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13年10月,衰老的袁世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5年底,袁世凯放着好好的大总统不做,非得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布登基称帝,改元“洪宪”。不料,军、政、商、学、工各界都不答应,纷纷以各种方式反对声讨,尤其是手握兵权的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实力人物,组成护国军,武力讨伐袁世凯。很快,老袁做皇帝的春秋大梦,就被“讨袁”的声浪淹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6年3月23日袁世凯取消帝制,“复位”为大总统。同年6月6日(农历五月初六)病逝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data-track="9">宝光门被白布、白纸装饰。</h3></br><p data-track="11">袁世凯临终前有一句遗言:“扶柩回籍,葬吾洹上。”</h3></br><p data-track="13">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徐世昌等北京政府主政者,从北洋派继承人的立场出发,淡化在称帝问题上与袁世凯的矛盾,没有附和南方护国军的激进主张,不仅充当了袁世凯家族保护人的角色,而且在袁世凯葬礼问题上,作出了按国家元首规格隆重办理的决定。</h3></br><p data-track="17">北洋政府成立恭办丧礼处,为他举办国葬。其灵柩在怀仁堂停放21天后,当年6月28日举办葬礼,并启程由北京运往河南彰德洹上村。</h3></br><h3> <p data-track="20">为葬礼搭建的牌楼。</h3></br><p data-track="22">袁世凯的葬礼是“古今中外、皇、庶、国葬与民葬混合型的隆丧厚葬”,其中尤以清朝皇帝葬礼特色最为突出。比如他是按帝制穿龙袍入殓,其棺材外的“堂罩”也是皇帝规格。而演奏哀乐的乐队,既有民间仪仗,也有总统府仪仗。</h3></br><h3> <p data-track="24">长长的葬礼队伍走出中华门。</h3></br><p data-track="26">清朝皇帝出殡都讲究“净水泼街,黄土垫道”,袁氏出殡一仍其旧。6月28日凌晨,身穿号坎儿、臂缠黑纱的工人用铁锹将黄土扬散于大道中心,象征性地“铺街”。后边又有工人抬来盛着清水的大木桶,象征性地泼洒,凡经过泼洒净水的地方,不准行人再去行走,谓之“净街”。</h3></br><h3> <p data-track="28">葬礼队伍走出前门城楼。</h3></br><p data-track="30">6月28日天亮以后,随着鸣炮108响,袁世凯灵柩从怀仁堂出发,由新华门出来,沿西长安街经长安右门往东,至天安门前折向南上御路,穿过中华门、前门,转向西到达前门西站,在这里乘火车前往彰德。</h3></br><h3> <p data-track="32">葬礼队伍中的花圈。</h3></br><p data-track="34">灵柩抬到新华门外,由32人小杠换成80人大杠,送灵队伍也重新编排,明显扩容。最前为向导旗10面,由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率领警队执旗开道,次为陆军仪仗队一个团、海军仪仗队一个连。袁世凯各种遗物均有专人组队护送,如御座、印玺、衣冠、勋章、照片、器皿、古玩等,甚至包括其生前喜爱的一匹战马。还有各种礼乐队,如总统府军乐队,穿青呢制服,系孝带,奏哀乐。5棚僧道也在经幡引领下,吹奏各种礼乐法器送葬。步行队伍中,尚有不少执绋宾客,包括文武官员、外交使节、清室代表等,执绋宾客女眷则与袁世凯家族女眷一起坐轿子送灵。</h3></br><h3> <p data-track="36">在前门城楼上拍摄,人山人海。</h3></br><p data-track="38">袁世凯灵柩所过之处,沿途军警分列两旁,百姓在街边站立观看,人山人海。新任大总统黎元洪率文武百官在新华门行礼恭送,国务总理段祺瑞等步行送灵至前门西站,送葬队伍计约5000人。</h3></br><h3> <p data-track="40">袁世凯的灵柩。</h3></br><p data-track="42">抬灵柩的杠夫有两班,每班112人,其中杠夫80人、随杠跟夫32人。头班杠夫穿紫红色缂丝銮驾衣,二班杠夫穿绿色缂丝銮驾衣。两班杠夫俱头戴青荷叶式毡帽,上插黄雉翎,土黄套裤,青布靴。</h3></br><h3> <p data-track="45">袁世凯家属披麻戴孝。</h3></br><p data-track="47">在灵柩之前,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袁克定穿麻衣,戴麻冠,左手持魂幡,由两个侍从扶持在灵柩前行走。其他家族男眷均穿麻衣,戴麻冠,亦由侍从扶持,在灵柩后步送。大太太于氏穿麻衣,用麻布包头,手捧“宝瓶”,率领家族女眷,坐轿子跟随灵柩。</h3></br><h3> <p data-track="49">乐队在前门西站演奏哀乐。</h3></br><h3> <p data-track="52">装载灵柩的车厢用纸花装扮,正由工人推着与后面的车厢挂接。因为这列火车要经平汉线往河南安阳,因此在葬礼这天平汉线被命令全线停驶。</h3></br><h3> <p data-track="54">送葬的队伍,是从只有皇帝可以通行的中华门中间门洞走出来。照片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军乐队,后面跟着卫队和纸扎的灯笼。</h3></br><h3> <p data-track="58">送葬队伍穿过中华门、正阳门城楼进入瓮城,再向南穿过正阳门箭楼,转向西到达前门西车站,灵柩在这里乘火车前往安阳。</h3></br><p data-track="60">据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回忆,袁世凯的丧礼费用由北洋政府拨款50万银元来承办,但是这笔巨款仍然不够用,墓地建筑和典置祭田还需要一大笔。为了弥补经费短缺,黎元洪、段祺瑞等人带头捐款,各部总长、各省督军、护军使、镇守使等纷纷响应。他们捐款的数目,绝大多数是1万元,最少的是2000元,共收捐款25万余元。</h3></br><h3> <p data-track="62">袁世凯灵柩抵达前门西站。</h3></br><p data-track="64">袁世凯的丧事花掉了70多万银元。什么概念呢?根据历史学者何家伟的计算,那个年代3万元可以购买2331石稻米,我们进一步推算,70万银元大约可购买53613石稻米。折合到农民种地的收获,这笔花销可抵农民种17871亩地的收入。</h3></br><h3> <p data-track="67">正阳门和前门的改造刚于一年前完成,道路两旁饰以石墩和铁链。当时正阳门仍然由美国军队驻守,从照片中可见数十名美军士兵聚集在城楼西南角上围观葬礼。</h3></br><h3> <p data-track="70">袁世凯灵柩装上火车车厢。</h3></br><p data-track="72">袁世凯的灵柩从前门西站出发,沿京汉铁路南下彰德。6月28日当天,京汉铁路全线客车停运一天,一律为老袁让路。列车开动时,军队鸣礼炮108响。运载灵柩的列车经过保定、邯郸等地,文武官员进行路祭。8月23日下葬于彰德洹上村东北1公里之处。</h3></br><h3> <p class="ql-block">袁林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胜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庄。陵园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璧的构筑手法,是我国陵墓建筑的一个创例,目前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