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敦煌“年”年文化,在敦煌多姿多彩过大年——西关小学二(1)班

张晶

<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 <p class="ql-block">敦煌习俗之——除尘</p> <p class="ql-block"> 在敦煌,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俗称扫尘土。那么过年为什么要大扫除呢?年前大扫除是很重要的习俗,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日前后。</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民间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p><p class="ql-block"> 年前大扫除是汉族重要的传统民俗,象征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古代汉族人民为驱除病疫,把大扫除作为一种隆重的宗教仪式,自此以后,大扫除就作为年前的重要习俗之一。</p><p class="ql-block"> 扫尘土习俗与灶神也有关系。灶神是住在灶经堂里的`,灶经堂就建在烟囱边,一年的烟熏火燎,里面到处是烟煤。趁着腊月廿三,灶神上天,人们就把灶经堂打扫干净,等到灶神大年三十回来,看到灶经堂里面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还贴上自己的新画像,自然十分高兴。</p> <p class="ql-block">敦煌习俗之——贴春联</p> <p class="ql-block">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p><p class="ql-block">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p><p class="ql-block">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p> <p class="ql-block">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除夕,辞旧岁,迎新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习俗。</p> <p class="ql-block">敦煌习俗之——拜年还有孩子们最喜爱的拜年红包</p> <p class="ql-block">来自孩子们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春节的钟声缓缓敲响,送走了旧年的回味悠长,迎来了新年的热情绽放,借着一声又一声吉祥的钟响,为我们送上最美的新年祝福,祝福大家万事如意,兔年吉祥</p>

春联

除夕

大扫除

习俗

敦煌

桃符

灶神

经堂

春节

家家户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