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里的妈妈

黄国良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烛光里的妈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一一献给妈妈七十寿诞</b></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个好日子!爆竹声声,明烛高照,家人们欢声笑语齐聚一堂,祝福我的母亲七十寿诞!</p><p class="ql-block">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衷心地祝福她老人家身体健康,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的母亲。从记事起,母亲好像从来没有休息过。原来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每天上工下工,田间劳作,挣着每天的5个工分,为父亲减轻肩上的重担。那时,全家八口人,只有父亲、母亲每日早出晚归的辛苦劳作,才换来一日三餐勉强的温饱,虽然每年过年时往往还欠着生产队若干钱粮,但至少我们几兄妹在父母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只是苦了父母亲,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向天而作,向月而作,佝偻了脊背,霜白了两鬓!</p><p class="ql-block"> 后来包产到户,各家分到了责任田,可是我们几兄妹仍尚小,不能参加主要的生产劳动,只能放牛、打柴…可父母亲更加辛苦了,为了侍弄好那几亩田,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活,他们烧过窑,搞种植养殖,摸鱼捉虾,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们创造条件。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通红的窑火照耀下,父亲在泥窖里打砖坯,母亲则挑着两个水桶去浇窑水,窄窄的砖场小路两边,两条清晰的水路往前延伸至窑顶,背阳的一面,那清冷的寒霜正怒放着,仿佛灿烂的春花!那砖窑的顶上,正弥漫着迷蒙的水汽,湮没了母亲颤颤的身子!</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会煮饭,以前家里的饭永远都是奶奶煮,她只会做外面的事。她深知粒粒辛苦的道理,在家从不乱花钱,她总是把老大穿小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穿小的给老三,如果有人给我们一些衣服,她总是改好先给老大。家里其他的开销也总是要计算好。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每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早早备好年货,可母亲却总要捱到小年之后才动手,生怕我们这些小馋猫偷吃了到过年招待客人时"缺货″。后来,家里条件好些了,但母亲这勤俭的习惯却一直没变,直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一个良善达礼的人。母亲没有读过书,只是在四十多岁时上了一周的扫盲夜校,可却不影响她良善达礼。</p><p class="ql-block"> 虽然那时家庭条件不好,但母亲总是乐意将自家种的菜送给左邻右舍吃,也愿意热心地帮助每一个有求于她的人。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一对外地的夫妻带着一个孩子回娘家,由于天黑路远,走到我们村时已是万家灯火(那时交通极不方便,外出时很多人都还是靠11路公交),于是就到我们家借住,母亲看他们带着一个孩子风尘仆仆,不仅给他们铺了床(让我们到别人家借住),还给他们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第二天,这对夫妻千恩万谢,感谢母亲的招待。又有一次,我们隔壁村的一个孩子患了重疾,他的家长来我们村募捐,母亲听说了,二话不说捐出了100元。虽然钱不多,但这时,母亲已经患病十多年了,父亲也因病不能参加劳动,母亲自己已没有了收入来源,可她面对苦难,面对别人热切的期望,总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拳拳之心,良善之举,尽在每一言每一行!</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她不向苦难低头,总是用柔软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盖起遮风蔽雨的茅庐,用自己的勤劳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她不向命运低头,在她五十四岁那年,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那天,正是蜜桔节开幕第二天,母亲一早就领着十几个帮我家收桔子的人去收桔子,可刚到桔园,母亲就满脸通红,缓缓地倒下了,幸好当时我们都在身边,于是我们一边抬着母亲一边打着120,待到医院检查,医生通知我们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很大,情况特别不理想,这不啻一声惊天劈雳,瞬间将我震晕!接下来一个多月,从南丰到南昌,我陪着母亲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而今,虽然母亲已不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了,但她恢复得和我们无别,日常生活早无大碍,更是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风雨五十年,携手共人生!今天,在母亲七十寿诞的日子里,让我对天祈愿:我最亲爱的双亲,愿你们今后的生活再无心忧,鲜花相伴,尽是坦途,执手夕阳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