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数学课程改革,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内涵,以及在数学课程目标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这是理解新课标的关键。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核心素养。</p> 一、核心素养的本意 <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的提法源于“Key Competencies”。“Key”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有人翻译成“能力”,但从它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会更确切一点。对于核心素养,尽管不同组织或国家的表述同,但都与“关键素养”“关键能力”紧密相关,都着眼于公民未来发展的需求。</p> 二、中国对核心素养的界定 <p class="ql-block">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可评,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改革是关键。</p> 三、数学中的核心素养 <p class="ql-block">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并解释成是由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 10个核心词提炼而来的,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独立性,较好地凸显了数学学科的本质,在逻辑上也构成一个有机体。</p> 四、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具体表现 <p class="ql-block"> 学生是不断发展中的人。在数学学习中,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征和数学学习内容的特点而定,既要<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考虑到学段特性,也要关注学段间的联系,体现学生数学学习和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标准(2022年版)》把学生的核心素养概括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p><p class="ql-block"> 数学的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p><p class="ql-block"> 数学的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数学的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p> 五、充分认识核心素养的进阶性 <p class="ql-block"> 充分认识核心素养的进阶性主要表现在从“意识”到“能力”,从“初步感悟”到“初步掌握”,再到“掌握”,从宽泛的“推理”,到更具体的“逻辑推理”,充分体现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习内容、认知要求的差异及进阶。</p><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侧重“意识”,主要是指基于经验的感悟,这样的感悟并没有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定义的基础上。因此,在小学阶段,几乎所有的概念都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或者不是以严谨的定义形式来阐述的概念。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则上升为“观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初中开始对概念给予比较严谨的定义。能力、思想和意识之间有差异,课程标准在解释的过程中也分辨了这样的差异。</p> 六、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钥匙” <p class="ql-block"> 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三把“钥匙”——“意识”、“观念”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意识”更侧重基于经验的感悟。使用“意识”更倾向于一种“感觉”和“知觉”。更倾向于一种“感觉”和“知觉”。对感觉的解释是“个体对事物个别特性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经传人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而“知觉”是“个体对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又和某一种感觉相联系,而且往往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不论是数感、量感 还是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数据 意识、模型意识,都需要多种感官参与,需要学生已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的参与。</p><p class="ql-block"> “观念”近似德国哲学所说的“表象”。康德认为纯粹直观就是时间和空间。英国哲学家 J.洛克认为:观念是人意识到的一切心理现象,可分为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由感觉和反省得来的观念最初都是简单的观念,人通过对这些简单观念进行联合就形成各种复杂观念。空间观念、数据观念、模型观念都是相对复杂的观念,强调“关系”“联系”等。</p><p class="ql-block">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一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经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其二指潜在的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是通过学习或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运算能力、推理能力都强调在学习或训练后应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意识”“观念”“能力”的区分使用,关注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和学习的进阶性。</p> <p class="ql-block">【本文是从一个教师角度,个人理解层面所做读书摘记,希望能和大家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