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及学宫是体现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文庙及学宫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移建今址。现存左学右庙的格局形成于宋代,坐北朝南,包括文庙、学宫两组建筑。文庙包括棂星门(遗址)、大成门、泮池、泮桥和大成殿等重点建筑,学宫包括育英门、学池、明伦堂等重点建筑。主体建筑大成殿历代皆有修葺,重檐庑殿式形制,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建筑规格。</p><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及学宫是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一群体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建筑规模为东南七省之冠,体现了泉州作为"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深厚积淀,是古代泉州文教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739-741),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移建今址,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历代兴修发展。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东)学右(西)庙,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和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构成,两组群均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布局。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总体布局由两条轴线组成。现存主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牌坊大门、洗泗桥、泮宫、棂星门遗址、大成门、金声玉振门、。泮池、泮桥、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次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照墙、育英门、学池、东西书斋、明伦堂等,并附建崇圣祠、名宦乡贤祠等各类单体建筑。各组群建筑数量众多、体制宏伟、主从有序,共同组成中轴对称,以大成殿为核心的庙、学两组建筑群,构成一个集入口、前导、祭祀、学署四种建筑类型于一体,包含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的文庙建筑群,建筑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是中国南方文庙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801.3平方米。殿内柱网由内外两排柱组成,为宋《营造法式》中的"双槽",副阶周匝。殿身以48根白圆石柱承托。正面殿前檐下有浮雕盘龙金柱两根和浮雕盘龙檐柱六根。殿顶铺黄色琉璃瓦,殿宇梁架为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横架与纵架俱用圆木,又称"圆作厅",铺作总高为柱高的</p><p class="ql-block">34%,内外檐保持真昂形制,出檐深远舒缓,为典型的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最尊贵的宫殿建筑形式,基本上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原貌。这种形制是古代最高的建筑规格,也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仅存的,规格之高为全国孔庙罕见。</p> <p class="ql-block">泮宫屋顶展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