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境内国宝“摩崖石刻”隐藏的秘密

善文寻古游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宁温泉山谷我来过多次,第一次来是刚工作没多久,随单位机关总支党支部安排来参加集体活动,后来是陪家人来。每次来最重要的议程就是泡温泉,而我的另一个私心是欣赏摩崖石刻。这是云南境内最集中,最密集的摩崖石刻群,就如同广西最集中的摩崖石刻是桂林普陀山七星岩,每一个省都有一处最受文人雅士欢迎喜爱,登临选胜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安宁此地地处交通要道,是古时昆明通往迤西的咽喉,这里不仅是陆路要冲,水路交通也发达。山谷间有一条河流穿过,河名螳螂川,<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滇池流向西北</span>,可乘舟抵达昆明城(水路相当于现在的高速路,当然费用也更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往返省城和滇西的游人大多在此地作停留,所以名胜古迹众多。</span></p><p class="ql-block">古时的螳螂川河道宽,流速较缓,风景如画,两岸“柳市村村接,松灯点点明。家家倾蚁酒,夜夜鲙鱼羹。”(明杨升庵《螳川独泛 其一》)“一片螳川水,纡回入大江。浮将碧鸡色,飞上木兰艭。我甫来京口,人先去石淙。风流两地尽,惟有浪舂撞。”(清·袁文揆《过安宁有怀》)</p> <p class="ql-block">今日看螳螂川,河瘦水浅,冷清沉郁。即使是遇到雨季,水流量跟明清时期相比,也肯定是浅了很多很多。河面也窄了不少。那时没有现在河两边宽阔的路,游人乘船而至又或者只有小道可以攀爬而行。当年放舟寻幽,<span style="font-size: 18px;">“韶光满眼莫惜醉,几个扁舟乘兴来。”(明代杨慎《新春始泛歌》)</span>确是另一番我们现在想不到的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从金方温泉酒店出发,顺着导航步行十多分钟,过道闸杆即抵达<span style="font-size: 18px;">螳螂川东岸凤山石壁,</span>从南往北走,首先看到的是“飞岩”二字,“树藩陈钟书题”(钟书二字已经残损)。然后看到的是“九曲龙窝”,没有落款,地面上立有“扫码了解摩崖石刻”,打开微信扫码,却不灵。再看右侧,我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和书法:许弘勋(康熙年间任云南按察使,善书法,与云南草书大家阚祯兆为密友)书写的“清啸”,语出《晋书·刘琨传》:“琨乃乘月登楼清啸。”唐·李山甫《兵后寻边》诗之二:“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鸱清啸伏尸堆。”语指溶洞或山谷传来清越悠长的啸鸣声。</p> <p class="ql-block">下方是辛巳仲春,絅庵书“寒谷”二个大字,并作了详解:“此洞深不可测,内有碧玉,上含青泉,每遇雨多流水,其寒冷沁人心脾,故称寒谷。”絅庵,即康熙年间云南按察使石文晟。这里过去应该是一个著名景点,可惜山洞洞内黑暗,后来修路,也填高了不少,我不敢钻进去探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洞口上方“是亦飞来”,长白石成峩题(石成峩,正白旗人,监生,雍正元年任江西布政使,他到云南时任的官职应该也不小。)</p> <p class="ql-block">右侧有李根源哲嗣李希泌篆书题写的碑记“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侍家君与张仲年,林隐青两世伯来游,奉命题石,李希泌篆。”林隐青是谁?最后再提。</p> <p class="ql-block">另一洞口,有康熙甲戌(1694年)夏天,一位叫马祥的官员题书“雨间傲*”最后一个字或者更多的字被埋在了土里。</p> <p class="ql-block">潘阳范承勋题有“玲珑玉”三个大字,最为醒目大气,雄健敦厚。不愧是云贵总督的书法。还有石文晟题写的“钟乳洞,洞有钟乳石,水涓涓下滴,试目明亮,若盛以煮药,为效更速,离数尺有石笋,其顶亦有水,内测幽邃莫测,不能复入。”这一介绍说明这以前是一大景观,诸多名人对此盛赞不已。这一不起眼的景观,原来还隐藏了许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再看,宣统元年,李根源题“石淙”二字。李根源,腾冲人,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界爱国名士。晚年客居苏州,遍历苏州西部诸山访碑,著有《 吴郡西山访古记》。被称为“近代苏州访古第一人”,他是一位非常热爱历史文化景观的官员。</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北,就可以看到大片的摩崖石刻。不能一一细数。有袁嘉谷题“石林”,“琼宫”“景物宜人”“问渡渔人”“天然图画”“螳川仙境”等。还有石文晟题的“云窝。余乘暇休沐,辄与农人较晴量雨。里老咸指此洞以为占,岁多旱则云莹皎;多雨则云叆叇;晴雨匀则云常彩色,因以志之。长白石文晟”。可见这里的奇观如此引人入胜。有王继文题书的 “十洲分胜”,还有康熙庚午(1690年)春于三贤题的“桃源可问”。</p> <p class="ql-block">范承勋、王继文、许弘勋、石文晟,于三贤都是吴三桂之乱平定后,到云南任职的高级官员。范承勋(1641~1714),字苏公,号眉山,辽宁抚顺人,隶属汉军镶黄旗,清朝开国元勋范文程第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任云贵总督, 史书上对他在云南所做的政绩有不少纪录中,范承勋不仅能征善仗,而且治理有方,在稳定云南政局,改善民生上有着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王继文,康熙十三年,王继文从候补参政道的位子上被任命为云南布政使(从二品)“从师进征”,讨逆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二十年六月王继文升为云南巡抚,康熙二十五年丁忧归故里守孝,三年之后( 康熙28年)王继文再次出任云南巡抚,到了康熙33年接任云贵总督至康熙37年冬以老病归里。王继文在云南工作20年,有政声,深得民心。对于他的事迹我曾专文写过,他是我内心最为亲和的云南清代官员。</p> <p class="ql-block">许弘勋,辽东人,字元功,为避讳清高宗(弘历)之弘,亦将弘写为宏。许氏于康熙二十五年出任云南按察使,尤锐经济实务,为官秉明廉慎,颇有政声。许氏尤擅大字,苍劲有力,草书潇洒不羁,笔走龙蛇,云南多处留有他的题刻。</p><p class="ql-block">于三贤,“康熙二十二年,正黄旗,以御史陞任云南布政使”。</p><p class="ql-block">石文晟(1643~1720),长白人,字公著,号絅庵,汉军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九月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任云南巡抚。从他在安宁摩崖石刻上的几处题刻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注重细节,讲究渊源出处的文化官员。过去,我低估了他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范承勋与王继文做搭档,于三贤,许弘勋辅佐;范承勋走后,王继文又与石文晟做搭档。他们在云南做了很多事情。大观楼、翠湖公园海心亭的兴建,曹溪寺、华亭寺的重修等,都出自他们的手笔。这些题刻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昆明之外的区县,对安宁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的重视。他们为战火洗炼过后的云南重建家园,在抓民生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行孔孟之道,开启“云南太平盛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之前提到康熙时期长白石文晟题刻,康雍时期长白石成峩, 还有长白石得礼题“无心出岫”,表达了他无意于功名的想法,这三人祖籍都来自遥远的“长白”东北吉林,皇族血统,应该是“一家人”,代考。</p> <p class="ql-block">整体看下来,摩崖石刻主要分为明代文人题咏、清代题刻和民国题刻三个部分。明代文人的题咏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右副度御使巡抚云南的何孟春题刻“听泉”,这是安宁摩崖石刻有时间年款最早的一块石刻。</p> <p class="ql-block">何孟春(1474-1536),字子元,号燕泉,湖南郴州人,正德年间以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巡抚云南,期间平定了十八寨造反的蛮人阿勿、阿寺等,奏准设立了永昌府,增设了五所长官司,五处防御所,登录战功。祖父何俊,曾经做过云南按察司佥事。他对云南有感情,也是对云南有贡献的一位人物。</p><p class="ql-block">在“议大礼”事件,时任吏部右侍郎的何孟春也参与其中,被贬官任南京工部左侍郎。此后何孟春屡次上书称病告老,淡出朝野。杨升庵到“云南”,也许带着他的“介绍”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孟春</span>“燕泉”名字的得来,还有一个典故,说何孟春住处有一泉,因燕去水干、燕来水满而得名燕泉,人称为燕泉先生。可见何孟春尤为爱泉。安宁摩崖石刻郁郁葱葱,难道是“因泉而起”?!</p> <p class="ql-block">杨升庵到了安宁,也在何孟春题刻的不远处,写下“不可不饮”,这小小的四字,今天被游人视为安宁摩崖石刻的点睛之笔,但他当年的书写,也许也包涵了他在“听泉”面前的谦逊和补充……</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云南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李焘题下“虚明洞”。这一年是他刚到云南任职不久。百度百科介绍他万历四十七年升云南巡抚,有误。李焘“升云南巡抚,开辟西路千五百里,垦田万顷,増盐饷千余。滇僻界缅甸,军民顽梗,焘治理七载,囹圄皆空,膏润不染。晋都御史。”可见,他也是云南遇到的难得的好官。同是万历年间,仝翁题记:“此洞深入里许,*人不知也,暖莫山*泉源,于*曰长源洞,”这里点名了洞的名字,以及内部情况,李焘所题的“虚明洞”应该也是对溶洞的早期命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明崇祯年间云南巡抚姜思睿题“醒石”。抚仙湖著名的界鱼石上的诗文“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其时大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云南也动荡不安,他写下的“醒石”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也有对和平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题记,已经大体明了整个安宁摩崖石刻,是围绕山泉和大溶洞而展开。泉水清甜可饮,溶洞内部有几里之长,神秘莫测,有佳处妙景,引人入胜。现在大一些的洞口都有围挡封堵,官方选择封闭,不对外开放,可能是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时期的题刻,除了前边提到的清初官员范承勋、王继文、许弘勋、于三贤,石文晟,还有康熙五十四年(1715)出任云南巡抚的甘国璧题刻“太和元气”;安宁知州高珍“龙气蒸云壁 春风卷雪涛”;咸丰年间,南海罗树勋写“藏修游息”等。</p> <p class="ql-block">晚清民国时期的题刻,还有袁嘉谷题的“太古有意”,周钟岳“探秘龙威”、陈古逸“暖叶邹律”、民国时期昆明马骢题的“可人”;民国宣威县长孙嗣煌题“留云”; 民国三年顺宁袁恩锡题“三生有幸”等。</p><p class="ql-block">有一块李根源题值得看重:“宣统三年闰六月二十日,与蔡锷、罗佩金、李烈钧、赵康时、刘存厚、方声涛、廖寿涛、同浴碧玉泉,李根源记。”宣统三年即1911年,,就在他们同浴碧玉泉两个多月后,他们揭竿而起,掀起重九(农历9月9日)起义,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于昆明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接着促使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满清王朝结束。短短的一批游记,铭刻了云南近代史辉煌的一章。</p> <p class="ql-block">西头,最不起眼的角落有林虎题“民国十七年同张一尘、李根源、李书英、何汉、叶光黄、李希泌同游,林虎题。”很庆幸,没有被翻新,原汁原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虎是谁,即开篇提到李希泌题刻里边提到的林隐青(1887—1960)广西陆川人,桂军将领,革命家。1913年都督李烈钧任林虎为江西陆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讨袁军左翼司令,时年仅26岁。1916年5月林虎出任护国军第六军军长,1924年9月授将军府寰威将军。后来威震军界,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的李宗仁是他的老部下。1956年任广西省政协副主席。1958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他住过的房子是我的出生地。比我爷爷年长20岁,但辈分却是我爷爷的爷爷辈,是我老祖寿棠公(晚清秀才,入刘永福黑旗军任文官,赴台湾抗日)的小儿子。我爷爷小时跟随他打鸟,年轻时一度还接受过他安排的工作。我从小就听着他的故事长大。我来安宁看摩崖石刻,总要跟他的手迹打一个照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两图对比,现在的地面比过去抬高了大约50厘米。</span></p> <p class="ql-block">精彩的摩崖石刻还有很多,有很多诗文没来得及细读,想必里边隐藏着更多的秘密。没有哪一位游客,抵到景区,一天能够全部释读摩崖石刻的诗文题词,并解读里边的新意。来时匆匆去也匆匆。真正难得的是那一份不舍的牵挂,那种重游时,站在期间获得的时空穿越感。</p><p class="ql-block">正所谓:</p><p class="ql-block">一汪清泉甜又甜。</p><p class="ql-block">千年溶洞话因缘。</p><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藏珠玑,</p><p class="ql-block">安宁太平子孙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善文 2023.1.28大年初六</p>