ql-block">我该对你赞美些什么,在你逼仄的墙角</p><p class="ql-block">我此刻应该是,呼吸着你的呼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西园公祠出来,我突然发现你</p><p class="ql-block">你的时光从来不曾消失,也不曾将你遗忘</p><p class="ql-block">一些故事,总温柔地降临于我的身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邀你入诗,让那些旧时光</p><p class="ql-block">在村前依次走过,等待草木再一次枯荣</p><p class="ql-block">在这人间,有些话,不说,你我已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