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这条韶城最有代表性的老街——风度路现在早已变成时髦的步行街。其实整条路并不长,却分为了三段命名,分别是风度南、风度中和风度北。本篇着重写未列入步行街的那段风度北路。因为从小在这里长大,它对我影响很大,它承载了我大半生的喜怒哀乐。许多往事现在依然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下面结合逛街时随手拍的(对我来说是一张张地标性的)照片,来回忆一下(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条街的景色可能也不肖一顾)。</p><p class="ql-block"> <i>先从西桥街口进入,边散步边拍照。今天是春节最后一天假期,天气虽冷,步行街依然热闹,先欣赏一下这两个卖艺人的热播吧:</i></p> <p class="ql-block"><i>转入东堤中路,〔百年东街〕就不逛了。看看天主教堂吧。</i></p><p class="ql-block"><i>它恢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连个路边指示牌都没有,记得那时老爸在世(他是个信奉天主教的老教徒,也担任过市北江区政协委员),一开始便帮手打理过天主教堂有关事务。复牌那天他只好在一张大白纸上用毛笔写下“天主堂”三个字,还叫我帮手去把它张贴在街边一条灯柱上作指引——字写得并不漂亮,现在想起来有点滑稽可笑。</i></p> <p class="ql-block"><i>现教堂早被周边高楼包围。外人难得一见其真面目,我记得小时候进去过一两次,老爸去世在这里做弥撒那天去过,以后就再没进去过了。</i></p><p class="ql-block"><i>礼拜堂里面有一小钢琴房,只能从容一个人上落、盘旋在一根粗大园柱子的木楼梯上去,当时觉得很奇特!</i></p> <p class="ql-block"><i>教堂占地面积不大,但也建有神父、牧师或姑娘们住的房子,样子与这差不多(全部为灰黑色青砖仿西方风格,看窗户的百叶窗就知道)。</i></p><p class="ql-block"><i>记得有个叫“潘姑娘”的神职人士,一生不嫁,五、六十岁了都不显老,心慈面善。那她时常来我家。我们也跟着老爸老妈叫她“潘姑娘”。</i></p> <p class="ql-block"><i>转入青石街(现叫东堤横街),下午四点左右觉得肚子有点饿,于是找了间老字号吃了碗云吞面。看照片有点出名啊。</i></p> <p class="ql-block"><i>上面那间〔常平竹升面〕名声不小,去年来品尝过,觉得徒有虚名。于是帮衬了下面这间。</i></p> <p class="ql-block"><i>吃完面左拐几步路,见到下面这间经营了几十年的〔发珍〕烧腊店,现已改名易主了。它离我们以前的家很近。</i></p><p class="ql-block"><i>青石街现在大概有二分之一的铺头做了饮食。故被本地人称为美食一条街。</i></p> <p class="ql-block"><i>街口这门拱刻的是〔北直街〕,名副其实的“不直”,它狭小而弯曲,许多网友进去拍照片怀念老韶关。我也拍过,觉得也没啥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从街里的一个小门可以走捷径进入韶关一中校园找同学玩。更记得六十年代,在临街的现在这个门拱的地方,设了个自来水公用龙头,派了个老太婆掌管。那时两分钱买一担自来水。我母亲不知怎么搞的,家里的水桶订做的特别大,木桶壁厚又很薄,容积比别人家的要大不少。那看水的老婆婆当然看出来了,每次都不给我灌满(以一担水为单位收钱的)——我倒也感激她,因为我经常要到这里买水挑水,为我减轻了肩膀上的压力。当时我才十三、四岁。</i></p> <p class="ql-block"><i>还记得北直街口傍边这间糖烟酒商店,以前叫做〔江福记〕,老板有个女儿与我是八小的同班同学。看起来私人物产是受到保护了,老房子还在,门面大小没变,变的只是招牌,所以我还认得。</i></p> <p class="ql-block"><i>〔江福记〕斜对面(下图拍摄地)就是我们的旧居所在地段了——风度北路。街那边的老旧民房近百年未被拆建,其陈旧斑驳的样子基本没变,只是没有了儿时高大上的感觉了,而我们这边的房屋后来却给政府和开发商征用了——</i></p> <p class="ql-block"><i>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些建筑的顶部还保留有醒目的人物或花卉雕塑装饰——现还记得那个镶嵌在三层屋顶张开大肚皮的微笑的“弥勒佛”,俯视着路人的造型。</i></p> <p class="ql-block"><i>上图那排房子对面,这棵树的位置,大概就是我们旧居所在地了(离别时的门牌号是风度北路111号),因为城建旧改征用,街这边连片好几户人家不得不离开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了。</i></p> <p class="ql-block"><i>我们的旧居就是被广建和开发商征用,被推平后拖了好几年,拆建成现在这栋大楼——如果当时选择回迁,家里的老人也享受不了多少年。所以只拿了拆迁补偿费,放弃了回迁。</i></p> <p class="ql-block"><i>从旧居往南行百米左右,就到了以前市机械工业总公司大楼。可能为了减少西晒,其阳台全部往北倾斜了一个角度,当时觉得有点另类。我岳父母一家曾在里面一座楼房住了好几年。</i></p> <p class="ql-block"><i>这黄色楼房就是我老婆一家当时住过的地方——与她结婚后忽然发觉走亲戚太近太近了。有好有不好吧。</i></p> <p class="ql-block"><i>走出来看街对面,是东堤横街口。左侧那幢大楼原来只是低矮楼房,楼下卖过家私,我的妹妹曾在这里工作过。上班最近就数她了。</i></p> <p class="ql-block"><i>顺着上面大楼往左为风度北路的南向末段。先经过有名的〔中华新街〕就会看到一间现存市区最老的医疗诊所。</i></p> <p class="ql-block"><i>这诊所现在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小时候生病,母亲带我进去过几次。也有位老同学(女)曾经在这工作过,现在也在广州定居了。</i></p> <p class="ql-block"><i>往南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风度北与风度中的十字路口了。文革前的风度楼(半截子遗留建筑)就坐落此处;后来被拆除了,可惜。照片所示为中小学一个同班同学曾经的旧居,我跟他很要好,两家离得近,所以经常来他这里玩。现在也定居广州。</i></p> <p class="ql-block"><i>站十字路口给风度北路拍了张照片。可以看出,它不长。</i></p> <p class="ql-block"><i>站十字路口往东拍的可以看到风采楼的风采大街。去年带儿子一家三口来打过卡。风采楼风采依旧,它和我一样,见证了这座生我养我的山水之城的变迁和我的故事。</i></p> <p class="ql-block"><i>风采楼风采依旧,而我们已经老了。故事以风度北路为主,暂告一段落 。</i></p> <p class="ql-block"><i>用一张去年春节带小孙女等亲人在风度北路111号追忆旧址旧事所拍的照片作为结束吧。谢谢有您阅读——The end</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