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夜宿梅州市区,上午起床后,往老城区觅食去,油罗街,凌风路,泰康路这一带基本都是骑楼群,各种各样的店铺都有,满满的人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老电影院早已关门大吉,留下墙上的广告,回忆起那个遥远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侨乡村最有代表性的围屋,南华又庐。方正的外形,四面围墙相护,屋前一条小溪缓缓流过,1万多平方米的屋子,共118间房,分为上、中、下三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墙上两排悬挂的红灯笼平添了几分暖意。100多年前,年仅17岁的潘祥初为了生计,漂洋过海到印度尼西亚谋生,积累了一笔财富,回到香港和亲戚合作开办了“万通安记”——当时香港有名的钱庄。从光绪三十年开始,从海外运回了水泥、石灰、玻璃、铁花等上等建材建造此屋,历时18年之久。潘祥初八个儿子分居“中、兴、伊、始、长、其、发、祥”八堂内,各堂既可独立又可相连,人称“十厅九井”,又有“屋中屋”之称。</p> <p class="ql-block">南华又庐四个大字是其父亲手书,之所以名为南华又庐,也是因为其父建造的南华庐而得。</p> <p class="ql-block">屋内建有休闲之所,左为“莲瑞”,墙书劝勉文﹐左右联曰“青松蟠户外﹐白鹤舞庭前”;右为“鱼乐”,墙绘山居图,左右联曰“清风两边竹,明月一池莲”,为看戏、观鱼、打牌之地。</p> <p class="ql-block">琉璃瓦当</p> <p class="ql-block">大门后的老字画,宣统年间的,保存的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屋内雕梁画柱,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红色娘子军的南府,也在此大量取景。</p> <p class="ql-block">承德堂(俗称“五杠楼”),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为印度尼西亚华侨潘展初建造,五合杠式围屋建筑,依山而建,凹式门楼,雕梁画栋。禾坪有一小花园,别致而又亲切。</p> <p class="ql-block">“德馨堂”是印尼华侨潘立斋于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是一座两堂四横两围龙建筑,房间布局为通廊结构。它利用斜坡,前低后高地建“花头”围龙。两侧附属建筑作杂物间,引山泉水作自来水用,前面有长方形禾坪,禾坪下有长方形绿化地,门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屋后有一座果园,栽种岭南佳果。该屋的特点是两层围龙,内围与外围相通,外围与内围之间的距离较窒窄,地板用三合土夯实。全屋占地面积为7500平方米,共有66间,8厅(道)</p> <p class="ql-block">侨乡村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侨乡村生态风景秀丽,民风纯朴,有31座美轮美奂、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百年客家围屋。村子三面环山,满眼苍翠,小河潺潺,绕村而建的客家围屋鳞次栉比。小小的村落里,留下了不少百年老屋,百年私塾,百年银杏等客家人百年的记忆和见证。</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男丁十六岁则出洋”成为村里的成规,孩子小时,随母亲在家乡生活,入塾读书识字,到十六岁后由“水客”或亲友带到南洋谋生。如今,村里的华侨已经繁衍数代,分布于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华侨、港澳台同胞,经商致富后,不忘根本,先后在家乡建造围龙屋上百座,村庄因此而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侨乡村享有“中国最典型的客家围屋古村落”的美誉,被誉为“客家围屋博物馆”,拥有500多年厚重的历史,是保存客家古民居座数最多、最完整的村庄之一,也是梅县“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历史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